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抗战文献数据平台与中学历史学习”征文活动的优秀作品集。此次活动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及抗战文献平台共同主办,组委会从1993篇来稿中精选文章结集而成本书。内容展示了各位作者从抗战文献数据库平台的资料出发,选取视角成文,是当代中学生自我进行的史学作品的书写,也是教学课堂和史学研究的对话,展示了课堂教学的成果,具有良好的教学示范意义,有助于使学术成果普及化和社会化。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是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的阶段成果。负责人金以林,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研究员。
张燚明,北京市人,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曾在《中共党史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篇。
周月峰,浙江海宁人,1979年生,历史学博士,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获奖作品
一等奖
从女学生抗日救亡活动看抗战时期的妇女解放/王朗宁
敌后战场之光——从《敌后抗战的小故事》看全民族抗战的智慧/许一芃
二等奖
德盛玉史话——抗战中的边区商业发展史/林楚斌、蓝添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新疆——浅析新疆作为抗战大后方的具体贡献/吴昊翔
哈里森·福尔曼镜头下的延安/许馨心
中国红十字会与上海南市难民区/章悦茗
三等奖
在抗日战火中淬炼——以一个普通农家在抗战中的经历为例/李奕颖
人民的力量——从《中国必亡论》到《国史大纲》/梁咏轩
天地能知许国心/沈雨涵
百团大战原来是这样的——浏览抗战文献数据平台所得和所感/王君阳
巾帼登台,千古流芳——论抗日战争对中国女性解放的重要意义/王馨裕
抗战中知识女性的贡献及影响/解家豪
入围作品
叩开历史之门,问鼎成功之路/戴润钘
战时中国贡献与国际地位/张 坤
纪念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张月皓
抗战洗礼下中华民族意识的发展/余柏辰
暗淡历史中镶嵌的红宝石——抗战精神/高艺芯
铭记那抹鲜红——抗战精神的家族传承/徐榕青
岳麓清华 景忠永存/张佳希
抗战精神在民间/袁书琴
中国共产党与农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高子旭
论中国共产党在促成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主要理论贡献/洪一凡
血洒碧云天,铁翼护中华——纪念抗战期间的中国空军/刘峻杨
碧血江阴 鲸波万仞/吴昀翰
常德保卫战—— 一寸山河一寸血/何颖睿
全面抗战烽火下的家乡贵阳/孙砚珂
风雨如磐暗故园,我以我血荐轩辕——记新四军在安徽的重要事件及影响/张柯欣
日军侵华带来的沉重影响——以海南省乐东县黄流镇为例/孙小惠
我了解的地道战/姚怡和
铭记历史,辉映未来/陶维希
“光大街”的由来/姚镕驰
浴血东瓜守,一师一海鸥——评析第一次入缅作战的第 200师和戴安澜/蔡亚丹
一剑首当百万军—— 一段英雄史,传给后代人/陈 曦
爷爷的抗日纪念章/庞小龙
峥嵘岁月——记我的太爷爷生平二三事/杨若璇
一篇特殊的日记/宣景尧
抗战文艺繁荣原因剖析/戴知言
文艺之花向阳开——浅谈抗日战争时期的文艺作品/刘雨君
抗日战火中的文学艺术/钟欣燕
桂林的抗战文化生活/尹智立
漫画与抗战/陈保锜
从征兵宣传画初探中日征兵制/李 康
中华民族魂的燃火点——写在《黄河大合唱》延安首演 80周年之际/徐敏慧 加依娜
荒冢中的繁花/张静宜
回望历史中的中国——谨以本文献给 70周岁的人民共和国/贾泽曼
影片中的抗战——以《东亚之光》为例/谢一萌
1942—1943年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中共保卫粮食的斗争/郭子浩
“破”与“立”:抗战时期中共领导下晋察冀边区乡村的发展——以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为例/何明俊
抗战期间沦陷区的奴化教育/秦子禄
抗战时期社会孤儿院“养教一体理念”的实践/唐雨婷、吴嘉茵、吴威豪
战时重庆社会治安问题的防治——以盗窃为例(1937—1945)/王海峰
冀中平原敌后抗日根据地探析/王梓旭
民族团结保后方,甘愿奉献迎胜利/图妮莎古丽·瓦日斯
抗日战争初期中共领导的民众工作探究/王昱熹
敌后抗日根据地妇女运动的特点与发展/李雪婷
抗日战争前后中国民用航空事业的艰难发展和反思/刘鹍、胡彦博
抗战期间对日本南进政策的报道与认识——以《东方杂志》刊载文章为例/何昊坤
从日本角度看侵华历史/王翰之
日租界在抗日战争中的影响——以天津为例/陈杨莹
从日本的经济实力变化看日本侵华战争的原因与中国抗战的意义/桑异凡
从日本角度看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尹培钊
浅析日本为何发动侵华战争/姜芷涵
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历史根源/赵怡婷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原因的经济维度分析/郑兆丰
杀不死我的只会让我更伟大——浅谈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启示/刘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