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
1.《父亲》曾获全国优秀小说奖,入选了美国华盛顿大学出版社中文高级课本教材。央视《读书》栏目倾情推荐,引起了听众和读者的广泛共鸣。
2.中国式父亲深沉的爱,传统家庭的精神世界。书中真实记录了梁晓声与自己父亲之间发生的点点滴滴,写出了亲情中很多不愿被提起的话题。
3.为带有旧社会烙印的父亲正名。书中的父子关系所呈现出的很多误会与隔阂不单发生在他们身上,那是时代的特殊印记,也是那代人的共同记忆。
4.梁晓声围绕着社会生活的底层人群,用平实化的风格写出了普通人生所流露出的并不平凡的爱。
5.每一位父亲和孩子都能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人到中年对于父子关系、对于亲情的理解又有了许多新的感悟。读这本书青年人能从父亲的角度看看人生,父亲能从孩子的角度看看自己。
《父亲》用朴素真挚的文字记录了梁晓声与自己父亲之间真实发生的故事。全家人都靠他出卖体力供吃穿,不善于表达的父亲总是默默吞下生活带来的所有的苦。他的愚昧与狭隘曾让自己的孩子遭受磨难、让家人之间有了隔阂,但当他开始老了他也逐渐对自己和家人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当一个孩子也步入中年时,父亲在他眼里开始需要依附于自己的人格才能继续在社会上存在,这时如何让父亲重新获得与自己并存的人格已成为父子关系中的头等大事。
本书除了《父亲》还收录了《北方的森林》《钳工王》《军鸽》《带锁的日记》《冰坝》。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祖籍山东荣成,1949年生于哈尔滨,当代知名作家、学者。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资深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至今创作了包括散文、小说、杂论、纪实文学等在内的作品逾千万字。代表作有《雪城》《年轮》《返城年代》《今夜有暴风雪》。凭借作品《人世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我和父亲借了辆手推车,冒雨去拉煤。路很远。煤票是在一个铁道线附近的大煤厂开的,距我们住的街区,有三十来里。一吨煤,分三趟拉。天黑才拉回第三趟。拉第三趟时,一只车轮卡在铁轨岔角里。无论我和父亲使出多大的力气,车轮都纹丝不动,像被焊住了。我和父亲一块儿推、一块儿拉,一个推、一个拉,弄得浑身是泥,双手处处是伤,始终一筹莫展。在暴雨中,我听得见父亲像牛一样的“呼哧呼哧”的喘息声。
我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对父亲大声喊:“爸爸,你在这儿看着,我去道班房找个人来帮帮忙!”
“你的力气都哪去了?!”父亲一下子推开我,弯下腰,用他那肌肉萎缩了的肩膀去扛车。
远处传来了火车的吼声。一列火车开过来了。在闪电亮起的刹那,我看见一块松弛的皮肤,被暴雨无情地鞭打着。是一个老年人的丧失了力气的脊梁。
车头的灯光从远处射了过来。
父亲仍在徒劳无益地运用着微不足道的力气。
我拔腿飞快地朝道班房跑去。
列车停住了。
道班工人和我一块儿跑到煤车前。
父亲还在用肩膀扛煤车。他仿佛根本没发现有火车开过来。
“你他妈的玩命啊!”道班工人恶狠狠地骂了一句。
火车车头的光束正照着煤车。父亲的肩膀,终于离开了煤车。父亲缓缓抬起了头。我看清了父亲那张绝望的脸。一张皱纹纵横的脸。每一条皱纹,都仿佛是一个“!”号,比父亲写给哥哥的那封信中还多……
雨水,从父亲的老脸上往下淌着。
我知道,从父亲脸上淌下来的,绝不仅仅是雨水。父亲那双瞪大的眼神空洞的眼睛,那抽搐的脸腮,那哆嗦的双唇,说明了这一点……
这个雨夜,又使我回想起了几年前那个雨夜。我躲在我们连队木棱堆之间大哭一场的那个雨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