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包括“鲁迅与中国古代文化”“鲁迅作品及生平研究”“史料·辩证”“鲁迅同时代人研究”“馆藏一斑”“读书杂记”等主题。在这些主题下,计有20多篇相关研究,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国内最新最前沿的鲁迅研究状况。
如《(阿长与山海经):鲁迅的情感记忆及其结构》由鲁迅的情感记忆而谈道:鲁迅对阿长的感怀就具有上述两种情感激起。第一,鲁迅追忆儿童时期对阿长的直接体验与感受,是回忆往事伴生的情感激起,是过去时。第二,鲁迅在创作时对体验对象阿长的情感激起,是现在时。颇有新意,有继续探索的价值。《“我”是谁——再谈(孔乙己)的主要人物“我”》详细探讨了《孔乙己》中的“我”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是其中一例。《域外影响与鲁迅文艺生成的逻辑基点》以宏阔的角度分析了鲁迅文艺思想的域外资源,对以后的相似议题的研究有借鉴价值。《鲁迅小说(明天)与(金瓶梅)的互文性》对两个文本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对比,是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拂去80多年的历史尘埃,填补多项史学研究的空白——重现瞿秋白夫人杨之华的长篇小说手稿(隔离)》是一篇很好的解读文章,详细介绍探究了《隔离》相关问题,这篇文稿目前存于上海鲁迅纪念馆,是否是杨之华的手稿,还有待于进一步的专家论证。关于鲁迅的《狂人日记》在去年的《狂人日记》发表100周年纪念中发表有很多专题性的研究成果,《关于周氏兄弟的狂人与疯人书写——从(狂人日记)到(真的疯人日记)》将周氏兄弟放在一起考察,是去年成果的一个重要补充。《“常见书”中的于赓虞诗歌研究资料》以“常见书”这个概念重新审视已有的史料,对于以后的相关研究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