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河湾》是作家张炜又一“闭关沉潜”的长篇小说力作。 本书以家庭这一“社会的最小单位”为核心展开故事,写尽网络时代的步步惊心与诡谲神奇。 对主人公傅亦衔而言,体面的表层之下是一份隐秘的生活,是漂移无定的精神与现实。他倾心于画家朋友的“访高图”,注目和寻觅古往今来那些超越者:“奇人”和“异人”。他心中藏匿了一个极大的“异人”,就是自己隐秘的爱人洛珈。他与她的家族都曾置身于半岛的历史迷局中,这或许造就了他们奇特的两性关系,以及在生活中既疏离又拼挣的矛盾抉择。余之锷与妻子苏步慧同为傅亦衔的挚友,他们远离闹市,寻得一处至美的河湾,却又希望自己“一辈子都不跟‘田园’‘回归’这些陈词滥调沾边”。即便是这样警醒敏捷、清澈通透的“大成功者”,在时代洪流的裹卷与袭扰中,最终仍然落败。傅亦衔见证了余苏夫妇从激越到颓丧、从高峰到谷底的全过程,怜愤痛悟:怎样走向忍韧坚卓的人生,冲破浓霾重重的命运的迷局? 作者简介 张炜,山东省栖霞市人。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第十一届政协常委。 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刺猬歌》《外省书》《你在高原》《独药师》《艾约堡秘史》等二十一部;诗学专著《也说李白与杜甫》《陶渊明的遗产》《楚辞笔记》《读诗经》等多部。2020年出版《张炜文集》五十卷。作品被译为英、日、法、韩、德、塞、西、瑞典、俄、阿、土、罗、意、越、波等数十种文字。 曾获优秀长篇小说奖、茅盾文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特别奖、南方传媒杰出作家奖、京东文学奖等。作品入选“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世界华语小说百年百强”等。近作《寻找鱼王》《独药师》《艾约堡秘史》等书获多种奖项。新作《我的原野盛宴》反响热烈。 目录 《河湾(精)》无目录 序言 这是我写给好朋友的一 个故事。在十分困难的时刻 ,我不知该讲些什么:无从 谈起,淤积太多。我用它来 作别。 这仍然是对话的持续, 不是分手的仪式,不是意气 用事。 毫不夸张地说,我觉得 自己走入了精神和心灵的一 个关口,正面临最重要的一 次抉择。 我不再与你争论。毫无 意义。 我记起青年时代读到的 一部直率而痛苦的书:关于 社会的最小单位,即家庭之 书。它记下了时代的椎心之 痛,以及人生的至大诱惑。 至今难忘那些热烈和冷峻的 面容,他们的徘徊与决绝。 我也在讲一个致命的诱 惑的故事。像过去一样,讲 述一定伴随了自我拷问,经 历一场灵魂的洗礼。如果不 是如此,写作将变得轻浮。 我想说,人的一生仅仅 对得起自己的经历,也将是 至艰至难的一条长路。人首 先背叛自己,然后背叛其他 。 让我们在即将耗尽的长 夜,在黎明前,做最后的长 谈。 人们常常讲到苦难的家 世和良好的教育。可这一切 未必等同于良知。 最后,我怀疑的是这次 讲述的意义:你或已失去倾 听的耐心。 张炜 2022年4月3日,于济南 导语 张炜沉潜五年全新长篇小说力作,一部当代生活的告别之书与重建之书。《河湾》是张炜长河式写作中的一处回漩迂曲的景观,在河湾处沉淀激情,积蓄更为深刻的哲思,从往日转折流向当下生活。 讲述张炜“精神和心灵的一个关口”“最重要的一次抉择”。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稀缺资源”?他们是思辨者更是生活家,他们躬行的那条路总是更加孤独。 “轻浮和虚假的浪漫主义是害人的”,与媚俗和解构的力量对抗,是理想主义者的人生必然。如果沿途难免崎岖悲壮,行路者又将如何躬行? 精彩页 我的朋友燕冲善画“访高图”,几十年里多画同一题材。画中的“高士”们一个个宽袍大袖,居于山间僻地,面目模糊,束着高高的发髻。这些人在陋屋草堂里烹茶,在溪边抚琴,都是寂寞高人。画中最费笔墨的其实还是山水:郁郁葱葱的大川与危岩,一条条小路时而中断,复又出现,盘旋而上。最高处总算有了一小块平地,那里有一草寮一石凳,一把琴和一函书。 朋友显然向往那样的生活。我们都知道那种人今天是找不到了,那个时代连同那样的山水全都一去不再复返。不过我们仍然热衷于讨论这类话题。他说:“高人都是怕吵的,吵一点都不行,所以他们就躲到了偏远的地方,爬到高处,因为一般人懒得登高。”我说:“去那种地方生活太困难,连吃喝都成问题。”他瞥我一眼:“高人不只把吃喝当成口福。”“他们都喜欢喝茶。”“书和茶,那十分重要。” 今天再也无法遇到那样的高人,实在遗憾。我想到了“大隐隐于市”的说法:看起来庸庸碌碌的现世,大概也会活动着各种各样的“怪人”和“异人”,这些人初看与常人无异,骨子里却大不一样,说不定正偷偷过着惊世骇俗的日子哩!我说出这个意思,他马上撇嘴:“你是这样的人吗?你见过这样的人吗?”无法回答。但我心里固执地认为:时代不同,“高人”的生存方式也就不同。我们千万不要小看这个无奇不有的大干世界啊。再说,谁又愿意将自己的私密如数展示给他人呢? 比如我,许多人都将我视为一个可怜的“怪人”:至今还是一个单身汉,原本条件不错,有头有脸,也许正走在“副局长”的路上,可还是要忍受鳏夫的苦恼。这种事如果发生在另一个时代还好一些,而今就是一种煎熬了:随便一睁眼就能看到性的存在,它的力量正在成倍地增长或逼近,充斥于广告、影视、荧屏,甚至是办公室。说白了,有些人正变着法儿散发风骚,什么超短裙,低领衫,过分的强调和暴露。没人能够左右时代风气,领导也没有办法。如果我是领导,也只得接受纵横交织的雌(磁)力线的切割。 我如果将自己真实的生活袒露出来,只会令人嫉羡。他们不过是看到了一个单身男子火烧火燎的某个瞬间而已。是的,单纯的生理欲望在这样的年纪难以隐藏,有人会从闪烁的目光和微皱的眉头、从上下活动的喉结上看出什么。我许多时候大概并没有一个过来人应有的松弛和落落大方,与异性打交道时总是过于矜持,这反而显得不那么自然:语气艰涩,声音沙哑。 真实的情况是,我在生活作风方面坚如磐石。女上司对这一点早就发出了赞许,她曾不无感慨地说:“你很好。这很难得。”我在工作上与之配合密切,相互信任。我们经常有机会一起出差,特别是去海滨城市忙一些公干,那通常是非常愉快的旅程:接受一座城市殷勤而恰当的招待之后,晚上回到宾馆已经不早。她精力充沛,洗浴后换上宽松的衣服,然后开始闲谈,或继续商量一些事情。良好的保养和充足的营养使她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小得多,只稍显丰腴。她工作时间之外不再板着面孔,亲切随意。对一个人,特别是对领导,逐渐加深理解并习惯下来是多么重要。记得刚接触时,我曾对她挑剔的目光感到紧张,比如她在上班第一周就发现我的头顶上长了两个毛旋儿,半玩笑半认真地说:“这种人最倔啊。”在旅途的夜晚,我们免不了要谈机关的日常事务。我说:“唉,学习任务越来越重了,简直没有时间工作。”她收起笑容:“这就得批评你了。学习就是工作,而且是更重要的工作。” 每次从外地回来,我都要急不可待地预约。是的,预约,与自己的“内人”或“太太”。我越来越觉得,自己应该选择一个更准确的称谓才好,因为我和她之间需要全新的命名。这是两人正在进行的一场了不起的实验,这已经在暗中进行了许久:双方刻意保持一种隐而不彰的两性关系,所以也就必须忍受某种煎熬,正像必须享受由此而带来的翻倍的幸福一样。我在电话上说:“洛珈,是我,刚回。下班后?”那边一阵小小的停顿,然后是一声轻叹:“啊。”我心上凉了一下。“真不巧,我安排了别的事情,能否再约?”“嗯嗯。”没有什么“能否”,一切都听她的。 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