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在母亲心里流浪
分类
作者 刘醒龙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简介

能够抵抗文学被死亡和被遗忘的恰恰不应当是流俗,而是文学精神的清洁与高尚。

一个人无论走多远.乡土都是仍然要走下去的求索之路。

一个人学识再渊博,乡土都是每时每刻都要打开重新温习的传世经典。

一个人生命有长短,乡土都是其懿德的前世今生。

所谓忏悔,不全是因为人做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人对自己深深的省思。是一个人对内心的投石问路,而不是对自己灵魂的打草惊蛇。

目录

个人印记的精神图景

——关于散文的絮聒之三汪兆骞

第一辑 心境

抱着父亲回故乡

在记忆中生长的茶

白如胜利

灿烂天堂

高山仰止

失落的小镇

与生活辩论

一只口琴的当代史

冬茶是什么东西

听笛

第二辑行走

在母亲心里流浪

大巧若石

和解生香

唐诗的花与果

铁的白

因为杨

剃小平头的城市

蒿草青未央

楚汉思想散

走向胡杨

布拉迪斯拉发歌剧

特尔纳瓦教堂随想

赫瓦尔酒吧的和声

寻找文学的绿水青山

第三辑 瞬间

大功

会歌唱的高原

去南海栽一棵树

有一种伟大叫巴金

为哈尔滨寻找北极熊

果园里的老爸头

给少女曹娥的短信

好好想想(四题)

……

精彩书摘

父亲像一只圆润的家乡鱼丸,而且是在远离江畔湖乡的大山深处,在滚滚的沸水中,既不浮起,也不沉底,在水体中段舒缓徘徊的那一种。父亲曾抱怨我的刀功不力,满锅小丸子,能达到如此境界的少之又少。抱着父亲,我才明白,能在沸水中保持平静是何等的性情之美。父亲像是一只丰厚的家乡包面,并且绝对是不离乌林古道两旁的敦厚人家所制。父亲用最后一个夏天,来表达对包面的怀念。那种怀念不只是如痴如醉,更近乎偏执与狂想。好不容易弄了一碗,父亲又将所谓包面拨拉到一边,对着空荡荡的筷子生气。抱着父亲,我才想到,山里手法,山里原料,如何配制大江大湖的气韵?只有聚集各类面食之所长的家乡包面,才能抚慰父亲五十年离乡之愁。

怀抱中的父亲,更像一枚五分硬币。那是小时候我们的压岁钱。父亲亲手递上的,是坚硬,是柔软,是渴望,是满足,如此种种,百般亲情,尽在其中。

怀抱中的父亲,更像一颗坨坨糖。那是小时候我们从父亲的手提包里掏出来的,有甜蜜,有芬芳,更有过后长久留存的种种回甘。

父亲抱过我多少次?我当然不记得。

我出生时,父亲在大别山中一个叫黄栗树的地方,担任帮助工作的工作队长。得到消息,他借了一辆自行车,用一天时间,骑行三百里山路赶回家,抱起我时,随口为我取了一个名字。这是唯一一次由父亲亲口证实的往日怀抱。父亲甚至说,除此以外,他再也没有抱过我。我不相信这种说法。与天下的父亲一样,男人的本性使得父亲尽一切可能,不使自己柔软的另一面,显露在儿子面前。所谓有泪不轻弹,所谓有伤不常叹,所谓膝下有黄金,所谓不受嗟来之食,说的就是父亲一类的男人。所以,父亲不记得抱过我多少次,是因为父亲不想将女孩子才会看重的情感元素太当回事。

头顶上方的小身影还在飘荡。

我很想将她当作是一颗来自天籁的种子,如蒲公英和狗尾巴草,但她更像父亲在山路上骑着自行车的样子。

在父亲心里,有比怀抱更重要的东西值得记起。对于一个男人来说,一辈子都在承受父亲的责骂,能让其更有效地锤炼出一副更能够担当的肩膀。不必有太多别的想法,凭着正常的思维,就能回忆起,一名男婴,作为这个家庭的长子,谁会怀疑那些聚于一身的万千宠爱?

抱着父亲,我们一起走向回龙山下那个名叫郑仓的小地方。

抱着父亲,我还要送父亲走上那座没有名字的小山。

郑仓正南方向这座没有名字的小山,向来没有名字。

乡亲们说起来,对我是用“你爷爷睡的那山上”一语作为所指,意思是爷爷的归宿之所。对我堂弟,则是用“你父亲小时候睡通宵的那山上”,意思是说我那叔父尚小时夜里乘凉的地方。家乡之风情,无论是历史还是现世,无论是家事还是国事,无论是山水还是草木,无论是男女还是老幼.常常用一种固定的默契,取代那些似无必要的烦琐。譬如,父亲会问,你去那山上看过没有?莽莽山岳,叠叠峰峦,大大小小数不胜数,我们绝对不会弄错,父亲所说的山是哪一座!譬如父亲会问,你最近回去过没有?人生繁复,去来曲折,有情怀而日夜思念的小住之所,有愁绪而挥之不去的长留之地,只比牛毛略少一二,我们也断断不会让情感流落到别处。

前言/序言

记得壬辰年之春,曾应中国文史出版社之邀,为该社主编过一套“当代著名作家美文书系”散文丛书。所选皆与我熟稔的著名作家之散文名篇,每人一卷。经年老友多过花甲之年,正是“老去诗篇浑漫与”,其为文已到随心所欲之化境,锦心绣口,文采昭昭,自出杼机,成一家风骨。文合为时而著,本人性,状风物,衔华而佩实。我在总序中说:“这些大家的散文,是血肉之躯与多彩现实撞击出的火光;是人性与天理对晤出的大欢喜、哀凉与哲思;是直面人生,于世俗烟火中,发现芸芸众生灵魂绽放出人性光辉的花朵;是针砭世事,体察生活沉重,发出的诘问。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篇篇似兰斯馨,如松之盛,赠君以言,重于金玉,乐于琴瑟,暖于棉帛。”

该丛书面世之后,反响不俗,其中莫言、陈忠实两卷尚获重要文学奖项,可惜仅出版六卷,便草草收场。问题不少,但其主要原因,是我已准备十多年的七卷本“关于民国大师们的集体传记”《民国清流》系列的撰写,到了不能再拖的地步,实在无力分心旁骛,只能抽身。

忽忽六年过去,早巳在眉梢眼角爬上恁多暮气的我,已成白头老翁,所幸七卷本《民国清流》,在晨钟暮鼓、花开花落中,陆续顺利出版,且另一长卷《文学即人学:诺贝尔文学奖群星闪耀时》,也即付梓。此时中国文史出版社再次请我主编“名家忆往系列丛书”,鉴于壬辰年所主编丛书,虎头蛇尾,一直心怀愧歉,便欣然从命。于是再邀文坛名家老友,奉献散文佳作。幸哉,老友鼎力相助,纷纷响应。惜哉,一贯为散文发展热情捧薪添火,“纵横正有凌云笔”的贤亮、忠实二君,已不幸驾鹤西行。“西忆故人不可见”,只能“江风吹梦到长安”了。

本人一生以职业编辑之身羁旅文学,在敬畏、精诚、庄严、隐忍中,为人作嫁衣裳,便有了与诸多作家和他们的文字相知对晤的机缘。哲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徜徉于作家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文字里,读出他们灵魂中的人文关怀、文化担当和审美个性。如芙蓉出水,似错彩镂金,辨而不华,质而不俚,风调高雅,格力遒劲,文里寄托着他们太多的人生思考,太浓的文化乡愁。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体裁格局中,散文承载着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丰厚蕴涵,但综观当下散文创作,呈现一种浮躁焦虑状态,缺乏耐心解构,“过于正确与急切的叙事”抒情,其面目无论多么喧嚣与璀璨,都不过是“现实的赝品”,致使一端根植在现实大地、一端舒展于精神天空的散文艺术,弥漫着文化废墟和精神荒原的气息。

编这套名家“忆往”散文丛书,所选皆是作家记住或想起保留在脑子里过往事物印象的文学书写。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往事俯仰百变,人生如梦,“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那雪泥上留下的爪痕,便是人生行旅的印迹。作家在回忆人生往事时,举凡小事大道,说的都是自己对过往的所思所悟,其间自有人生的哲学睿智、思想境界和灵魂风骨。他们在山河人群和过往的历史中寻找自己,确证自己的命运过程,从中可看出行于江湖的慷慨悲凉、缠绵悱恻的种种气象。他们是带着哲学思辨意味的作家学者的气质,赋予个人印记以精神脉络的,忆往便构成共和国历史生活图画的一部分。

文者,言乎志者也,散文之道,理性与感性、世俗与审美、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的穿梭徘徊,胡适先生云:“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说真话,说新话,说惊世骇俗之话,说“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禅机妙语。另又想起壬戌年岁尾,去津门拜望孙犁先生,寒暄之后,知先生刚为我就职的人民文学出版社要出版的《孙犁散文集》写完序,即向先生请教散文之道。先生笑而不语,遂将其序示我。其序简约,语言平实,只谈了三点“作文和做人的道理”。年代虽久远,先生关于好散文的标准,仍铭记于心,便是:要质胜于文,质就是内容和思想;要有真情,要写真相;文字要自然,若反之,则为虚伪矫饰。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灵丹一粒,合要隽永。如何写好散文,胡适、孙犁两位大师以三言两语警策之言,已说得明明白白。但让人不解的是,总是有些论者,把散文创作说得神乎其神,看似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诸如异想天开,鼓吹什么体裁层面上移形换位的跨界写作便可商榷。

编此丛书,无意匡正散文创作的现状,只想向读者推荐货真价实的好散文。于是从他们的作品中,揽片羽于吉光,拾童蒙之香草,挑出“天籁自鸣天趣足,好文不过近人情”的既有人间烟火气,又“有真情”“写真相”的“尽美矣,又尽善也”(《论语·八佾》)的美文,编辑整合,以飨读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2: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