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计有十六帝,本丛书包括除开国皇帝朱元璋和末帝朱由检而外的十四位皇帝的全传。虽名为“皇帝全传”,实则各卷以皇帝为核心人物,对该朝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做细致、生动的描绘,力求向读者展示出一幅完整的社会风俗画卷。
本丛书作者廖心一先生原为历史学者,其创作秉持“言必有据”的原则,意在以小说的体裁书写历史,与当今通行的戏说类、穿越类写作迥异其趣。整套丛书字数达千万之巨,涉及人物三千二百余,百分之九十以上实有其人;书中除个别情节属想象与虚构外,稍微重要的人物、情节及典章制度,都有出处。为此,作者翻阅了大量史料,前后历经三十余年,呕心沥血,方告完竣。各卷末附《人名索引》,列出该卷出现的重要人物,以便读者随时翻检。
廖心一,1946年生。1977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79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师从王毓铨先生学习明史。曾担任《中国历史大辞典·明史分册》和《中国通史·明史分卷》(白寿彝主编)编委;有《明朝文职的升迁》《明朝的宦官制度》《明朝的宗藩制度》等文章发表;曾为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通史小丛书》撰写《明朝》册;专著《正德皇帝全传》1998年由现代出版社出版。1988年移居香港,此后近三十年的时间,一直致力于以皇帝为中心的明史纪实小说系列的创作,在写作过程中,秉承一贯的理念:言必有据和全景描写。
《隆庆皇帝全传》以小说的形式,对隆庆朝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做了全景式的展现。隆庆皇帝在位仅6年,其间革除前朝弊政、与蒙古俺答议和、重用徐阶、高拱、张居正等,明朝出现短暂的中兴局面。但因隆庆皇帝性格谦和,未能压制大臣,内阁权力斗争剧烈,明朝党争自此开始。
隆庆元年正月初三日,吏部尚书杨博去首辅徐阶、三辅郭朴府上拜过年后,回到衙门,坐等本部右侍郎吴岳。
按照二人的计议,吴岳合该去次辅李春芳、四辅高拱府上拜年。去此二家,与去彼二家,差不多的路程,即便不能同时回到衙门,也应该相差无几。谁知这一等,竟等了将近一个时辰。既然时间不会耽搁在路上,一定是耽搁在某一府上。
杨博估计,他耽搁在高拱家里。
太宰、少宰分别给阁臣拜年,以前不知是不是曾经有过;今次杨博、吴岳分头去各家,却是因为事情迫在眉睫。在内阁草拟的大行皇帝遗诏中有一款:对正德十六年大行皇帝登极以来的建言得罪官员做个清理:已死的,该赠恤的赠恤;活着的,该录用的录用。此事深得人心,举朝皆议。吏部的责任,是在百官议论的基础上,尽快列出个名录。名录列出来,杨博、吴岳各持一份,以拜年为由,分别去征询阁老们的意见。
郭朴、李春芳都是谦谦君子,既不会对吏部的事务多加过问,更不会对吏部拟出的名帖横加指责。就是徐阶,也只是泛泛地议论一两句,适可而止。唯有高拱不同。他性格刚强,勇于任事,这么大一件事,肯定有不少话要说。
终于把吴岳等回来,一看他满脸疲惫之色,就知道耗费不少精力。
“汝乔先生,千万别动气!”杨博首先劝告他。
吴岳字汝乔,山东汶上人,嘉靖十一年进士。他苦笑着问:“和谁动气?和唯约先生,还是和人家?”
“我的意思,新春伊始,办的又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无论和谁,都别动气!”杨博说。
“和人家动气,我怎敢;对唯约先生,我心里有愧,哪有脸动气!”吴岳道。
“汝乔先生所谓人家,是一个,还是两个?”杨博问。
“一个还不够!”吴岳道。
“他阅过本部所列名帖,颇有啧言?”杨博问。
二人心照不宣,你用“人家”,我就说“他”,都知道指的同一人。
“他若仔细阅过名帖,你我也无甚可说。”吴岳道。
“汝乔先生是说,吏部所拟,他看都不看?”杨博也觉吃惊。
“看是看,但仅匆匆扫一眼。”吴岳道。
“那么,他以为哪个不当赠恤,哪个不当录用?”杨博问。
“他说,海瑞海汝贤辱骂大行皇帝,是不能录用的。”吴岳道。
“海汝贤?”杨博皱起眉头,“吏部名帖上,并未列他呀!”
“我也这么对他说的,他又改口:如海汝贤者,上章言事,迹似辱骂,有损大行皇帝圣明,是不能录用的。”吴岳道。
“那么,对本部所列人物,他有何话说?”杨博不等吴岳回答,自己说道,“他一定会说,迹似海汝贤者,皆不可录用。”
“知此公者,吾公也。”吴岳说。
“但一两句话而已,不至于耽搁这么久呀!”杨博道。
“此公为人,唯约先生还不清楚吗!天生的讲官,一个小题目,尚且可以一而十、十而百地讲下去,况且摆在面前的是个大题目。”吴岳说。
杨博会意地笑了笑。高拱既是大行皇帝的经筵讲官,又是今上册封裕王时在王邸的讲官,他恨不得把全天下的人都拿来当门生看待,也在情理之中。
“唯约先生,我等如何应对?”吴岳问。
“应对何事?”杨博一时没反应过来。
“就是唯约先生自家揣摩出来的那句话呀!”吴岳道。
“噢!”杨博恍悟,“你是说,本部所列人物,有无如海汝贤者?其实,我看他问的不仅是有无如海汝贤者;他还在问,所列人物是否多?”
“不错,他确有此意。”吴岳说。
“这还真有点儿为难。”杨博沉吟着,忽问,“汝乔先生,你知道存翁是如何对我说的?”
徐阶别号少湖,又号存斋。他为首辅之前,有人称他少翁,有人称他存翁,还有人以字称他子升先生;自严嵩罢相,他成为首辅之后,朝廷上下几乎都以存翁称呼他。
“不管如何说的,总不会把吏部所列名帖说得一无是处吧!”吴岳道。
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