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以中国1869个县域为例,采用Moran’s I指数检验了技术进步偏向和产业结构的空间效应,运用SARAR模型验证技术进步偏向对县域产业结构的影响;采用Meta-Malmquist指数法测度县域的全要素生产率,运用SARAR模型验证产业结构对县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技术进步偏向对县域结构红利的影响,并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1)县域技术进步偏向偏向于资本;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变化为0.75%,技术进步对县域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大于技术效率的贡献。(2)中国县域技术进步偏向和产业结构存在着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即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劳动)的县域与技术偏向资本(劳动)的县域相邻,产业结构水平较高(低)的县域与产业结构水平较高(低)的县域“相邻”。(3)技术进步偏向资本有利于推动中国县域产业结构高级化;技术进步偏向资本有利于推动中国县域产业结构合理化。(4)中国县域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过程中存在着产业结构的动态均衡效应;中国县域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中没有存在要素再配置效应。(5)按照全要素生产率计算的结构红利,中国县域总体上存在的“结构红利”;技术进步偏向资本有利于提高县域结构红利。 目录 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