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情绪”几乎已经成为“不成熟”的代名词,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中,一句“不要有情绪”瞬间让沟通双方拉开了距离。但是,情绪是人的本能,它能告诉我们需要所在、危险所在、痛苦所在……那么,如何让情绪成为引领行动的指南针,而非阻碍行动的绊脚石? 《探索情绪痛苦:以EFT为基础的整合心理疗法》一书,让心理学工作者学会如何与来访者的情绪工作,转化来访者的痛苦情绪。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概念与框架,介绍了EFT的发展历史,EFT的主要概念与工作的理论框架;第二部分为基本操作技巧与案例,介绍EFT工作的基本态度、评估方法、干预技术及概念化,其中结合了正念、辩证行为疗法和聚焦疗法的内容,让治疗师开展共情和深化来访者情绪时有抓手;第三部分为进阶技能与应用,是前面各章内容的深化与点睛,并告诉有意深耕EFT的专业人员可以深入探索的方向,特别指出了EFT针对抑郁障碍、焦虑障碍、进食障碍、复杂性创伤等如何展开工作。此外,第三部分还整合了动机式访谈、叙事疗法的相关技术。全书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案例贴切。 本书适合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师、疏导师及安宁疗护师等专业工作者阅读。 作者简介 陈玉英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 EFT国际学会认证治疗师、督导师、训练师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系统注册督导师 博士论文研究方向为中国女性婚姻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目前研究方向为情绪取向的个体治疗、伴侣治疗与家庭治疗 目录 第一部分 概念与框架 第一章 格林伯格与EFT的诞生 格林伯格与EFT的发展史 中国学员对格林伯格的印象 自信却略带忧虑的童年 从工程学到心理学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精神 格式塔的体验式治疗 站在巨人肩膀上的EFT EFT在亚洲的发展 EFT理论与脑神经科学研究结果不谋而合 情绪影响了记忆、想法、决定和叙事结构 觉察和象征化表达情绪 情绪可以转化情绪 通过重新整合,情绪可以改变记忆 第二章 EFT的核心概念 情绪 情绪基模 情绪反应的分类 原发情绪 继发情绪 工具性情绪 心理治疗中关注的基本情绪 爱 愤怒情绪 悲伤情绪 恐惧情绪 羞耻感 厌恶感 EFT对人的内在运作的假设 第三章 EFT操作框架 治疗三阶段 联结与觉察的阶段 唤起与探索的阶段 产生替代选择的阶段 任务模型 何时做何事?标记的概念 来访者情绪处理的流程 记忆的转化 第二部分 EFT之操作技巧 第四章 治疗师的在场与共情 治疗师的在场 细化的共情技巧 共情性理解 共情性探索 共情性肯定/认可 共情性唤起 共情性猜测 共情性再聚焦 治疗师如何才能更好地共情 放下 进入当下 共鸣/共振 掌握和表达 永远保持“非专家”的态度 第五章 评估情绪风格与情绪调节 处理情绪的方式 关注情绪 标明情绪(象征化) 表里一致 接纳情绪 主体性/自我能动性 调节情绪 分辨情绪 分辨情绪反应类型 分辨情绪激活程度 情绪唤起程度量表 体验量表 声音质感评估 情绪调节的技巧 情绪调节能力 如何帮助情绪高唤起的来访者 如何帮助情绪低唤起的来访者 第六章 人际关系标记与体验性标记 人际关系标记 治疗同盟 关系破裂与修复 脆弱标记 接触障碍 体验性标记 注意力聚焦困难 不清晰的感受 第七章 重整内在心理结构的标记——自我与自我的关系 自我批评 处理体验者的“崩塌” 需求之后唤起慈悲 唤起捍卫自己的愤怒 加强愤怒 关注肢体语言 软化与协商 探索批评声音的来源 自我打断 焦虑分裂 自我安抚 第八章 重整内在心理结构的标记——自我与重要他人的关系 针对未竟事宜的标记和任务 征求同意 建立连接 分辨情绪 深化情绪 表达需求之后 表达情绪 放下期待 通用技巧 如何结束 空椅工作的变化版 当前人际关系 侵犯者/加害者创伤 第九章 重新梳理的标记 有问题的反应 识别标记 场景重现 寻找显著的刺激点 意义衔接 识别并重新检验自我基模 扩展并考虑新的选择 叙事压力 介绍创伤叙事 进入创伤叙事 创伤叙事的深度体验 探索创伤的意义和影响 评估核心价值和信念 理解和接纳创伤 意义抗争 说明阶段 探索阶段 修正阶段 第十章 EFT的个案概念化 MENSIT 识别标记 识别核心情绪 识别需求 继发情绪 识别打断 识别主题 三阶段双轨道 五维个案概念化模型 治疗重点 关键的任务标记 主要情绪基模 来访者的情绪处理模式 性格特点——人际与自我的内在风格 转化情绪痛苦的流程 第三部分 EFT之进阶技能与应用 第十一章 EFT的进阶技能 治疗师对情绪的觉察能力 如何深化情绪 共情技术的运用 回到童年创伤事件,唤起具体记忆情节 椅子工作 邀请来访者进入体验 促进对话的进行 扮演负面角色深化情绪 善用语音语调,留些空间让情绪升起 个案概念化引导下的标记选择与核心情绪唤起 表层分裂与深层分裂 哀悼与放下 第十二章 EFT的应用与未来发展 抑郁障碍 焦虑障碍 焦虑的自我分裂 情绪的失调 情绪基模的探索 具体的情绪体验 自我结构 近期生活事件的角色 复杂性创伤/脆弱过程 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的问题 情绪与进食障碍的关系 EFT用于进食障碍 聚焦情绪的家长工作坊 行为训练/康复训练 情绪教练 修复关系 处理卡点 聚焦情绪的伴侣治疗 情绪调节是支配伴侣互动的主要动力 伴侣互动循环的核心维度:依恋 序言 本书得以出版,首先要 感谢曾经风尘仆仆从欧美各 地亲赴中国带领培训项目的 各位老师:加拿大的莱斯利 ·S.格林伯格教授、苏格兰 的罗伯特·艾略特(Robert Elliott)教授、美国的朗达· 高德曼(Rhonda Goldman )教授、爱尔兰的拉迪斯拉 夫·提姆拉克(Ladislav Timulak)教授等,他们把 自己多年研究EFT的精华倾 囊相授。正是这些精华构成 了本书内容的基础。对我来 说,与其说我是本书的作者 ,不如说我是编者。我把自 2013年以来从每一位老师 那里学习EFT的心得整理成 书,以便让中国的EFT爱好 者能够更清晰地理解EFT的 概念与操作实务。 在遇见格林伯格教授之 前,除了获得心理学博士, 我还学过萨提亚家庭治疗、 中德班的动力学疗法,完成 了中美精神分析联盟 (CAPA)三年的学习。当 时在接待来访者时,我已经 能够大致理解并找到来访者 问题的原因了,但是,“如 何改变”才是来访者最需要 的。遇见EFT后,我明白了 ,原来情绪是促进来访者改 变最关键的因素!弗洛伊德 也曾经这么说过,但他没有 教我们如何做。格林伯格教 授最大的贡献就是把来访者 的情绪解析得很清楚。他先 对来访者的情绪进行分类, 让我们知道来访者的哪些情 绪是重要的、要跟随的,哪 些只是表象,是需要绕过的 。分类之后,我们还要区分 适应性情绪与非适应性情绪 ,之后唤起健康的情绪,转 化不健康的情绪。我从来没 有遇见一位把如何助人改变 解析得如此清楚的老师。上 过EFT初阶课程之后,我发 现,它帮助我把过去的所学 都整合了起来,我知道怎么 做治疗了。这是EFT在专业 上对我的帮助。 在个人成长方面,EFT让 我看见自己原来是一个经常 “打断情绪”的人,并且教会 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让自 己的大脑与自己的情绪和身 体恢复连接,我终于明白“ 修通”是怎么回事了。在学 习EFT的过程中,我知道如 何将对情绪的理解应用在自 己和来访者身上了。 EFT最核心的两个技巧, 一个是修复自我的内在冲突 ,另一个是修通与过去重要 他人的未竟事宜。这些都是 动力学的重要概念,而EFT 用具体的流程图和两把椅子 带领来访者进入体验中,把 内在的冲突外在化,或者重 现创伤事件中的重要他人, 唤起来访者一直萦绕于心的 长期痛苦,回到过去,重新 经历当时情境中的重要时刻 。但这一次,在治疗师与来 访者成年自我的陪伴下,过 去那个无力反抗的孩子重新 表达内在健康的情绪与需求 ,获得一种矫正性的情感体 验,从而让那个一直以来未 完成的体验循环得以修通。 在学习EFT的过程中,理 解理论框架和每一个任务如 何开展比较容易,一年就可 以完成。然而,修通自己、 成为能够与来访者同在并能 够与来访者调谐共情的咨询 师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因此,格林伯格教授早就宣 告,一般来说,需要6~10 年才能培养一位成熟的EFT 治疗师。这个成熟意味着修 通自己,在情感上和身体上 都能够觉察到自己与来访者 的情绪,同时,治疗师的感 知能力是最重要的:看得见 来访者微微泛出的泪光、听 得出来访者声音中细微的变 化,这一切“功力”都让我们 不仅成为一个更好的助人者 ,更让我们成长为一个慈悲 又敏锐的人。 希望本书能够帮助更多 的助人者一起学习探索情绪 痛苦。 陈玉英 2021.3.3于上海 导语 梳理了情绪反应系统的内在逻辑,详细讲解了愤怒、悲伤、恐惧、羞耻等负面情绪。 心理学专业书籍,跨流派、跨诊断适用的与来访者情绪工作的方法,让心理学工作者转化来访者的痛苦情绪。 格林伯格、黄维仁、李孟潮、张沛超、叶斌联合推荐。 书评(媒体评论) 陈玉英博士将自己对EFT 理论的深刻理解、独特的心 得体会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加 以总结,写成本书,让中国 同道可以了解我们在EFT培 训和督导中教授的内容,帮 助中国同道以相对轻松的方 式开启EFT的学习之旅。陈 博士对情绪聚焦疗法国际学 会也贡献良多,是目前在中 国引领情绪聚焦疗法培训l 的不二人选。 ——莱斯利·S.格林伯格 博士 加拿大约克大学心理 学系杰出荣誉特聘教授 探讨原生家庭方面的讲 座和图书已经十分丰富,但 是,高质量、具有临床实证 研究基础、有关创伤方面的 著作并不多见。与市面上众 多的“自助”图书不同,本书 语言简洁易懂,适合广大读 者阅读,同时又非常具有操 作性,是可以让中国专业心 理咨询师的助人功力更上一 层楼的心理治疗手册。 ——黄维仁 博士 美国 西北大学医学院临床心理学 家 本书是玉英老师多年来 追随格林伯格,运用情绪聚 焦疗法进行个别治疗和夫妻 治疗的经验总结。本书采用 内倾取向的视角,帮助一个 人首先在自己的内心对情绪 具备足够的工作能力,即具 备体验情绪、表达情绪、转 化情绪的能力。本书还整合 了辩证行为疗法、聚焦疗法 、动机式访谈及叙事疗法的 部分技术,让改变模型更清 晰、更具有可操作性。 ——李孟潮 精神科医师 ,个人执业者 情绪是我们的存在之基 。当情绪之火熄灭时,我们 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人就失 去了存在的根基。我们的精 神和心理痛苦,几乎都与情 绪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遗憾 的是,我们一直未出版一部 植根于我国临床实践的、由 中国人撰写的情绪聚焦疗法 导论,眼下这个空白终于被 这部著作填补了。在我看来 ,本书内容十分全面,行文 非常流畅,其中所包含的案 例对于中国读者而言毫无距 离感。衷心希望各位同道从 阅读本书中获益。 ——张沛超 博士 中国 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注册系统注册督导师 中国 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 委员会委员 EFT是基于人本主义哲学 背景的一种心理治疗流派, 重视个体感受,和我一直主 攻的完形疗法有很深的渊源 。如果说古典完形疗法有快 刀斩乱麻的犀利风格,EFT 则具有春风拂面的温柔特质 。上面两种流派有共同点, 又各有所长,适合不同人格 强度和身心状态的来访者。 2015年,我有幸在上海与 EFT的创始人格林伯格见面 ,听他讲课,看他现场演示 个案,对他的耐心和温暖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份耐 心和温暖,对于有严重创伤 的来访者一定有很大的好处 。感谢陈玉英博士引进EFT 的培训I并这么多年来一直 致力于EFT在我国的推广, 让咨询师有了新的选择和学 习机会。 ——叶斌 博士 华东师 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 生特聘导师 精彩页 第一章 格林伯格与EFT的诞生 心理学界有一部系列教学片叫作《格罗利娅治疗教学录像》(The Gloria Films),拍摄于1965年,由当时的三大心理治疗流派的大师对同一位来访者开展心理治疗,供心理学界人士一窥不同流派治疗方式的异同。这三位大师分别是人本流派的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格式塔疗法的创始人弗里兹·皮尔斯(Fritz Perls)、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创始人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这部系列教学片一直是临床工作者必看的学习材料。 半个多世纪之后,2011年,美国心理学会又产生了同样的念头,邀请当代三大心理治疗流派的大师对一位男性来访者和一位女性来访者开展心理治疗,让人们一窥当代三大流派的不同风格。这三位大师分别是情绪聚焦疗法的创始人莱斯利·S.格林伯格、精神动力学当代大师南希·麦克威廉斯(Nancy McWilliams),认知行为疗法创始人之女朱迪斯·贝克(Judith Beck)。EFT由此跻身当代心理治疗的三大流派之一。 随着神经生物学对情绪发展与对人的研究逐步深入,艾伦·肖尔(Allan Schore)在2008年提出了心理治疗界的范式转换,强调右脑连接杏仁核的神经网络是存储内隐记忆的地方。此后,心理治疗界开始关注情感和身体体验。2018年4月,第一届“情绪革命”国际大会召开,当代心理治疗各主要流派的大师们齐聚挪威的卑尔根,确认了“处理情绪”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专门研究如何处理情绪的治疗方法EFT由此来到了舞台的中央。2018年底在上海举行的第一批EFT咨询师督导班上,EFT创始人格林伯格却表示,他推动EFT的个人目标是希望EFT有一天能成为历史名词,因为当大家都认为处理情绪是理所当然的治疗过程时,就不需要再强调聚焦于情绪了。 格林伯格由工程师转行进入心理学,用科学方法解析心理治疗这门“艺术”,通过清晰的模型将治疗过程中的不同任务逐一呈现,使之成为可以循序渐进学习和实践的步骤。这是心理学界的全新尝试,也正因为是全新的尝试,以致他的博士论文在1975年完成之后,花了4年时间才得以出版,大家才慢慢接受EFT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书梳理了格林伯格与EFT国际培训师团队自2013年以来在中国培训以及督导教学的内容,配以中国EFT治疗师的实践心得,是用中文写作的第一本EFT教材。笔者尝试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释EFT培训中最核心的理论与技术,结合美国心理学会出版的EFT示范带逐字稿举例说明,帮助读者对EFT的理论与临床操作实务形成初步的认识,同时,EFT的学习者使用原文录像带的时候可以参考本书。 格林伯格与EFT的发展史心理学界对于如何开始治疗与如何结束治疗有着大体一致的观点,但在开始与结束之间的治疗过程却百家争鸣、众说纷纭。格林伯格通过科学的观察与实证的研究方法,将心理治疗流程分解为一个个可操作的任务,使心理治疗这门艺术成为可复制的技术。认识格林伯格其人其事,有助于我们理解EFT的来龙去脉。 中国学员对格林伯格的印象 2013年来到中国推广EFT的时候,格林伯格已经68岁了。他长得很像圣诞老人,学员亲昵地称他为老爷爷,也有学员称他为“移动的海洋”,因为EFT的座右铭是“在共情的汪洋中寻找可工作的岛屿”,而格林伯格就像“共情的汪洋”,遇到他,就能感受到温暖的共情。 中国学员带他去逛上海的外滩,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上前问他:“我可以跟您拍张照片吗?”格林伯格随和地同意了。我们很好奇地问这个小伙子为什么要和他拍合照,因为看起来小伙子并不认识他!小伙子说:“他看起来慈眉善目,我就很想和他拍照留念。”EFT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每一位EFT治疗师终究要成为一个由内而外散发出温暖、真诚与慈悲的EFT人(EFTer)。这是格林伯格的追求,也是每一位国际级的EFT培训师的追求。我们上EFT的大师认证班,与其说是接受理论的传道授业,不如说是接受格林伯格的人格熏陶。 自信却略带忧虑的童年 格林伯格的成长经历与他创立EFT的过程是一个略带传奇色彩的故事。他于1945年出生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在那里成长,直到大学毕业。小时候,他是一个很有想法、坚持己见又略带忧虑的孩子。这一点可能更多是受环境的影响,而非先天气质。一方面,他的父亲经历过几次财务危机,甚至还曾破产;另一方面,他有一位非常重视饮食的犹太裔母亲,所以他经常自嘲说,自己从小到大都超重。虽然有一个比他大3岁的姐姐,但由于他是男孩,所以从小备受宠爱,但在成长过程中他曾经很叛逆。 格林伯格少年时期曾痴迷于天文学,青年时期曾热衷于橄榄球。这两项活动所需要的想象力和所具有的竞争性塑造了他的内在特质。高中时代,他从一个叛逆的青少年转变成一名学生领袖,带头反对政府的种族隔离政策。1961年高中毕业时,恰逢南非第一次抽签征兵,他抽中了签,投身反游击队的作战训练;接着又进入南非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主修机械工程。他原本渴望做一名核能工程师,不想日后竟转行心理学。他那叛逆、勇于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