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同一个孩子,在家长眼中和在老师眼中是不一样的。 作者是一位家长,也是一位老师。她理解天下父母的拳拳之心,更懂得把孩子放到群体坐标系中考量的重要性——从横向比中看长短,从纵向比中求发展,才能收获更多的锻炼机会。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光靠精彩的理论是不够的,能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关键。孩子上小学要做哪些准备?为什么努力却得不到好成绩?怎么辅导考前复习?做作业“磨洋工”治不治得好?……针对这些令家长头疼的学习问题,作者总结三十年教学经验,对症下药,提出了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广大家长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辅导困境。 作者简介 李红延,清华大学附属小学高级教师。荣获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特等奖、北京市海淀区“十佳班主任”光荣称号,《班主任》杂志封面人物。所带班级被评为北京市优秀班集体。2013年被东北师范大学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2017年被聘任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研发顾问。从教三十年,出版两本个人教育专著;多年来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教育论文、教育随笔八十余篇;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讲“小学生家庭教育二十问”。 目录 再版序 念起·缘生 前言 化青色为浓郁 第一章 让孩子慢慢成长,做他自己 1.哪有什么“全能冠军” 2.性格没有好坏之分 3.告别简单粗暴的“家长制” 4.快乐学习,快乐生活 5.梦是前进的内在动力 第二章 上学不必太焦虑 1.不要急于让孩子提早上学 2.做好心理准备,培养行为习惯 3.入学后的两次生病高峰 4.转学是新的开始 第三章 学会交往是件大事 1.同学关系处不好,老是受欺负 2.男女生相处的学问 3.爱告状,专挑别人的错 4.友情变化无常 第四章 会学习,才能爱学习 1.上学后好像变笨了 2.没完成作业的孩子 3.在家会≠在学校会 4.努力却得不到好成绩 5.该请家庭教师吗 第五章 辅导学习是家长的必修课 1.考前复习要有针对性 2.冷静对待孩子的试卷 3.写好作文,积累和技巧两手抓 4.光看书是写不好作文的 5.辅导作业有高招 第六章 四个好习惯保证学习效果 1.好习惯一:不马虎 2.好习惯二:会倾听 3.好习惯三:能质疑 4.好习惯四:做后查 第七章 家庭是教育的主战场 1.教育不能“抢修” 2.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 3.要教,不要吓 4.不把别人家的孩子当标杆 5.培养自信心要做到十个字 6.单亲不单爱 7.惩戒是必要的,但不等于打骂 第八章 小毛病会导致大问题 1.拖拉:吃饭吃到凉,作业“磨洋工” 2.丢三落四:今天丢了笔,明天落了本 3.顶嘴:“你凭什么管我” 4.嫉妒:“看到他们得100分,我就生气” 5.撒谎:“今天没有作业” 6.情绪抵触:“你越这么说,我越那么做” 第九章 会“说”才会“教” 1.要经常和孩子谈话 2.唠叨的“独角戏”不管用 3.有效谈话的四个原则 4.用赏识代替命令 5.表扬也要讲究方法 第十章 家校合作,走稳求学第一步 1.当孩子挨批评时 2.该不该当班干部 3.为什么总是“我们老师说……” 4.不帮倒忙不添乱 后记 孩子也教会了老师很多 序言 经常有人问我“差学生” 如何教育,我的回答是:“ 在我眼里,学生没有好坏 之分,只有需要帮助的孩 子。而且,所有的孩子都 需要帮助!” 这几年来,我一直在倡 导“做最朴素的教育”。简单 地说,这句话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教育要指向人 内心的本真;第二层,教 育的过程不能带有功利性 。那么,就前面所说的“帮 助”而言,就是要帮助孩子 具备一种能力——开发出自 己内心纯真的能力。 “化青色为浓郁”,这是 台湾一所中学的校训,也 是我特别喜欢的一句话。 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 :孩子本是“青色”的,我们 就不该把他教育改造成“红 色”“白色”……让他做最好的 自己,在爱的期待中慢慢 成长,开枝散叶,蓬勃而 浓郁。这个道理说起来简 单,但是做起来真的很难 。我遇到过很多家长,他 们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什 么“颜色”的。有的家长即使 知道,因为自己不喜欢, 也要对孩子强加改变。教 育的不幸大都源于此。所 以,在这本书的第一章, 我首先讲了这个道理,因 为这是一个重要的方向性 问题。与之相比,家长们 最关心的“如何提高学习成 绩”等,反倒只是相对次要 的技术层面的问题了。 曾经有一位家长问我:“ 李老师,你对自己孩子的 培养目标是什么?”我脱口 而出:“做一个健康快乐的 普通人。”这位家长惊讶地 问:“会不会太低了?”我想 ,这位家长可能是觉得“普 通人”三个字太不悦耳了。 我们常常会把“普通人”跟“ 平庸”“没出息”这些词联系 起来。由此可见,教育的 功利性已经扰乱了我们的 视线,使我们有意无意地 忽视了孩子成长的规律, 甚至打乱了他们生命成长 的节律。我想强调的是: 在健康、快乐面前,人人 平等,能始终做一个健康 快乐的“普通人”本身就是一 件了不起的事情。 我从事家庭教育三十年 来,社会在变,教育环境 在变,但我发现,家长的 问题没有什么改变。在这 本书中,我把家长们问得 最多的问题通过案例的方 式呈现出来,希望能给大 家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思 路。诚恳地说,有两个问 题是我无法解决的。第一 ,教育的道理不难懂,但 是行动起来会受到家庭成 员、个体性格等各种因素 的制约,这就需要我们做 出平衡。具体该怎么做, 其实是一个很个性化的问 题,需要我们每一位家长 拿出勇气和智慧。第二, 陪伴孩子是一件需要很大 耐心的事情,即使是帮助 孩子改正一个小缺点,家 长也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和 时间,还要做好反复纠正 的心理准备。这种耐心, 不是谁能教出来的,唯有“ 爱”能使其勃发。 这本书,我断断续续写 了近十年的时间,今天能 够出版,首先要感谢我的 家人,他们给了我最强有 力的支持与鼓励,不断地 帮助我找到平衡点,有他 们的摇旗呐喊,我这个普 通人才能始终保持健康快 乐。其次,感谢《父母必 读》杂志社的编辑段冬梅 、《中国教育报》的编辑 却咏梅,还有北京教育学 院的张红教授,他们一直 在引领我,使我能从纷繁 的琐事中看到本真和规律 ,他们的肯定使我一直欣 喜地前行。最后,我还要 感谢所有我教过的学生, 本书后记“孩子也教会了老 师很多”是我对他们的真情 告白。 导语 国内顶尖小学清华附小特级教师30年教育教学精华总结,告诉家长只有老师才知道的教育真相。 写作角度稀缺。作者是老师,遇到小学生问题时,老师会怎么想、怎么做?这是很多家长关心的。作者基于教育实践,态度更理性,观念更科学。 后记 家长们经常会有这样的 想法:老师都是教育专家 ,有关孩子的事情都能搞 定。但我想告诉家长们, 尽管老师受过专业训练, 有很多经验,但面对孩子 时,依然会有手足无措的 时候。我更想告诉大家, 不要小看孩子,他们的情 感比大人更接近本真,比 大人更有勇气,更有创造 力。从孩子身上,老师也 学到了很多。 理解孩子们的快乐 一天中午,班上几个孩 子到我的办公室告状,说 高年级的同学朝他们扔沙 子。我赶去看时,只见一 群高年级的学生正在教室 边的沙坑里玩,我们班的 窗台上、玻璃上已是一片 狼藉。我连忙喝住了那些 学生,并把事情告诉了他 们的班主任。到了下午快 上课的时候,那几个扔沙 子的高年级学生被罚擦玻 璃。当他们挥舞着抹布干 活时,我发现班上的孩子 都睁着好奇的眼睛,专心 地看着。 过了几天,我已经淡忘 了这件事。谁知有一天下 午,我提前进教室,看到 教室外的沙坑里全是我们 班上的孩子,有的在兴致 勃勃地挖地道;有的两个 人共抬一把大铁锹;还有 的正在朝窗户上扔沙子, 并大声叫嚷着看谁扔得准 。 看到这种情景,我真的 很生气:他们明明知道扔 沙子不对,为什么还要模 仿那些高年级学生呢?简 直是黑白不分!我喝问他 们为什么这样做,得到的 回答都是“好玩”。于是我板 起面孔:“既然你们把玻璃 弄脏了,就罚你们去擦干 净。”话还没说完,我就看 见孩子们的表情已经转忧 为喜了。 这些孩子两人一组,欢 呼雀跃地擦起玻璃来,大 呼小叫,蹦上蹦下。几个 没轮上擦玻璃的孩子站在 一旁,用羡慕的眼神看着 他们。这时我才意识到, 在这群六七岁孩子的眼里 ,擦玻璃是一件多么令人 向往的事呀!因为在家里 ,父母不让他们干;在学 校,出于安全考虑,一般 也只有老师和高年级同学 才能干,所以,在他们心 里,擦玻璃哪里是惩罚呀 ,简直就是奖赏! 受到孩子们的情绪感染 ,我也不像刚才那么生气 了。最后,我们大家站在 一起,欣赏着那一扇扇被 擦得乱七八糟的玻璃。我 心想:今天的惩罚是成功 呢,还是失败呢? 孩子们的创造力是巨大 的 有一天下课,我发现了 一个怪现象:孩子们不像 以往那样打打闹闹的,而 是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地 蹲在地上,不知在捣鼓什 么。我轻手轻脚地走过去 ,发现每个孩子手里都拿 着一块吸铁石,在土里反 复滚着。我明白了,他们 是在吸土里的铁屑。我们 学校的跑道上铺了一层红 色的火山岩,可能因为土 质的原因,含铁的成分比 较高。看着孩子们兴致勃 勃的样子,我突发奇想: 不如让孩子们根据这个游 戏做一个小实验,测测土 里的含铁量。 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孩 子们时,得到了他们的一 致响应。正当大家七嘴八 舌地讨论实验方案的时候 ,有一个孩子举起手说:“ 老师,我们没有秤,怎么 称重量啊?”我一下被问住 了,但灵机一动说:“这也 是实验的一部分,你们都 把测量过程写出来,看看 谁的方法最聪明。” 第二天,我收到了孩子 们交上来的实验报告,从 这些报告中,我看到了他 们极大的热情。最让我感 兴趣的是孩子们使用的测 量方法。有一个孩子画了 一幅连环画,画的内容是 :先把可乐瓶放在盛满水 的玻璃杯中,再把铁屑倒 进瓶盖里,然后用尺子量 瓶盖下沉了多少,最后得 出结论。在画的下面还有 一行字:我用这个方法做 了,可没有成功。我把这 个孩子叫到跟前,和他一 起找出了实验失败的原因 :铁屑太少了,瓶盖下沉 得不明显,所以测不出结 果。 无论如何,我从心里赞 叹这些孩子的探索精神, 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实验竟 然激发了他们如此大的创 造力。我兴奋地问孩子们 ,通过实验得出了什么结 论。孩子们都说:“结论是 不同的土里含铁量是不同 的。”我点头表示赞同。 没想到第三天,班里一 个平时很不爱说话的孩子 来找我,说:“老师,我觉 得您昨天说得不对,不是 所有土里都含铁,我找的 一种土里就几乎没有铁屑 。昨天,我去问邻居一位 工程师爷爷,他说有些土 里的铁不是本来就有的, 是人们不小心弄进去的, 所以咱们用吸铁石测量土 里的含铁量是不太正确的 。” “真的?”我惊奇地问。 这时,我心里有的不是尴 尬,而是对这个孩子的由 衷赞赏,他让我深刻体会 到什么叫“教学相长”。 大人不能小瞧了孩子, 他们蕴藏的创造力是惊人 的。如果说孩子们开始时 闪现的只是灵感的火花, 那么把这些火花留住,它 们就会燃烧成创造的火焰 。 拿出勇气信任孩子 六年级刚开学的一天中 午,班里的两个孩子来找 我,说音乐老师请他俩帮 另外四个孩子“补课”,教会 他们吹竹笛,时间是每天 中午的午休时间,地点是 音乐教室。由于吹竹笛是 我们学校的规定课程,那 四个孩子的水平也确实差 ,再加上两位“小老师”似乎 对这件事很有热情,我就 同意了。 没想到一个星期后,又 有五个男生来找我,说他 们也想中午去练习吹竹笛 。我一看这五个男生都是 班里最不老实的,心 书评(媒体评论) 把高位情怀转化为现实 力量,是教育智慧的体现 ;引领小学生迈好人生的 第一步,是专业技能的彰 显。红延老师的这本书将 带给您具体的操作策略、 深刻的教育思考,助您成 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引领者 。 ——北京教育学院副教 授 张红 李红延老师是我女儿小 学时的班主任,拥有三十 年小学教龄。她从老师的 视角,把自己几十年来观 察到的孩子的表现和需要 家长注意的问题,细致入 微地写了出来。读她的文 字,就像听一位充满爱的 老师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对家长们的叮嘱,让你倍 感温暖。 ——《陪孩子走过小学 六年》作者 刘称莲 李红延的《走对小学每 一步》是一本基于当前我 国小学校园真实生活情状 而写作的教育类图书。作 者身在小学校园,每天与 孩子们亲密接触,对孩子 们的言行和心理状态有着 切身的感受,对家长们的 期盼与忧心、困惑与惶恐 有着清醒的认识。阅读这 本书,你会觉得你是在与 一个知心朋友谈论家常, 更是在与一个充满智慧的 朋友讨论如何构建孩子的 美好未来。 ——第六届鲁迅文学奖 评委 郎伟 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顺 其自然的,是遵循孩子自 身生命节律的教育,正如 此书中所提“化青色为浓郁” ,顺势而教,依材而育, 才是家庭教育该走的道路 。 ——《父母必读》杂志 内容总监 段冬梅 精彩页 哪有什么“全能冠军” 我听一位老师讲,他们学校在招收一年级新生时发现了一个“神童”。那孩子才七岁,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入学考试时,先用英语背了首诗;然后拿起《人民日报》,不带磕巴地读了篇社论;放下报纸,又拿起小提琴,有声有色地演奏了一段《梁祝》。据说,他还很擅长电脑,汉字输入的水平可以和打字员较量。 听完了介绍,我将信将疑地问:“那孩子真的打算上一年级?”这位老师自豪地说:“当然,而且分在了我的班。”我不禁替这位老师捏了把汗:这么全能的孩子,要是和其他孩子一样教,难度该有多大啊! 过了一学期,当再遇到这位老师时,我迫不及待地问她:“你那个神童弟子怎么样了?”没想到,她很平淡地回答:“学习成绩还是可以的。”我好奇地问:“难道他还有什么不可以的吗?” 老师说:“那孩子确实聪明,主要是家长教育得好。说实在的,真的很少见到这么执着的家长。他妈妈想要把孩子培养成‘全能冠军’,她的目标是,孩子不管学习什么科目,成绩都得是优秀,而且要拿第一名。她说只有从小这么培养,长大才能无论遇到什么竞争都稳操胜券,还说现在孩子年龄小,可塑性强,做的事情也简单,这样高标准严要求是科学的。” “孩子受得了吗?”我有些担心地问。 “还行吧,我想是习惯了。但我总觉得他身上缺少像其他孩子那样的朝气。” 大约又过了一个月,我去他们学校办事的时候,恰好见到了这个“全能冠军”——他规规矩矩地站在老师旁边,眼里噙着泪水。原来,这孩子因为不会跳绳,怕体育测验,所以撒谎说肚子痛,躲在厕所里不去上课,这已经是第二次了。老师叹了口气:“世界上哪有什么‘全能冠军’啊!这孩子的身体素质不是特别好,自然有比不过别人的地方,但又怕家长责怪,所以只好撒谎了。” 俗话说,十个手指各有长短。我们每个人因为先天条件和后天培养的不同,都有所能、有所不能。对孩子严格要求是正确的,但也要讲实际。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揠苗助长的做法并不科学。曾听过一位妈妈责备女儿:“你弹琴总比不过薇薇。”小姑娘理直气壮地反驳:“我画画比她强。”这就是家长的期望与孩子实际情况的差异。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家长让他做什么,他不会正面抵抗,但如果是他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他就会用自己的方法解决。比如像前面讲到的躲在厕所里逃课,这个方法在大人看来很可笑,却是孩子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能想到的最佳方案。 所以,不要再要求孩子当什么“全能冠军”了,与其设定一个家长想要的目标,不如选择一个符合孩子实际的努力方向。人都是在不断学习中成长的,有些事情孩子现在做不到,以后通过努力可以做到;也有些事情,或许努力一辈子仍旧做不到,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谁的成长过程不是这样? 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