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美术鉴赏与批评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作者 孔新苗
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简介

《美术鉴赏与批评》凝聚了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和集体智慧,体现了高等学校美术学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

作者简介

主编孔新苗,博士,教授,文艺学博士生导师。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山东省重点学科“艺术学”学科带头人。

目录

第一编 美术鉴赏、批评与当代文化

第一章 美术鉴赏、批评的视角与实践

第一节 鉴赏与批评的异与同

第二节 鉴赏与批评的视角

第三节 鉴赏与批评的实践类型

第二章 当代视觉文化与美术鉴赏、批评

第一节 作为文化行为的“看”

第二节 图像·历史·眼力

第三节 美术文化传播的新视野

第二编 中西美术的比较特征与批评关键词

第三章 中西美术传统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美术语言:书画意笔与形式法则

第二节 创作智慧:借物明理与风格即人

第三节 审美文化:艺术理想与语言传统

第四章 中国美术鉴赏、批评关键词

第一节 气韵生动

第二节 神/逸、巧/拙

第三节 骨、筋、肉、神

第五章 西方美术鉴赏、批评关键词

第一节 学院与古典主义

第二节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

第三节 表现主义、抽象艺术

第六章 现代美术批评新视角

第一节 “艺术品”与“艺术界”

第二节 女性主义批评

第三节 对鉴赏、批评活动的社会学解读

……

第三编 学校美术鉴赏教学与活动

精彩书摘

《美术鉴赏与批评》:

美术鉴赏、批评是一种审美诠释活动,注重对具体作品的实际体验及表述、评价。其既需要对美术创作这种特殊艺术技艺的熟悉,也需要文化精神意义上的审美眼界。而这两个方面在一个人的身上兼具,显然是一个相当高的要求。关于“艺”与“鉴”或被不严格地称为“创作与理论”的关系,常见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没有从事某种艺术创作的经验或不掌握一种艺术技能的人,是不能很好地理解、辨别艺术作品的优劣,极端者甚至认为“自己不会画如何评画”“理论思维是对艺术感性的限制”。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只掌握某种艺术技能技巧,却没有文化学养和史论知识,是不能创作出有较高水准的艺术作品的,也不能很好地评鉴他人作品的优劣。这两种对立观点的共有的极端之处在于,正如人的外表形象与内在性格的关联性是无限丰富的,不同人的知识结构、接触艺术的途径也是无限丰富的。在这个意义上,上述争论如果必须论出孰对孰错其实是没有意义的。世界有多么丰富,人与艺术的关系、接触艺术的方式就有多么丰富。而面对无限丰富的可能,我们作为美术鉴赏、批评学习又将如何去把握基本要点呢?在此,我们提出美术鉴赏、批评首先需要“角度自觉”。即你是在一个什么样的角度下去看待作品、体验美感的;你的这一“角度”又是立足于什么样的美学与批评理论方法定位的。如此,你的艺术修养、知识储备、视觉感受等等,就通过这一鉴赏、批评的角度自觉、方法自觉,而凝聚成既有个人特点,又与艺术理论、艺术史相关的基本立场。如此,好的美术鉴赏家、批评家,就是那种比普通人有更多知识、更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更高的文化眼界,能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方法切入对艺术作品、现象及问题的鉴赏、批评,用自己的观点与洞见去影响他人的艺术判断的人。

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Mikel Dufrenne,1910-1995)指出:对真正有志于亲近作品、展示作品审美存在的鉴赏家与批评家来说,方法、模式是他借以进行创造性诠释的一块踏板。下面我们的学习,就从分析美术鉴赏、批评的基本视角及方法这一“踏板”入手。

一、作者·作品·观者

从最直观的层面,美术鉴赏与批评首先要面对作者、作品、观者三个基本要素。对三个要素中任一要素的侧重,则标示了美术鉴赏与批评的视角、方法的基本特点。从艺术史中看,对不同要素的偏重也展示了美术批评方法演变的线索。

在古代文化中,相对更看重作者要素的分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汉]杨雄:《杨子法言》);“人品即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等一系列书画论名言,皆把作者的人格修养、诗书修养、生活修养,作为从事书画活动和产生高质量作品的根本根据,所谓“人品如画品”。以作者为核心的鉴赏、批评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美术品评文化的核心特点。

西方现代美术批评史以文艺复兴为起点,其经典的批评方法被学者们称为“历史传记批评”,即通过关注、分析一个美术家的生活经历、师承关系等,来解读他的艺术作品的特点,这显然是一种关注作者的批评方法。到18世纪,伴随浪漫主义“天才论”思想的发生和20世纪初与现代艺术相联系的“直觉本能论”,西方美术批评更加以对作者个性的生活经历、艺术灵感、生命欲望和心理直觉为批评的基本立足点。同样是作者中心的模式,比较之下中国美术批评注重作者的“人格”素养,这种人格是与儒家的重道德修身、重社会责任的价值观密切联系的,是一种社会性人伦道德论在艺术批评中的体现。而西方美术批评则更侧重“自我”的个性批评,从古典批评的神灵附体论,到浪漫主义的艺术天才论,再到现代主义直觉、本能论,西方美术批评皆视艺术家为与常人迥异的特殊“自我”。

在中西美术批评的侧重作者批评的视角中,中国的“人格”与西方的“自我”之间的文化意识形态差异,是我们学习中西不同的作者批评观要注意的要点。

概括来看,在作者、作品、观者三个因素中,以作者批评为基本侧重点的批评观念,是20世纪初期之前中西美术批评的基本特点。尽管社会学批评、实证批评更侧重对作品产生的种族、环境和时代背景的关联分析,但认为环境、民族、时代这些“外部”因素又总是通过作者而对生活的体验、选择,对作品的构思、制作而产生的,因而关注作者,还是这类批评视角的基本立场。

20世纪,被称为文学艺术的“批评时代”,一个重要原凶是产生了一大批新的批评方法、批评视角和批评家。而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所谓“形式批评”。尽管形式批评的理论、方法在不同艺术门类、不同批评家的实践中有不同的特点与侧重点,但说以“作品中心”取代“作者中心”,应是对这一新转向的基本概括。形式批评,放弃了环境、民族、时代这些作品外部的、背后的因素通过作者而对作品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立场,以对作品直观的、视觉的“纯形式”的批评关注,建立起了抛开作者、抛开作品之外一切因素的形式批评视角。

形式批评,认为艺术作品的形式尽管产生于艺术家之手,但一旦作品完成,它的形式审美意义与艺术价值就与作者无关了,因为艺术的语言形式演变,有其自律的、超越个体作者的规律。就如同海洋,每一时代的人临海而居并围绕生活需要对海洋进行一些改造、利用,但海洋的最基本的自然属性、生态规律却不会被改变。而一位优秀艺术家的贡献,正在于用他的艺术感性的形式创作,与这种跨越时代而延绵不断的形式自律演变史发生的有机互动,向一个时代揭示了艺术形式的新面貌。这一批评理念与方法的转向,极大地推动了对艺术形式规律的专门化研究,进一步将审美经验区别于人类其它社会实践经验,凸显了艺术经验、语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意义与价值。

……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7:3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