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现代作家印象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富仁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著名学者王富仁先生生前为一家报纸写的专栏文章首次结集单独出版,内容为30多篇现代著名作家的印象记。从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新文化运动先驱,到郭沫若、茅盾、叶圣陶、林语堂、徐志摩、成仿吾、王统照、冯沅君等颇有建树的新文学作家,本书都有极为精彩的评述。作者着眼的并不是巨细无遗的作家生平,而是着力刻画他们文学人生的重要特点,以及他们在时代的大潮里留下的独特的身姿与印痕。 作者简介 王富仁(1941—2017),当代著名学者,中国现代文学史专家。山东高唐县人,1984年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是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第一个博士学位获得者,历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汕头大学文学院教授,曾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1980年代,王富仁先生以鲁迅研究蜚声中外,代表作《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是新时期的重要思想学术成果。2021年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王富仁学术文集》9卷12册。 目录 中国现代文化的母亲——蔡元培印象 历史不是精细的人创造的——陈独秀印象 中国现代文化的骨骼——鲁迅印象 一个反对做奴隶的人如何自己也变成了奴隶——周作人印象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扩音器——钱玄同印象 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首先要从李大钊开始——李大钊印象 中国现代文化的剪彩人——胡适印象 俗人和雅人——刘半农印象 他一生都是一个青年——郭沫若印象 宗教与人生——许地山印象 “著书都为稻粱谋”——张资平印象 我们的好老师——叶圣陶印象 中国知识分子的哭和笑——林语堂印象 他在精神上是个孩子——郁达夫印象 企图捉住中国历史发展脉搏的人——茅盾印象 现代才子徐志摩——徐志摩印象 山东籍作家王统照——王统照印象 他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成仿吾印象 他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朱自清印象 文学界的老黄牛——郑振铎印象 新女性生活的探险家——庐隐印象 东方老憨闻一多——闻一多印象 老舍一死惊天下——老舍印象 母爱与情爱——冯沅君印象 她是我们的大姐姐、小母亲——冰心印象 象征主义诗歌的早产婴儿——李金发印象 娃娃诗人汪静之——汪静之印象 现代雅人梁实秋——梁实秋印象 中国的高尔基——艾芜印象 温室效应与林徽因的诗——林徽因印象 我们的好朋友巴金——巴金印象 一个感情细腻真挚的诗人——冯至印象 附录 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发展的历史轨迹 王富仁笔下的“作家印象”(代后记) 宫立 导语 一部以作家为线索的“微型现代文学史”! 王富仁是著名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在这部小文集中,收录了他积年沉潜于现代文学,深会于心而发为散记的三十余篇作家印象。这三十余位作家按齿序排列,从侧面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之脉络。 在本书中,作者着眼的并不是巨细无遗的作家生平,而是着力刻画他们文学人生的重要特点,宛如一幅幅别出机杼的作家小像(而非容像图或写真),展现了他们在时代的大潮里留下的独特身姿与印痕。 在王富仁先生的文章中,各种新警的譬喻汪洋恣肆。他尤专于鲁迅研究,对不同的作家,常常以鲁迅为参照系,进行一些意想不到的对比。在他充满思想力量的记述中,不仅中国现代作家的形象历历在目,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的面貌亦呼之欲出。 后记 王富仁笔下的“作家印象 ” 恩师王富仁老师曾自白 :“假如有人问我,你最看 重哪个中国现代作家?我的 回答是毫不犹豫的:鲁迅! ”的确如此,他几乎把一生 的主要精力都献给了鲁迅研 究,先后写有不少关于鲁迅 研究的论文与专著。王富仁 老师以鲁迅研究著称,但他 的视野并不局限于鲁迅,关 于郭沫若、曹禺、端木蕻良 、闻一多等现代作家,他也 写有专论。他擅长写长篇论 文(单是一篇为别人作的序 有的就长达七万字),同时 他悼念李何林、薛绥之、单 演义等师长的随笔,也别有 味道,很耐读。因此,我们 在关注他的鲁迅研究的同时 ,也要重视他对其他现代作 家的研究,既要关注他的学 术研究,也不能忽略他在散 文创作方面的探索。 王富仁老师的散文集《 蝉声与牛声》收有一组名为 “现代作家印象”的专辑,分 别写了郭沫若、郁达夫、许 地山、闻一多、朱自清、老 舍、巴金、林语堂八位作家 。后来阅读王老师生前自己 编的著译目录,才知这些文 章发表在《太原日报》上。 为此,笔者特意去了一趟太 原,在山西省图书馆查阅了 《太原日报》,才知他自 1993年1月7日至1994年11 月10日在《太原日报·双塔 》副刊上设有“现代作家印 象”专栏,涉及的作家除了 以上八位,还有蔡元培、陈 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 、李大钊、刘半农、钱玄同 、成仿吾、张资平、茅盾、 叶圣陶、冰心、庐隐、郑振 铎、徐志摩、王统照、俞平 伯、冯至、李金发、梁实秋 、汪静之、林徽因、冯沅君 、艾芜等二十五位作家。 在“现代作家印象”专栏 里,王富仁老师为每位作家 作了素描。他称蔡元培是“ 中国现代文化的母亲”、鲁 迅是“中国现代文化的骨骼” 、胡适是“中国现代文化的 剪彩人”、钱玄同是“五四新 文化运动的扩音器”、郑振 铎是“文学界的老黄牛”、庐 隐是“新女性生活的探险家” 、朱自清“他是一个富有同 情心的人”、郭沫若“他一生 都是一个青年”、郁达夫“他 在精神上是个孩子”、茅盾“ 企图捉住中国历史发展脉搏 ”、冰心“她是我们的大姐姐 、小母亲”,都给人以耳目 一新之感。他给每一位作家 的称谓,并不是为了哗众取 宠,而是站在现代文化史与 文学史的角度,从文化观念 、文学观念、成长背景、知 识储备等诸多方面,对作家 的形象与风格作了本源性的 探究。 假如让他在现代作家中 任意挑选一位作家作为自己 的文学老师,他没有选择鲁 迅、郭沫若、茅盾、胡适, 理由是: 我不选鲁迅。鲁迅的文 章,不是学来的。没有鲁迅 的那种气质、那种性格,你 千万不要学鲁迅——越学越 糟!而假若你真正具有了鲁 迅的那种气质、那种性格, 你不从鲁迅那里学也会慢慢 写出像鲁迅的那种文章来。 学鲁迅,不用拜他做老师, 看他的文章就行。他的文章 比你实际看到的鲁迅更是一 个真实的鲁迅,你看到的那 个鲁迅未必是一个真的鲁迅 。 我也不选郭沫若。郭沫 若自己的变化太快,这类人 不适于当教师,学生跟着郭 沫若学习,会感到无所适从 ,刚刚理解了他的意思,他 自己又变了。 茅盾比鲁迅、郭沫若都 好些,但他不细致,我觉得 茅盾的作品从整体上看是很 伟大的,但没有一篇可以拿 来做范文读,他的最著名的 《白杨礼赞》也不是精粹的 散文,要让他指导学生他会 忽略掉好多对于学生来说不 应忽略掉的东西。 胡适只能教大学生,并 且最好是教属于学术研究而 非文学写作一类的课程。 他选择了叶圣陶和朱自 清,并非仅仅从写作技巧的 指导上说的,而是从整个的 思想和人格上说的,他认为 无论是叶圣陶还是朱自清, 都不是纯学院派的学者、教 授,“他们的思想始终有一 种前倾力,他们愿意理解青 年,理解新的思想潮流,尽 管他们自己与青年学生们的 思想有所不同,但他们能主 动理解他们、包容他们。这 样的老师对青年有好处,就 是能够为青年提供独立创造 、独立追求的机会,不会扼 杀新的生机”,“作为一个教 师,叶圣陶、朱自清两位先 生的思想、道德、人格都是 很标准的”。 单是从《我们的好老师 ——叶圣陶印象》这段对鲁 迅、郭沫若、茅盾、胡适诸 作家的比较中,我们就能很 清晰地感受到他们之间的差 异,就能够感受到每个作家 的不同特色,当然由此我们 也能感受到王富仁老师对鲁 迅的偏爱。 王富仁老师并未将这些 短文悉数收入他的集子,所 以很少有人注意到他还写有 这类文字。不过,笔者注意 到当代作家成一在《当代作 家评论》1994年第4期写有 《关于历史》,注意到了“ 现代作家印象”专栏:“我不 知道《太原日报》副刊怎么 会组到这样好的文章(对我 来说,这肯定是我在一九九 三年的报刊上读到的最好的 文章了):为王富仁先生开 一个名为‘现代作家印象’的 专栏,大致每周一文,每文 专‘说’一位‘五四’以来比较著 名的作家,每‘说’都不长, 一两千到三四千字。我陆续 看了十来篇,可以说是篇篇 都‘说’得精彩。它之所以是‘ 说’,因为既不同于‘论’,也 不是‘记 书评(媒体评论) 王富仁兄的文章,思想 深刻而沉重,文体冗长而厚 实;没想到在这本印象记里 展示出意外的一面:短小篇 章里的精辟见解,如匕首, 如速写,如小夜曲…… ——著名学者、复旦大学 文科资深教授 陈思和 王富仁先生的“中国现代 作家印象”系列文字写于二 十多年前,而今读来仍使人 倍感亲切。他以学术随笔的 形式表达对现代文学史的重 新审视,评论五四一代作家 的历史功过,或高屋建瓴, 或体贴入微,在在显示了他 的学术锐气和独到眼光。 ——著名学者、华东师范 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子善 精彩页 中国现代文化的母亲 ——蔡元培印象 儿子长大成人,各立其业。于是社会上的人都与儿子们打交道,记着他们的名字,遂淡忘了他们的母亲。 我们记着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乃至刘半农、钱玄同,但蔡元培却不被现代文学界的人们所注重,中青年学者似乎不太注意他。 这似乎也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母亲把儿子送上社会,把社会交给儿子,遂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隐人历史的深暗处。 但我们仍然要说:蔡元培——中国现代文化的母亲。 蔡元培是联系中国旧文化与中国新文化的脐带,是联系辛亥革命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桥梁。他是中国旧文化的女儿而嫁给了中国新文化;他在辛亥革命中长大成人,创家立业,而生育了“五四”一代新文化的奠基者——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刘半农、钱玄同、沈尹默。 蔡元培是清末举人、进士,点翰林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是中国旧文化生的最小的一个女儿,但他后来却嫁给了西方文化,提倡西学,留学德国。他在辛亥革命中创家立业,获得了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他不像他的儿子们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成家立业的。 蔡元培的伟大成就在于他不是一个不能生育的女人。有些人在社会上一旦有了一点小地位,便唯恐青年人起来占了他的位置,于是便站在社会的入口处,排斥一切新的,打击一切异己。他们成了没有生育能力的女人。在中国,这类女人太多太多,从而也便显示了蔡元培的伟大。 正因为出任了北京大学校长,陈独秀和他的《新青年》才被接收到北京大学,陈独秀出任了文科学长;鲁迅在他的主使下进了教育部并随部迁往北京;周作人来到北京大学与蔡元培也有直接关系,后来又来了一个留学美国的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都在北京大学任职。试想,如果蔡元培是反对新文化的守旧派,他们怎能掀起偌大的浪,推起偌大的波。蔡元培就像一只老母鸡,伸开自己的双翼,在自己的身下孵化了这些新文化的鸡雏。 他的兼容并包主义是他的母亲的哲学。一个母亲不会只允许一个儿子生存,他要给每一个儿子一个生存和发展的机会。有人认为他是中间派,代表中产阶级的思想,这是因为人们忘记了他是一个母亲,不是一个儿子。母亲如若不是一个“中间派”,首先牺牲的便是最小而又最调皮的孩子。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因而也就有各种各样的哲学。有父亲,就有父亲的哲学,父亲的哲学是不能生育的哲学,父亲的哲学永远以自己为标准,排斥一切与自己不同的东西。母亲的哲学是能生育的哲学,它不以自己为标准,而从儿子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出发。父亲的哲学规范这个世界,母亲的哲学生育这个世界。儿子的哲学则既不规范这个世界,也不生育这个世界,而是寻找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道路,使自己能自立于这个世界。 儿子大了,有的成了父亲,有的成了母亲,有的要自己规范这个世界,有的要生育新的一代。 母亲的悲剧在于:自己的儿子越伟大,便越是会遮住自己的身影,让人只看到儿子而不再看到自己;而自己的儿子越是渺小,自己在社会上越是处于显赫的地位。但这时她又会为自己儿子的渺小而伤心。 蔡元培的悲剧属于前者:他的儿子们太伟大了。他被遮在了历史的背后。 1992年11月29日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