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青少年亲近哲学,也许就像恋爱一样,是一种本能。当处于这一成长阶段时,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开始对世界投以怀疑和好奇的目光,开始去追问“我是谁”“我的存在有何不同”“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基于青少年的认知和心理特点,立足当下语境,本书邀请八位高校哲学系教师担任主讲人,围绕自我、生命、幸福、爱、心灵、科学等经典哲学问题,以情景化的方式,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化为生动的讲述,去回应青少年存在的困惑,开启他们的探究与发问之旅,进而帮助他们跳脱习以为常的思维,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并让内心变得丰盈而深刻。 与此同时,对于所有曾在青少年时期有过这种人生之问或者在长大后的某一时刻重新开始思考这些问题的成年人,本书也是一个让你再次踏上自我思考之旅的契机。 作者简介 刘擎,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政治学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思想史、政治哲学和国际政治。 代表著作:《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2000年以来的西方》《纷争的年代》《悬而未决的时刻》等。自2003年起,每年撰写《西方思想年度述评》,是许多学者每年的必读文章。 目录 第一讲 哲学中的思想实验 关于真假、对错与好坏的思考 第二讲 自由三题 意志、自主与权利 第三讲 “我”是谁 生命与死亡 第四讲 科技与我们的生活 对科学和技术的哲学思考 第五讲 幸福的可能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第六讲 柏拉图式的爱 美与智慧的同一 第七讲 心灵难题 从机器人与丧尸谈起 第八讲 自我、生存与居所 从笛卡尔、海德格尔到列维纳斯 第九讲 一切都烟消云散了? 科学、真理与意义 主讲人简介 导语 刘擎教授携手七位高校哲学系教师为青少年提供的一场哲学盛宴。本书参与讲授的八位教师,不仅有专业的哲学背景,而且他们中或者是经常参与哲学普及的学者,或者是为人父母者,或者曾经是中学教师。对于每一讲的主题,他们都结合青少年的认知和心理特点,精心选择,并以易懂的方式将哲学送到每一位青少年手中。 青少年亲近哲学,就像恋爱一样,是这个时期的必然。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开始去追问“我是谁”“我的存在有何不同”。这些问题正是本书关注的核心问题,围绕这些问题,通过八位讲者的倾情讲授,无疑有利于青少年更好地认识自我、更好地走过青春期。 这是专为中国青少年倾心打造的哲学第一课。特别考虑当下中国的语境与当前国内的教育现状,这里有学校中不曾讨论的永恒之问,关于真理、自由、自我、心灵、爱与美等,为中国青少年开启哲学第一课。 书评(媒体评论) 亚里士多德说过,哲学 始于“对世界的惊奇”。人类 想知道我们面临的一切是 什么、为什么、怎么了…… 这是对我们存在的一种关 切,这种关切其实是与生 俱来的,但同时也是可以 被发展出来,变成一种自 觉的追问意识的。在日常 生活中,这些好奇心可能 会被淡忘,会被边缘化, 但从来不会泯灭。而人类 在天性中就怀着对求知的 欲望。因为对世界的惊奇 而想知道一个究竟,然后 就有了哲学的探究。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 学系教授 刘擎 本书是近年来出现的一 个“传统”的继续。什么传统 呢?给年轻人或普通人讲 哲学,也可以说是哲学的 普及化传统。本书所有参 与的讲者,履行了应有的 责任,把“艰涩难懂”的哲学 ,送到每位年轻人的手里 。我想,把哲学引进每个 个体的工作和生活,并通 过它训练对美的感受和鉴 赏能力,踏上爱智慧、追 求智慧的道路,或能拯救 我们自己于焦虑、怨怼, 进而以哲学为武器,迎击 所有的不公和邪恶的侵袭 。 ——万圣书园创始人 刘 苏里 哲学不需要抒情,思想 实验蕴含着意想不到的革 命。本书把思想实验作为 一种引导孩子们研习哲学 的重要方法。思想实验并 不因为与现实不合而失去 意义,那是我们突然跃起 ,短暂离开地球的时刻, 这是哲学家的天真,更是 少年的天真。爱因斯坦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今天,少年们的想象力与 可能性被思想实验打开, 那么明天,他们就有可能 用人生实验与社会实验打 开这个民族的未来。毕竟 ,一切的革命,都首先是 头脑的解放。 ——中学语文教师 郭初 阳 精彩页 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讨论哲学中的思想实验。看到在座的孩子,有些年纪还很小,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时候,我10岁左右,在那个懵懂而充满好奇心的年龄,我遇到了几位老师,他们很热心地跟我谈些奇奇怪怪的“深奥”问题。他们的谈话、他们讲的故事和知识,激发了我的奇思异想,开启了我后来的学习和探索,最终使我成为现在的自己。我感到这是我童年时收获的一份珍贵的礼物。今天,我愿意将这份礼物回赠给现在的孩子们,我相信这是对我自己童年时代那些启蒙老师最好的报答,也是值得珍视的知识与精神传承纽带。 你们的眼里充满了好奇,这就是哲学最原初的动机。亚里士多德说过,哲学始于“对世界的惊奇”。人类想知道我们面临的一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了……这是对我们存在的一种关切,这种关切其实是与生俱来的,但同时也是可以被发展出来,变成一种自觉的追问意识的。在日常生活中,这些好奇心可能会被淡忘,会被边缘化,但从来不会泯灭。而人类在天性中就怀着对求知的欲望。因为对世界的惊奇而想知道一个究竟,然后就有了哲学的探究。 有一个问题很有意思,就是哲学的探究最后未必能获得确切的答案,这和很多其他学科不一样。 早期的时候,至少在西方,世界上所有的学科都归属在哲学里。后来,自然哲学演化为科学;哲学继续派生,关于心灵的问题有了心理学,心理学现在与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结合在一起;关于社会的问题有了社会学;关于经济的问题有了经济学……大家知道亚当·斯密对不对?他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之父,但实际上他把自己看成一个哲学家。读他的思想传记,我发现,一般流行的主流经济学对亚当·斯密有很大的误解,他的主张并不是完全的市场决定论、只看重经济收益和效率,他是有哲学思考的。 回过头来说,哲学派生了很多学科,这些学科追问的问题都有相对比较明确的答案,当答案面临严重挑战时,它们就会寻找新的答案。但是,哲学最根本的很多问题,都是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的。比如说,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是人生哲学的问题。 许多重大的哲学问题千百年来仍然没有“定论”,那么哲学因此就徒劳无用吗?实际上,获得最终的标准答案并不是哲学的全部意义,甚至不是其主要价值之所在。哲学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帮助我们激发思考和澄清思想:我们每个人在行动的时候,是依赖一些观念的,所有行动的背后都是有想法的,而这些想法都是有前提的,它们隐藏在那里,你自己都没有察觉。而哲学的讨论会把它们揭示出来,考察当中逻辑的谬误,转变你追问的视角或者焦点,辨析问题的关键与困难所在。比如,有家长说孩子学习成绩不够好,他可能会问孩子:为什么付出了这么多努力成绩还是不好?你的学习方法对不对?但是,这样说有一个隐藏的前提,就是孩子应该甚至必须取得好成绩、进入好学校。其实,应该关注的重点在于,家长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孩子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想要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这样就转变了整个问题的背景和视角。哲学会把你从一个习以为常的模式里抽出来,海德格尔把这个过程叫作“异乎寻常的问”和“异乎寻常的思”。在我们探索公共生活或者政治世界的时候,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后面我们会讲到公平、自由和效率之间的关系等,到时你们可以看到这一点。 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