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新黔边行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彭芳蓉 |
出版社 | 孔学堂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作者循着《贵州日报》两位前辈记者1985年“黔边行”的足迹,5个月走遍黔边31个县(市、区),独立完成《新黔边行》采写。她结合新闻、纪实散文及小说故事等写法,以朴实真挚的语言,生动地讲述了108个有血有肉、有情有趣的小故事,描摹出一幅幅黔边变迁的立体图景。本书立足黔边看贵州,从普通人的生活看见历史性的巨变,是一个见证和记录贵州“千年之变”的重要文本,是一本新时代贵州的“大地之书”。 作者简介 彭芳蓉,女,1987年生,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现为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文旅新闻部记者。 目录 水城 坐着火车去卖菜开车进山买桃来 “网红”支书徐祥峰 女支书毛龙线的工作日常 盘州 从“煤”产业到“牛”经济 “请回来”的村干部 兄弟俩的农家乐 乌蒙大草原上的“领跑者” 许秋艳和她的“儿女”们 威宁 么站镇的蔬菜产业革命 张恩强的“花”样人生 一个村庄的审美意识觉醒 赫章 34读书改变命运 父子接力当村医 阿穴酒厂的前世今生 七星关 跨越山海的“荔湾节拍” 一条寻常小路与一个不寻常的故事 94岁老人侯明扬的小人生与大历史 仁怀 “急性子”支书 从修车工到牧羊人 赤水河上摆渡人 习水 老范家出了5个大学生 告别悬崖 点亮独石溪 飞鸽归来 赤水 带货主播火山乡 买了个车 梦想照进现实 花开在丹霞石上 桐梓 一个产销中心串联黔沪渝三大市场 “拼命三郎”令狐克文 “穷小子”淘金归来 “90后’’全职妈妈天麻为她施粉黛 正安 一把伞撑起的天空 明星村种出“明星茶” 一个“贵漂”的吉他创业协奏曲 道真 “华桥客栈”的女主人 当他们遇见“黔灵女” 三代人的“教育史” 务川 上海青年翁哗的援黔故事 麻阳河畔养蜂人 特别的学校特别的你 沿河 “李子王”的完美夏天 “打镏子”传承人陈庆福的变与不变 牛连顺的退休生活 松桃 “边城”蝶变 为了那口纯正的茶籽油 养殖带种植,奔富在路上 碧江 重燃希望 “赔本”大米的翻身仗 一个湘妹子的矿区乡愁 万山 “铁腕”书记 向碧芬的金街“转运” 女护林员的“华丽转身” “那个黄道的女人又来了!” 玉屏 云上村庄人归来 高山密林藏有铁汉柔情 黄桃香溢满瓮阳 老熟人“三洋哥” 祝代香的“双肩挑” 镇远 生猪养殖合作社托起致富梦 移民生活向前“葱” 新生活指尖翻飞 三穗 “大胡子”35年的“小买卖” 一块蕨粑的变迁史 从传说中走出的村落 天柱 一个木商世家的产业更迭 致富能手编织养殖梦 “大水缸”是怎样建成的 边区小镇的夜晚 木排载着家风来 锦屏 省际界碑旁的村庄 黄炎翠的玩具加工厂 走向“无障碍”生活 黎平 记住乡愁 侗乡的歌声 海拔最低处种下致富树 山上有个“芦笙寨” 从江 世外桃源乌英苗寨 深山里的读书声 一名小学校长的人生记忆 那条驶向“光辉”的路 荔波 红色茂兰的两代支书 桑蚕与百香果的脱贫“二重奏” 绿染矿山满目春 七次搬迁与一个民族的现代进程 拉片村的“文艺范儿” 独山 “南大门”新风景 甜蜜的罗汉果 向启尧30年卖橘路 平塘 天路! 水!水!水! “天眼”之下,为星星让道的人 罗甸 毛支书的“三板斧” 麻山腹地绘就新画卷 一位边区村医的38年 人面桃花相映红 望谟 红水河畔瓜果飘香 “寨老”刘享泰的水上生意经 3000亩青柠的承诺 册亨 一万村民下山记 老人和小孩的“后搬迁时代” 巧合图书馆来了个江西馆长 安龙 渔民上岸,探绿色致富新路 在石缝里种“金条”的人 弹起“枇杷”曲 兴义 土芭蕉酿出洋酒来 回到大山的“羊妈妈” 乘风破浪的“大叔” 后记 序言 作为《新黔边行》的策 划人,看到《新黔边行》即 将付梓,我的心情自然是十 分欣慰的。从开始思考选题 到策划的推出,再到执行策 划,最后圆满收官,时间长 达半年。《新黔边行》是一 个巨大的工程,无论是对我 这个中年策划人,还是对年 轻记者彭芳蓉,都意味着前 所未有的挑战。一路行来, 酸甜苦辣,百感交集,有很 多故事可说,有很多感受可 讲。我印象最深的,当属其 中的三次“转折”。 第一次“转折”,是在选 题策划的过程中。如何讲好 脱贫攻坚故事?我当时很快 就决定做报告文学,但是要 与作家通常所写的过于文学 化的报告文学区分开来,在 具体写法上的定位就是“朴 素地讲好故事”。同时,我 希望这个栏目是大体量的, 对贵州脱贫攻坚的报道一定 要有面上的覆盖。如何来选 取这个覆盖面呢?正在为这 个问题犯难的时候,我先生 索良柱博士随口的几句话打 开了我的思路。他说:“如 果那些曾经最穷的山区都已 经脱贫了,那就很有说服力 。比如麻山、瑶山、月亮山 、乌蒙山……”我一下子回 过神来,这些地区,不就是 “黔边”么?还真是踏破铁鞋 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黔边”两字一出口,马上就 联想到《贵州日报》两位前 辈记者1985年的《黔边行 》。2020年再走“黔边”,自 然就是《新黔边行》,栏目 名称也就一下子敲定了。 第二次“转折”,是在《 新黔边行》写到20篇的时候 。彭芳蓉是一位很优秀的文 化记者,但是之前对基层对 农村并不是十分了解,所以 《新黔边行》具体怎么写才 是恰当的,她心里也没底, 只能一边摸索一边写。20篇 下来,我已经发现了一个突 出的问题:她被狭义的“脱 贫攻坚”概念捆住了,基本 上都是围绕产业来写,有点 束手束脚。我跟她充分沟通 之后,决定调整写作方向: 跳出狭窄的范围,去写广义 的“脱贫攻坚”。贵州近些年 的发展可谓翻天覆地,有目 共睹,完全可以放开来写, 在一定程度上把新时代贵州 的整体面貌呈现出来。与此 同时,《新黔边行》的评论 文章开始出现,尤其是李裴 先生的《脚步下的大道之光 》一文,把“新黔边行”界定 为“书写脱贫攻坚的大道之 行、见证千年梦想的大道之 行、锤炼提升‘四力’的大道 之行、传承时代精神的大道 之行”,给了我们莫大的鼓 舞。 第三次“转折”,是在《 新黔边行》写到70篇的时候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 从“天眼新闻”上《新黔边行 》发稿的目录顺序看,记者 实际上围着“黔边”跑了两圈 。跑第一圈下来,已写了70 篇,而且这70篇的总字数可 能已经超过“85版”的《黔边 行》(那个时代的报纸版面 太金贵,文章篇幅受限)。 此时记者也已经很疲惫,完 全可以考虑收栏了。但是《 新黔边行》的良好反响激发 了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考 虑到“85版”的《黔边行》是 百篇规模,我们也决定写到 百篇以上。于是,彭芳蓉克 服种种困难,再次启程,跑 第二圈。为了给小彭打气, 在最后阶段,我还挤出时间 (有时候是利用周末)陪她跑 赤水、习水、沿河、务川、 道真、正安、荔波等地。本 来准备106篇收官,后来有 朋友开玩笑说:“108篇,不 是更香么?”于是就真的写 到了108篇。 这几次“转折”,在发生 的当时,我们感觉当然是“ 重大的转折”。事后来看, 或许只是小小的波澜,但还 是姑且记录下来,也算是一 个不错的纪念。 最后,我想说,我的心 中存有很多个感谢,受篇幅 限制,在此只能表达几个重 点感谢。感谢2020年度贵 州省文艺精品扶持项目的支 持!感谢部门分管领导李卫 红总编辑对《新黔边行》的 支持和点拨!感谢记者彭芳 蓉,她的才情和艰辛付出成 就了《新黔边行》的品质! 感谢读者的厚爱,尤其感谢 那些“追剧《新黔边行》”的 读者朋友!感谢文艺界新闻 界朋友们的认可和鼓励,尤 其感谢那些为《新黔边行》 撰写评论的专家!感谢张发 贤老师的慧眼,他很早就认 定了《新黔边行》的出书价 值!当然,更要感谢这个时 代,是新时代为《新黔边行 》提供了书写的可能性!但 愿我们的努力未曾辜负时代 ! 李缨 2020年12月15日 导语 “85后”女记者行走黔边大地,以108个故事见证贵州“千年之变”,为中国脱贫史存留l份珍贵的诗性档案。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从“天眼新闻”上《新黔边行》发稿的目录顺序看,记者实际上围着“黔边”跑了两圈。 后记 5个月扎根在一个专题里 ,这种事在我10年记者生涯 中是第一次发生。 我仍记得4月底的那个晚 上,李缨主任的一个电话让 我在这个不平凡的年份决定 做一件不平凡的事:绕着贵 州与外省的交界走一圈,看 看这些年来最能体现变化的 黔边现在发展得如何,你能 不能做? 能。然后启程。一次次 以贵阳为起点,乘坐汽车或 高铁来到贵州与湖南、四川 、重庆、云南和广西等地交 界的地方,见到了不同的人 ,听到了不同的事,最终形 成了108篇呈现贵州脱贫攻 坚成果的故事,将这些细微 而生动的瞬间传递给读者, 也让我真正成为这场艰苦“ 战役”中的参与者,这是我 的幸运。 “脱贫攻坚”,这个经过 反复总结和提炼的4字词组 涵盖了丰富且沉重的意义, 这次行走黔边,我的任务和 目标非常明确,就是通过那 些生动而具体的小故事来拼 出这4个字所概括的大版图 。这是一次发现之旅,也是 一次修心之旅,我认识了很 多朴实、坚强的人,听到了 太多惊心动魄的事。或许很 多人和事都不会载人史册, 但走进他们当中我才坚定地 相信,这些人和事一定会是 沉淀在历史洪流的河床上那 些闪烁的金沙,他们微小的 坚持和苦干实干的精神形成 了社会进步的动力。 5个多月、上万公里的行 走,对于我个人而言留下了 太多感动、感悟,也让我对 很多人报以感激,仅以这篇 后记,与这108篇故事作一 个暂别。 印象最深的是在黎平县 培利寨,在那户制作芦笙的 人家里,采访还没结束,热 情的主人就端上了油茶、腌 肉和几样热气腾腾的炒菜。 那时才下午3点多,刚吃过 午饭,还没到晚饭的时间, 朴实的少数民族人家仍然拿 出最好的食物招待我们。我 就像在自己亲戚家一样毫不 客气地坐下连吃了两碗油茶 。这应该是我吃过最好吃的 油茶。 这碗油茶的滋味一直留 在记忆中,就像那些我所见 到的汗水与泪水一样,打破 了我过去浅薄的固有观念。 我以为所谓“人往高处走 ,水往低处流”是亘古不变 的人类生存理想。然而,这 次行走却让我看到不少人愿 意往“低处”走,水也能往“ 高处’’流。 走出大山,确实是每一 个出生在贫穷落后山村里的 人最真实的愿望,他们当中 很多不愿向命运低头的人通 过自身努力实现了这个梦想 ,但梦想实现之后,这些人 的选择竟然不是在外过着安 稳的生活,而是带着积蓄和 经验回到山乡,重新扎根故 土,用自己的努力改变家乡 面貌。 这群人中,有的当上了 带领全村脱贫的“领头羊”村 支书,有的是受人尊敬的致 富带头人,有的是志向远大 的返乡创业青年;甚至还有 未完成事业不罢休的退休干 部。 我走过的不少地方曾经 都是令人“闻风丧胆”的极贫 地区,这些曾经实实在在发 生在贵州边沿地区的极度贫 困让人心酸,更逼迫当地人 在绝处求生,逼出了一批心 系故乡的人。他们没有选择 远离带给自己贫困伤疤的故 乡,而是一手一脚地凿出了 通向希望的公路,一寸一寸 地开垦能结出致富果实的土 地,一代一代用教育改变人 们的思想。这种执着,让我 深深感动。 我以为所谓“女性能顶半 边天”已是当今社会对女性 能力最高的认可。然而,这 次行走却让我看到更震撼人 心的“她力量”,不少女性已 能为万千人撑起一整片天空 。 采访中非常有趣也让人 感到心酸的是,几乎我采访 的每一位女性,无论平时多 么精明能干、雷厉风行,聊 到家庭时总会忍不住红了眼 眶。不在基层无法体会基层 工作之苦,不经历创业无法 感受创业之难,那些收获了 荣耀和成就的女干部、女致 富带头人、女企业家、女教 师,她们还有其他相同的身 份:母亲、妻子、女儿。复 杂的身份自然带来更多压力 ,但在这宏大的历史进程中 ,她们同样展现出了令人敬 佩的坚韧和智慧。这种大爱 ,让我深深感动。 在平塘县甲茶镇,我经 历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旅程。 四轮驱动的皮卡车载着我们 行驶在险象环生的冗阶天路 上,而这条看起来让人望而 生畏的狭窄公路,就是团结 村通向现代文明之路。 在那十多分钟的颠簸当 中,我产生了一些新想法: “新黔边行”重走了不少35 年前《黔边行》专栏中走过 的路,之所以我能一个人完 成所有行程,很大程度上依 赖于贵州近几年交通的飞速 发展。过去两位前辈分头进 行,耗时大半年才走完全部 路程,而我如今却能选择不 同的交通方式抵达目的地, 甚至能当天往返于多地之间 。显然,这漫长的35年中最 大的变化是“路”,这其中既 有看得见的路,也有看不见 的“路”。 这5个月的行程中,我走 过不同的路,畅通无阻的高 速公路、高效便捷的铁路、 风景宜人的旅游公路、起伏 颠簸的山路,还有通向每个 村庄、连接每家每户的通村 路、串户路。“修了路,日 子就好起来了。”几乎每次 请人谈变化时,对方总会说 同样的话,可见修路为人们 带来了多大福祉,而路的变 化也是贵州省发展成果最直 接的体现。 当然,还有看不见的“路 ”,是需要动员所有力量, 心往一处想、劲 精彩页 坐着火车去卖菜开车进山买桃来 冒出山头的太阳刚唤醒北盘江南岸的这个小乡镇,营盘火车站里就已迎来不少背着一筐筐蔬菜的人,花几元钱买张车票,他们就能把蔬菜卖到邻乡去。 在贵州与云南交界的水城县,其下辖的营盘乡有两个引人注目之处:一是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二是人均可利用铁路里程颇多。100多平方公里的乡内,联通云贵两省的水柏铁路在营盘境内盘旋3圈。乡里设了3座火车站,乡民们坐着火车去卖菜成为常态。 水城县营盘乡几乎没有一条平坦的路,不是上坡就是下坡,迎面而来的180度急弯,让老司机们的右脚一刻也不敢离开刹车,这是当地险峻的地势决定的。营盘乡最高海拔2865.2米,最低海拔840米,2000多米的落差,加上那条地球上最美的“伤疤”之一的乌蒙大裂缝,都是外人眼中“猎奇之旅”的绝佳选择。但对生活在乡里的人们来说,没有公路前,这些都意味着“危险”与“贫穷”。 “以前这里车根本开不进来,现在好走多了,刚刚过来的是条二级路,现在走的是通村路,村里还有串户路,乡里还有几条旅游公路。”营盘乡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晏祥飞驾驶着他的suv带我行驶在进村的小路上。虽然道路并不算宽,会车时还险些被从上一个弯道伸下来的树枝刮掉车漆,但2016年修好的这条通村路,彻底改变了过去只能步行的历史,为村民们出村进乡节省了一个多小时,更为这里的贸易带来了本质上的改变。 “以前桃子成熟的时候,我们都是一筐一筐背出去卖,一天最多背3筐就了不得了,只能看着桃子烂在地里。”现在,只用10来分钟,车就开进了高峰村的桃花广场。在这里,我见到了高峰村村支书谢学平,他个头不高,因常年在地里劳作,皮肤晒得黝黑,回忆往昔时,脸上总是挂着遗感的神情。 “你去贵阳问问,听说是高峰村来的脆桃,他们都是一箱一箱地买,出名得很!”说起桃子就像说到他的宝贝,表情马上变得骄傲起来,“现在外地和省会的老板,都是直接开车进来拖,我们根本不愁销路,这个路一修起来啊,村民的日子好过多咯!” 虽然高峰村的脆桃名声在外,但在高峰村被列入贫困村前,脆桃却并非这里的主要作物。在路不通,人也吃不饱饭的时候,人本能的判断就是先满足眼下的口粮。所以在过去,玉米、土豆等粮食才是村民们的“重点培养对象”,而桃树则是用来围住自家那一亩三分地的“栅栏”。 2002年铁路通车,2013年水盘高速全线通车,2017年鸡龙二级公路通车,来买脆桃的人越来越多,谁都能嗅到这些曾经任其生长的桃树带来的“商机”。 “7800亩桃树,300亩青枣,797亩刺梨,还有林下种植的生姜、地瓜、花生……”谢学平如数家珍,说着说着又向我“带货”,“我们白天种桃树,晚上学技术。其实和过去种植的差别不大,这里土地好,海拔、气候都合适,不用施肥,也不打农药就能长出好桃子,整个营盘乡,只有高峰才能种出这种桃子。” 359户贫困户、1148名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在2019年大部分已脱贫。“以前一家每年也就千把块钱的收人,现在年收入在7万元以上的都有5户了!”年产量3000多吨的桃子换成了票子,装满了高峰村村民的口袋。 和谢学平聊了不过半个小时,他就急着要走:“我要去参加学习,要不你去村里随便逛逛,村子不大,见笑哈。” 走进高峰村就知道谢学平让我“别见笑”是在谦虚。家家户户都盖起两三层的新房,屋前的院子用瓦片堆砌出栅栏围成一块菜园。搭好的棚架准备种点猕猴桃之类的水果,几株桃树已经开始挂果。石板小路一直延伸到家门口,屋下种的一排花开得正艳,小轿车就停在家门口。 “这是‘小康菜园’,家家户户都有一个棚架、一垄菜园、一组果树、一排栅栏,种的菜吃不完还能拿出去卖。你看这些村民好聪明,瓦片、石块都是老房子拆下来的。”晏祥飞带着我在村里走了一圈,一路上给我说了不少村民的“小秘密”:“这个是火棘,插下去就能长。旁边这种草能长很高,可以割来喂牛,又能和火棘一起自然形成篱笆,不花钱还能循环利用,都是民间智慧。” 晏祥飞1998年就开始在营盘乡工作,见证了这里的变化。“以前看谁腰上别个传呼机都觉得高级,手机完全见不着。现在大不一样了,什么都有了,人的精神需求也就提高了。”小康菜园让富裕起来的村民的生活更有情调,在合理利用空余土地的同时,大大改变了村民的居住环境,也改变了人们的卫生习惯,形成了乡村生产生活的新风尚。 站在村头的田边放眼望去,长势喜人的桃树遍布山谷,再过一个多月,这漫山的翠绿中将布满脆桃的艳红。“鸡戏坪村有桃花蛋鸡,红德村是猕猴桃和红心柚,罗多村有大梨,兰花村的食用菌,哈青村最多的是刺梨……”晏祥飞看着这片桃树林也联想到其他几个村的产业。营盘乡一共有6个村,村村都经营着不重样的种植养殖业,铁路、高速让这个曾经的极贫乡打通了大动脉,通村路、串户路又联通了各村的毛细血管,血液流通,人就活力十足。 P2-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