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实用科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的一门学科。为了帮助读者高效地掌握必需的经济学知识,我们采用更为直观的图文呈现手法,将科学的体例、生动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有机结合,带你步入经济学殿堂。
本书选取经济学发展史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作为端口,记录经济学大师的人生历程,阐释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图文全解,将经济学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灵活地联系起来,让读者在轻松的氛围中明白深奥的经济学理论。无论是对经济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还是专业学者,都可以从中汲取经济学的智慧与灵感,进而以经济学的视角指引生活,拥有美好人生。
没有枯燥乏味的数字堆砌,没有生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简单实用。
理性决策,更聪明地工作,提高效率与生活质量。
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经济学,你不必是经济学家,也可以跟任何人开口聊经济。
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经济学读本,人人能懂、即学即用,轻松掌握经济学常识。
第一章 经济学起源
经济起源——生活就是这样开始的
新石器时代是人类文明的诞生时期,也是人类文明新的开端。生活在黄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两河流域的人们首先开创了新的历史篇章。
人类最初的发展都是依靠消费大自然的产出而维持的,而到了后期,人们通过自己的手,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而获取生存资料,提高生存质量。其中,农业种植可谓是人类做出转变的最早尝试。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传说。早出晚归的人们每天采食果实、捕猎动物,通过接受大自然的赐予来生存。可是时间长了,人口多了,便出现食物不足的现象,加上植被破坏、环境恶化,树上结的果实开始变少、变坏,森林中奔跑的动物也因为食物的减少而大量死亡,人与自然间的矛盾逐渐深化。
有个人名叫神农氏,他长得又高又大,箭法很好。有一次,在他射猎时,一只周身通红的鸟向他丢下了一棵五彩九穗谷。神农氏便将这棵五彩九穗谷埋在土里。不时地给这棵五彩九穗谷浇水、松土。没过多久,那些种子都发芽长叶结籽儿了,长成密集茂盛的一片。神农氏把结出的种子放在嘴里咀嚼,发现很好吃。神农氏由此得到启发:是不是谷子可以年年种植,源源不断呢?若人们能够多多种植可用的植物,大家的吃饭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于是,神农氏教人们种植五谷。他还教人们打井汲水、改革工具、饲养牲畜、精耕土地。
人们在田地里种植农作物,还在家里养殖马、牛、羊、猪等家畜,这些家畜除了能为人们提供食物外,还是人们耕田的主要工具。这种农业耕种文化对部落人民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从逐水草而居变成了农业定居,从靠天生活变成了靠双手而活。于是,人类通过劳动有了富足的食物。这不仅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也让原始农业种植初具雏形,为将来的商品交易打下基础。
事实上,世界各地、各民族有着不同的农业起源的神话传说,如埃及的农神艾西斯女神、罗马的克瑞斯农业女神等。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期,相同的情节,这些生动的农神传说,在世界各地绽放异彩。这些神话故事反映出的核心思想便是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调整——由过去单纯依靠大自然调整为人类有目的地通过自身的劳作来创造和获取资源。这种从大自然选取动植物进行培养的行为,成为农业产品交易、自然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催化剂。人类发明了农业,也发明了“经济”。一切就是这样开始的——经济的起源。
分工——一个人不能什么都做
耕种饲养保证了人们能够得到基本的食物,维持生存。在劳动过程中,由于天赋、需要、偶然性的存在,自发的分工意识在部落中体现并深化。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曾对分工做过如下描述:“一个人什么都做,而且都做得好,这是不可能的。显而易见,只有在一个小的领域里劳动的人,才能做到最好。”
人类的分工是天然的。比如,每个人身高的不同,个子高的可能就被派去采摘高处的果实,矮个子就专门负责低处的采摘工作;由于体质差异,男人比女人在体质力量方面明显有优势,男人能长时间奔跑和负重,所以男人就去捕猎,女人们则多数留在家里负责繁衍后代、管理家务、耕地饲养,做一些轻体力活;同样,老人和年轻人体质的不同,也很自然地有了分工,老人主要是照顾部族年幼的孩子,青壮年则负责更多的体力活c这种由天赋不同促进的分工行为,称不上是职业,却产生了模糊的牧人、农民、猎人等概念。
偶然分工也会促进分工的出现。我们可以试想这样的场景——有一天,有个专门负责打猎的男人生病了,于是他请求邻居渔夫:“您今天能帮我狩猎吗?我今天病了,无法起来。”渔夫很热情地答应下来。结果,渔夫打起猎来得心应手,一天过去了,渔夫把收获的猎物带给生病的男人看,生病的男人惊叹道:“没想到您狩猎的技术这么好,收获的猎物比我平时的都多。”就是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渔夫发现自己在狩猎方面的能力可能比打鱼更好,效率更高,能获得更多的生活资料。于是,渔夫放弃打鱼,开始转向狩猎。这种偶然发现的能力差异、优势差异,也成为分工产生的重要原因。
分工时间长了,熟能生巧。部落里面的人发现,打猎人的技术越来越好,熟悉哪个山头有什么动物,知道哪个时间什么动物出没,射击命中率也更高;耕种的人,对植物的生长培育愈发有心得,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浇灌、有了病虫害要如何治理等,丰富的专业知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保证作物收成。人们发现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总量后,分工模式被人们重视并得到更加深化的发展。
在重视分工作用的基础上,人们开始注意到个人的内在优势差异对比。有人勤奋,有人懒惰;有人笨拙,有人聪明;有人擅长种植,有人擅长狩猎。于是,按照比较优势和分工协作的原则,部落里面的分工逐渐扩大,单个的人不再从事整个谋生的事情,而是变成了生存过程中的一个方面、一个步骤。将这些单个步骤集中起来便是整个生存的总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