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名家治史(方法与示范川大史学系列精品教材)(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史学理论
作者
出版社 巴蜀书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本面向学生的史学名家典范文集。书里的名家如徐中舒、蒙文通、蒙思明、缪钺等先生,每一位在全国学界都有重要影响,所选的作品,也都是佳作名篇。一编在手,既能感受学问大家的气度格局,也能学到怎样提出问题、运用史料以及如何论证其所欲言。任何史学中人,无论是否初学,也都能开卷有益。
作者简介
罗志田,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四川大学杰出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著作有《道大无外》《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等二十余种,在《读书》《二十一世纪》《战略与管理》《开放时代》《万象》《文化纵横》等刊物发表文化与学术评论百余篇,为《南方周末》《中国新闻周刊》等撰写小评论百余篇。
目录
方法
史学原论·译者弁言
治学杂语(选编)
考据在史学上的地位
史学方法的任务
示范
孔子和今文学
殷人服象及象之南迁
《左传》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
清谈与魏晋政治
论宋诗
中唐以下三百年间之社会演变——庆历变革与近世社会之形成(上)
试论宋代道学家的思想特点
“藏三国”的初步介绍(1944年)
王建墓内出土“大带”考
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文物的族属问题试探
古希腊语的历史发展
印度贱民处境在近代的变化
十六至十七世纪西方历史思想的更新
试论马考莱的史学
再版说明
序言
序言
罗志田
中国向来的教育主旨,
是把学习的主动性放在求学
者一方。或因此,抽象出来
的“方法”向不为人所重;自
信足者可说“文成法立”,谦
逊一点的也以为“文无定法”
。即使有意发凡起例,也往
往比较隐晦,要读者自己去
摸索。重视治学的“方法”问
题,或是近代西潮冲击下的
一种“中国反应”——在20世
纪初年清末尝试新学制时,
深受日本的影响课程设置中
,几乎每一学科都有“研究
法”一门课,可以说是名副
其实的“方法热”。尽管如葛
兆光老师所说,这西潮多半
来自东瀛,但日本新学制的
背后,显然有着西方的影子

这样注重“方法”的倾向
也有些本土的远因——从清
朝乾嘉时候开始,“考据”逐
渐成为一种带有独立认同的
“学问”。有的人自称治考据
,有的被他人称为工考据。
类似说法相当常见,意味着
一种带有广泛适应性的方法
已从各种具体专门的学问中
独立出来,自成一“学”,且
极受重视。后来西方一些社
会科学的学科,方法也专门
化到几乎可以独立成为一个
子学科。不过在人文学科,
这样的情形比较少见。
我要特别说明,视考据
为“方法”更多是我们的后见
之明,以前的当事人自己并
不认为考据是“方法”。实际
上,在中国的治学传统下,
“方法”向不具有杜亚泉所谓
“假定的人格”在,很难成为
一种独立的学术“单位”。故
“考据”可以言“学”,方法却
未必能成“学”。简言之,从
考据成学到晚清的方法热,
在中国学术传统中都有些特
别的意味,并非“自古以来”
就是如此。
然而在近代新语境下,
治学“方法”渐成人们的关注
所在。今日在大学教书的人
,方法是常被学生问及的问
题。在史学领域,我知道不
少学生都想获得某种可以概
括抽象出来的“方法”,以为
学会了即可治史。尽管我在
一定程度上赞同“史无定法”
的主张,但我非常理解学生
们的愿望,尤其他们身处这
样一个急功近利之风劲吹的
时代。
要说史学方法,不论教
与学,真要到好的程度,其
实都不简单,却也并非妙不
可言。我想和年轻人分享蒙
思明先生的一句话:史学方
法“并不是一种神奇的东西
、秘密的宝藏,而实际只是
一些合乎逻辑、合乎常识,
可以使人信赖的批判原则和
工作程序”。换言之,史学
方法的基础就是逻辑和常识
,具体则是一些批判原则和
工作程序。我们不仅可以学
到手,更当积极主动去寻求
。孟子说过:
夫道,若大路然,岂难
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
求之,有余师。(《孟子·告
子下》)
故道不难知。方法和能
力,都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
练获得的。一是要先有求的
态度,二也要注重求的方法
,而且主要靠学的人自己去
摸索体会。不仅所谓“知识”
如此,求知识的方法亦然,
就看是否找到合适的途径。
梁启超曾说,“真正做学问
,乃是找着方法去自求,不
是仅看人家研究所得的结果
”。若自己学到“做学问的方
法,乃能事半功倍”。我可
以补充说,只要有心,看人
家如何得到那样的研究结果
,也能找到做学问的方法(
详后)。
若据孟子的指引,发挥
学生一方的学习主动性,则
最简单的学习窍门,就是先
看好的老师如何做,然后学
着做,再徐图超越。这也就
是一般所说的临摹。学习治
史方法,临摹既是正道,也
是捷径,或许还是最简单易
行的。桐城文派所谓“有所
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
,便是这一学习方法的最好
总结。
有所法而后能
由于以前“方法”不被看
重,好的启蒙之书也非常少
见。陈澧曾说,“学问之事
,莫难于入门。既入其门,
则稍有智慧者必知其有味,
而不肯遽舍”。因此,“精深
浩博之书,反不如启蒙之书
之为功较大”。但过去“多宏
通之篇,寡易简之作;可资
语上,难喻中人。故童蒙之
子、次困之材,虽有学山之
情,半为望洋之叹”。而好
的“启蒙之书,又非老师宿
儒不能为。盖必其途至正,
其说至明,约而不漏,详而
不支”,才能导引入门。他
自己就想写一本“事繁文省
,旨晦词明”的书,使人“视
而可识,说而皆解”。
……
其他的研究论文都是20
世纪新史学背景下围绕具体
问题(issues)的探讨。它们
不是指示性的空论,而是指
引性的示范。有的文章提出
了新问题,有的提示了新思
路,有的使用了新材料,还
有一些则看似“普通”,细读
乃新见迭出,仿佛行走在山
阴道上,“山川自相映发,
使人应接不暇”。这样的作
品,特别适合初学者细心揣
摩。
我想,大学首先是培养
人的场所,其次才是求知识
的地方。即使求知识,学到
绣鸳鸯的方法,也比得到别
人绣出的鸳鸯更重要。而从
绣出的成品中,正可学到绣
鸳鸯的方法。如蒙思明先生
所说,中外历代“史家的成
套著述和单篇论文内,到处
都可发见一些史学方法”;
甚至“自古以来有思想有聪
明的人,不管他是否从事历
史研究,也不管他对史学造
诣的深浅如何,总或多或少
的能利用一些史学方法,可
以做我们的示范的”。青年
学子贵在“从各种绣出的鸳
鸯上,
导语
本书是一本面向学生的史学名家典范文集。本书分为“方法”与“示范”两个篇章,收录了史学名家如徐中舒、蒙文通、蒙思明、缪钺、冯汉骥等先生作品,每一位先生在全国学界都有重要影响;所收作品,每一篇也都有全国性的影响,都是确立其在相关领域学术史地位的重要作品。
编者希望通过能通过阅读,树立一个很好的典范,让初入史学的年轻人既能够感受学问大家的气度与格局,又能够学习如何做学问。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4: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