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范旭东侯德榜传/近现代名家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陈歆文//李祉川
出版社 南开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关于范旭东和侯德榜两位科学巨匠的传记著作,他们是我国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也是中国民族化学工业的开拓者和爱国敬业的实业家。范旭东是怀有雄才大略的帅才,侯德榜是技艺非凡的将才,二者共同演绎了中国化学工业(特别是碱盐化工)的一段传奇。
作者简介
陈歆文,浙江宁波人,1937年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主持《纯碱工业》杂志达33年之久,曾任主编;为中国科技史学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大连市政协第七届、第八届委员,大连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出版著作《中国化学工业的奠基人——范旭东》《中国化学史·近现代卷》《化学发展简史》《中国化学工业发展剪影》《永利和黄海》《联合制碱生产分析方法》《纯碱生产分析》等10余部;主持编辑出版《纯碱行业职工进修丛书》;发表与化学、化工史有关的论文数十篇。
目录
第一部分
范旭东篇
青少年时代
在日本
回国初期
久大精盐
永裕盐业
久大盐业公司大浦分厂
发起组织制碱的缘由
永利制碱公司创立
陈调甫赴美
侯德榜篇
挂车攻读
十年寒窗
渡洋深造
第二部分
侯德榜加盟永利
在毛病百出中摸索前进
临产前的阵痛
永利和卜内门的斗争
曲折的“之”字
一马平川
创办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
团体的喉舌《海王》
虎口余生
再展化工一翼
难忘的1937
初到华西
久大自贡模范食盐厂
兴建永利川厂
路难行
范旭东香港受难
侯氏碱法
华西黄海
战后振兴中国化学工业的蓝图
二次赴美
胜利前后
哀荣
以身作则 身体力行
祖国 事业 科学 人才
第三部分
勉为其难
五赴印度
啊!新中国
为了坚持真理
光荣归宿
夫妻情深
热心社团 培育人才
丰碑之五
鸿篇巨著
历史的巧合
霜重色愈浓
附录一 范旭东年表
附录二 侯德榜年表
附录三 范旭东主要著作目录
附录四 侯德榜主要著作目录
序言
本书是关于范旭东和侯
德榜两位先生的传记著作。
他们是我国民族化学工业的
开拓者,也是爱国敬业的实
业家,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发
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共同演
绎了近现代史上的一段传奇
。本书依据陈歆文所著《中
国化学工业的奠基人——范
旭东》(大连出版社2003年
版)和李祉川、陈歆文所著
《侯德榜》(南开大学出版
社1990年初版,河北教育
出版社2001年再版)编纂而
成,并在列入出版计划后,
由陈歆文先生对原书做了校
订。将两书合为一书,缘由
有二:一是范旭东与侯德榜
有共同的事业,将二人传记
糅合呈现,可以使读者了解
我国碱盐化工发展的赓续脉
络,并管窥从20世纪初到改
革开放前我国老一辈实业家
和科学家筚路蓝缕、披肝沥
胆的奋斗历程;二是两书作
者一位曾与侯德榜先生共事
多年,另一位主持《纯碱化
工》杂志30余年,两人都对
传主有深入的了解,所著传
记更为翔实,两书合璧,亦
可相互融合。
本书收入我社“近现代名
家传记丛书”系列,希望读
者能从中受益,并对本套丛
书的后续出版不吝指教。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20年12月
导语
本书介绍了两位人物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百折不挠、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他在工作生活中宝贵的协作、友爱、宽容的人文精神,使读者从他的人生故事中感受科学大师们的智慧、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验方法,受到有益的思想启迪。
书评(媒体评论)
范旭东先生一代哲人,
凭智慧信念与毅力,招募股
本,设立久大、永利、永裕
等工业公司及黄海化学工业
研究社,改良食盐,创制世
界秘而不宣之纯碱,并化学
工程最精密艰深之硫酸铔。
而研究专题尤多,现均刊行
问世,盖为民生,为国防,
为学术研究,已建立辉煌成
绩,功在国家……先生抱负
宏远,平生尽瘁实业,实欲
以繁荣经济,改善政治,争
取民族之独立。
——李烛尘
论范先生之伟大,大家
均知范先生创立了极伟大事
业,吾人应分析其伟大之因
素有五:一为其创造能力,
二为其笃信科学,三为其远
大眼光,四为其艰苦精神,
五为其私人道德。
——侯德榜
侯德榜博士一生致力于
化工事业,是我国化学工业
奠基人之一,功勋卓著。他
将“索尔维制碱法”的秘密首
先公之于世,使之造福人类
,也为我国争得荣誉;他无
私地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纯
碱工业,成绩斐然;他为创
造制碱新工艺,提高食盐利
用率,成功地生产纯碱及氯
化铵双产品,付出了毕生精
力;他还为发展我国的化肥
工业,领导开发化肥新产品
碳酸氢铵,使小化肥在全国
遍地开花做出了贡献。
——李祉川
精彩页
青少年时代
1883年10月24日(光绪九年九月二十四日),著名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在湖南长沙东乡诞生。
范家世居长沙,原是小康之家。祖父曾任当时直隶大兴县知县,为官清廉,晚年息影林泉。父名琛,字彦瑜,体质素弱,以教书为业,是个好学不倦的彬彬儒者。母谢氏,勤劳贤良之妇。
范旭东原名源让,字明俊。上有哥、姐,他排行第三。哥哥范源濂字静生;姐幼名二姑,许与宁乡周氏,未婚而卒。
范源让7岁(1889)那年,天灾人祸接踵而至,湖南大旱,长沙、湘阴一带田地干裂,颗粒无收,穷苦缺粮断炊者不计其数,饿殍遍野。祖父、父亲相继去世,家境一落干丈,赤贫如洗。孤儿寡母既无祖上遗产,又无亲朋相助,母亲谢太夫人为生活所迫,只好拉着范源濂、范源让哥俩投靠长沙城里的慈善机构——保节堂。
在保节堂,源让一家的生活十分清苦,日用饮食全靠母亲做针线活和哥哥给人打零工维持。在饥寒的生活中,母亲始终没有放弃对孩子学业的培养,她白天让源濂跟舅舅读书,入夜自己做针线活,又把他叫到灯前督促诵读。源让则跟着姑姑学《诗经》《左传》。源濂、源让学习都十分刻苦用功。源濂不到二十岁,就去外地开馆授课,以分母劳。由于母亲家教甚严,范源让从小养成坚毅不挠的个性。
范源让自幼聪明机敏,三四岁时就能随着父亲“之乎者也”唱读《百家姓》《神童诗》。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求知欲也愈加强烈,慢慢地“四书五经”之类已满足不了他的兴趣,转而好读小说、游记、传记一类的书,读来常常是从早到晚手不释卷。
范源让稍长,在姑妈资助下,入长沙北乡捞刀河吴镜蓉馆学八股试帖,但他对八股文章很反感,曾说:“八股文章代圣贤立言。我要自立,我有主见,应由我尽量发挥。要我伪装圣贤来说假话是不可能的。”
19世纪末期,湖南长沙人文荟萃,当地有名的岳鹿、城南、求忠三书院的执教者,注重做人。范源让虽出身寒门,却深受当地风气所陶冶。
1894年(清光绪二十)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接连受挫,湘军统帅吴大潋奉旨出关迎敌,在牛庄一战大败。日军席卷辽东半岛,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第二年,清政府在强权相压之下屈辱签订了《马关条约》,被迫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先后被勒白银两万万两。消息传出,举国民众无不痛心疾首,义愤填膺。
吴大潋率师回湘后,一病不起,手谕岳鹿、城南、求忠三书院诸生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以雪奇耻。并召集省中有志之士筹划自强之道,大家认为要自强首在培养人才,奖励学术。于是吴大潋等人将省中招贤馆改为求贤书馆,教学中西学术并重。其中,中学以宋、元、明理学为主,史、地、盐、漕、兵刑、水利为辅;西学以英文、算学为主,声、光、电、化诸学为辅。范源让为新学所吸引,常去求贤书院阅读报章杂志,参与谈论时事。
1897年,欧洲列强掀起一股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岌岌可危,人们急切追求救国之道,有识之士或奋起革命,或提倡维新。湖南得风气之先,当时开明之士如皮鹿门、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陈伯严及地方官吏学政江标、徐仁铸,按察司黄遵宪,巡抚陈宝箴等皆热心爱国,提倡革新。1898年创立“南学会”,兴办“时务学堂”,鼓吹变法维新。陈宝箴聘熊希龄为督学、梁启超为总教习。湘中子弟都以能受业于梁任公为幸。当时已20多岁的范源濂也弃馆应考。另有一个名叫蔡松坡(锷)的,年方16,是第一班40名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他俩后来成为梁任公一文一武的得意门生。
梁启超应用康有为在万木草堂的经验,通过教学活动,大力宣传变法理论,广泛地介绍西学,积极推行新政,宣传新思想,鼓励工商,对封建王朝的腐败进行了大量的揭露和抨击,把湖南的时务学堂办成了当时最负盛名的一所学校。范源濂在校半工半读,将节余下来的钱供源让继续求学,并常带些进步书刊如李提摩大所著的《列国变通兴盛记》《湘报》等给范源让阅读。①
范源让追随范源濂来往于革命者之间,耳濡目染,薰育于当时长沙的敦品励学、朴实无华的气氛中,养成他刚健笃实的气质。②后来他在回忆这段时期的史事中写道:“记得辛亥革命前十几年,清政府曾一度试行新政,他们知道非废八股、设学堂,振兴工商业不能立国。所以,在戊戌维新前后一百天中,一切行政设施颇为有声有色,应有尽有。清廷严令各省奉行,尽管有些人反对,但也有些是奉行的,在各省中以湖南为最起劲。”“他们的新政设施,短期间样样都做了一点,开了一个时务学堂,出版了‘湘报’和‘湘学报’。和民众接触的就是那空前的南学会,实行通俗演讲……那时年纪很小,住在乡下读书,只见到过一回,现在回想,与其说是听过,不如说是看过,更为恰当。那天,湖南各界名流到的不少,都是坐在台上,演讲的时候也不站起来,声音很小,又是文言,我一点不懂。记得只看见他们坐着摇扇子,仿佛还有一位抽着水烟,这一晃将近五十年过去了,诸位听了,不要笑他们腐旧,要知道那时候,凡是官府出门就要鸣锣清道,排场十足,他们这样不同流俗,降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1 18: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