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发生在加害人家属身上的悲剧,追根究底,源自加害人犯下的罪行。加害人没想过自己的行为会把家人卷进来,害家人受苦。如果加害人能事先想到这一点,或许就不会一时冲动而犯罪了。”《NHK特辑》《今日焦点》负责人铃木伸元希望这个视角能为社会带来些许帮助,因而写下这本书。 本书以NHK电视台播放的《今日焦点》其中一集《犯罪加害人家属的自白》为基础,大幅加入了没有被剪辑进节目的信息。从一个随处可见的平凡家庭开始:警方突然来电,丈夫遭到逮捕…… 既有一手的采访资料,记录加害者家属在得知家人犯罪后的压力和处境;也有对轰动一时的旧案的整理和重访,对互联网狙击加害人家属现象的思考;探讨了应对青少年犯罪,预防重于惩罚。 铃木伸元无意高声呼吁加害人家属的权利,但他认为,让大众了解加害人家属的遭遇是有意义的。 身为媒体工作者,因为本书而开启的各项采访,也令铃木伸元再次意识到应该时刻注意媒体的角色与影响力。 作者简介 铃木伸元,1996年自东京大学教养学系毕业,同年进入NHK电视台任职,历任新闻节目导播,负责《NHK特辑》、《今日焦点》等节目。曾两度荣获表彰优秀节目的银河赏奖励赏。着有《沸腾都市》(合著)、《新闻消失大国:美国》。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一个平凡家庭 警方来电 出乎意料的自白 丈夫遭到逮捕 被采访车包围 加害人家属不能哭也不能笑 为了孩子,隐瞒事实 被惹恼的邻居们 独自面对无解的质问 一人犯罪,全家同罪? 找不到可以商量的人 “杀人犯的家” “连儿子一起抹杀吧” 不得不转校 半夜前往校园“道别” 恐惧挥之不去 和所有亲友保持距离 永远无法得知真相 借钱度日 为了孩子而活 第二章 重访轰动的旧案 充满戏剧性的重逢 熟人的儿子是杀人犯 在匿名信、匿名电话中苟活 贴着“犯人亲属”标签的生活 父亲崩溃自杀 丝毫不敢面对事实,就这样吧 涂鸦骚扰,有多少是从众? 原因不明的火灾 失业,匿名邮件是最后那根稻草 整整一年,泪流不止 “报应论” 仅仅因为与犯人同校…… 双重标签,双重痛苦 十余年来都被蒙在鼓里 被冤枉成罪犯 丈夫是她痛苦的源头 只有母亲会一直陪在犯人身边 冤狱令人生瞬间破碎 17年半才洗刷了冤屈 弟弟的绝望 交通意外令加害人家属走上绝路 因顶罪而导致的悲剧 加害人任职的机构受到强烈谴责 过度指责酿成的悲剧 首次针对加害人家属的全国调查 既是被害人家属,也是加害人家属 第三章 互联网狙击 网络制裁 隐私被传上网络 与网络共生的网暴 犯人父母的照片被疯传 犯人父亲的穿着被批评 网络风向,瞬息万变 网络暗语下的攻击 行政机关对网络侵害的关注 因随意发言背负刑事责任 第四章 青少年犯罪,预防比惩罚更有必要 逃避责任的家长 形迹可疑的孩子 批评与同情的界限 忽略了孩子求救的信号 重视孩子的情感发育 畸形的亲子关系 大恶始于小恶 青少年群体犯罪 “人世间”的可怕 部落内部的审判 被害人遭遇二次伤害 “体感治安恶化” 记者复杂的情绪 危险的媒体争夺战 第五章 各国对加害人家属的关注 英国:1988年成立非政府援助组织 英国:重点援助加害人子女 澳洲:关注儿童之间的交流 美国:社会大众鼓励、开导加害人母亲 美国:政府推动狱中课程 日本:2008年成立民间组织 日本:一句话就能改变人的想法 抱着矛盾的心态,从事援助工作 各种意见互相激荡,才是健全的社会 是什么使罪行发酵? 援助加害人家属任重道远 后记 序言 根据日本2009年度的《 犯罪白皮书》,警方认定 2008年度全日本发生的犯 罪案件数量为2533351件。 其中主要罪名如下,未 遂案件皆包括在内: 杀人:1297件 盗窃:4278件 伤害:28291件 殴打:31641件 诈骗:64427件 强制性交:1582件 强制猥亵:7111件 车祸过失致死伤等: 714977件 这些案件不仅使被害人 成为媒体焦点,不少被害人 家属也会遭到媒体的采访攻 击,受到二次伤害。 另一方面,经常遭人遗 忘的是,有这么多起案件, 就代表背后同样存在着许多 加害人家属。 很多人都觉得“我不会成 为加害人”,然而,自己不 犯罪,并不代表不会因为家 人犯罪而成为加害人家属。 例如小孩犯罪的家长、 配偶犯罪的丈夫或妻子、父 亲或母亲犯罪的儿童,连同 亲戚犯罪的人一并算起来, 每起案件背后其实牵连者众 。 加害人家属往往必须承 受来自社会的巨大压力。 因为家人犯案而失去工 作、不停搬家;小孩必须不 断转学,无法过上正常生活 ;更不要提一天到晚响个不 停的电话、住宅或公司地址 等个人资料遭到网友人肉搜 索,以及住宅遭到涂鸦泼墨 等各种难以想象的毁谤中伤 。 不少加害人家属因为熬 不过残酷的现实而自杀,例 如连续诱拐杀害女童的杀人 犯官崎勤的父亲,便是跳多 摩川自杀的。被害人家属的 叹息与痛苦当然不计其数, 而加害人家属的人生也随之 陷入深渊,再也无法恢复平 静。神户连续杀害儿童事件 ,犯人是14岁的中学生,导 致两人死亡、三人受伤;长 崎诱拐杀害男童事件,中学 男生杀害了4岁男童;还有 秋田连续杀害儿童事件,自 山铃香杀害了自己的女儿和 邻居的儿子,等等,都是日 本人记忆犹新的案件。这些 案件背后都有加害人家属, 而这些人是如何面对亲人犯 罪,又是如何度过往后人生 的呢? 本书将聚焦至今尚鲜有 人讨论的加害人家属,分析 他们被迫背负的十字架有多 么沉重,以及他们赎罪的方 式。 导语 “养不教,父之过”还是“罪不及妻儿”?我们该如何对待罪犯的家人? 基于NHK《加害人家属的自白》,一个个普通人的遭遇带来看待犯罪案件的新视角。 关注人:看到个体的故事,看到具体的人的遭遇。 思考事件:具体的事件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 远离煽动:辨别引发对立、助长歧视、煽动情绪的人和言论 两度日本银河赏奖励赏获得者《NHK特辑》《今日焦点》负责人铃木伸元纪实力作! 后记 东野圭吾的畅销小说《 信》以一位杀人犯的弟弟为 主角,描写了他因兄长犯下 盗窃杀人的罪行而陷入的困 境。 他因为哥哥的罪行而不 得不辞去工作,被迫与女友 分手,遭到社会孤立,好不 容易找到一份新工作,又受 到歧视与冷漠对待。自暴自 弃时,老板对他说:“你哥 哥没想过你一个人在外面有 多痛苦。你现在所遭受的痛 苦也是你哥哥必须接受的惩 罚。你可以恨你哥哥,但是 恨我们就不对了。” 发生在加害人家属身上 的悲剧,追根究底,源自加 害人犯下的罪行。加害人没 想过自己的行为会把家人卷 进来,害家人受苦。 反过来说,如果加害人 能事先想到这一点,或许就 不会一时冲动而犯罪了。我 希望这个视角能为社会带来 些许帮助,因而写下了这本 书。 以加害人家属为采访对 象,经常让我遭到斥责:“ 你把被害人家属置于何地? ” 现在的社会的确还缺乏 对被害人与被害人家属的援 助,有人认为此时讨论如何 援助加害人家属言之过早, 也是可以理解的事。 我无意高声呼吁加害人 家属的权利,但是我认为, 让社会大众了解加害人家属 的现况是有意义的。 这本书以2010年4月初 NHK电视台播放的《今日焦 点》其中一集《加害人家属 的自白》为基础,大幅加入 了没有被剪辑进节目的信息 。 节目得到了主播国谷裕 子、当时的统筹岩堀政则与 总策划荻野太郎的协助,尤 其受惠于荻野太郎。倘若没 有他们的同意,这么困难的 议题不可能登上电视媒体。 摄影师米津诚司在采访现场 和我一起绞尽脑汁,他所建 构的影像平稳沉静,却又隐 含着打动人心的信息,而音 控师石井和友与剪辑师阿部 菊乃也以不同形式为我提供 了指导与建议。制作部门的 工作人员同样给予了许多协 助,实在感激不尽。 本书也得到了幻冬舍的 四本恭子女士的建议与帮助 ,谨在此致谢。 除此之外,本书各章节 中引用了大量加害人家属的 手记和采访报道,这些翔实 的资料让我得以探讨距今久 远的事件。 身为媒体工作者,在为 了写作本书而进行的采访中 ,我再次意识到应该注意媒 体的角色与影响力。执笔本 书并非易事,然而它让我有 了重新审视自己工作的机会 ,也在此向各位相关人士表 达由衷的谢意。 精彩页 警方来电 这是一个随处可见的平凡家庭。 太太浅野洋子(化名)已年过35岁,和比自己小的丈夫、小学低年级的儿子住在一起。她在出租车行负责庶务工作,丈夫则在公公经营的小工厂做事。丈夫个性温和,几乎不曾大呼小叫。儿子雄太(化名)很喜欢足球,每逢周末便到当地的少年足球队踢球。由于夫妻俩都在工作,小孩平常放学了就会去学校的托管班。 洋子虽然整日忙于工作与家庭,但对于生活并未感到特别不满,过着平凡充实的每一天。 然而,这样平凡幸福的日子,却在某一天突然毫无预兆地分崩离析。 那是2006年2月某个冬日的傍晚,天气十分寒冷。 当洋子正在准备晚餐时,家里的电话突然响起来。她接起电话,对方自称是警察,说要找她的先生。她望向丈夫,露出了难以置信的表情,丈夫也一脸惊讶地接过了电话。 他很快就挂断了电话,留下一句“警察好像想问我一些事情,我去去就回”便出门了。洋子这时候还没想到丈夫是杀人凶手。夜里回家后,丈夫只说了句:“没事,没问题。”他平常就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因此洋子并未特别在意。 然而审讯并不是一次就结束了,第二天、第三天丈夫又去了警察局。 洋子开始担心,丈夫却还是回应“没事”,不愿多说。到了第三天,洋子越来越不安,于是趁着丈夫不在家的时候找出了前些天的报纸,仔细翻阅。她认为丈夫可能卷入了当地某起尚未抓到嫌犯的案件中。 其中一则短短的报道吸引了她的目光—邻镇发生了命案,警方尚未找到嫌疑人,目前正在调查。 当天夜里,面对来接丈夫的警察,洋子直接开口问道:“你们是为了这起案件而调查我先生吗?” 警察面无表情,仿佛拒人于千里之外:“太太,不好意思,案情尚未厘清,我们无法透露细节。”但洋子的直觉告诉她,丈夫就是因此而受到调查的。 出乎意料的自白 从这时开始,洋子就忍不住一天到晚地思考丈夫与案件的关系。 丈夫一定是因为邻镇的命案而接受调查的,但是被害人与他不该有什么交集,更何况她绝不相信丈夫会杀人。虽然很想找人商量,不过丈夫目前只是配合警方调查,称不上嫌犯,洋子觉得还不用为此寻求协助。 有一天,洋子试着询问审讯完回家的丈夫:“是因为那起案件吗?”丈夫老实承认了,同时告诉她:“命案与我无关,你用不着担心。”洋子虽然很想相信丈夫,却发现自己无法完全信任对方。 就连在车行上班时,她的脑袋里都充斥着那起命案。由于无法将此事从脑中清除,她又读了一次那篇报道。 这一次,她注意到报道中提到了警方推测的犯案时间,于是试着回想当时丈夫在做什么。 当她回想起来时,吓得倒抽了一口冷气,因为当天明明是不必工作的周末,丈夫却出门了。 报纸上推测的受害人死亡时间是星期天傍晚。那一天中午,丈夫说要去送货给附近的客户。虽然他有时的确会在周末送货,那天却是直到晚上才回到家。她还记得自己当时很纳闷:明明客户就在附近,怎么这么晚才回家? 或许丈夫就是这起凶杀案的凶手……她吓得全身颤抖。警方的调查仍在继续。随着审讯的时间越来越久,洋子 心中的疑惑也越来越强烈。凶手果然就是丈夫吗?或许他正在努力自证清白,所以审讯时间才会拉得这么长,但就算如此…… 自愿配合的审讯已经进行了10天,洋子也不安到了极点。这一天,正当她在公司处理庶务时,接到了警方的电话:“不好意思打扰您工作,您先生有话要跟您说,我们现在出发前往贵公司附近,可以麻烦您出来一趟吗?” 洋子搞不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但可以感觉到原本的僵局出现了变化。 会合的地点是离公司有一段距离的小巷子,警方开着一辆普通的汽车前来。洋子一坐进后座就看到丈夫低着头,直到警方催促才开口。 “对不起……其实,人是我杀的。” 那一刻,洋子几乎听到了自己血液倒流的声音,整个人头晕目眩,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丈夫说完“对不起,我真的很对不起你”后,又低头陷入了沉默。 P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