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石门博士(第1卷)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湖南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石门县获得博士学位(或具有同等学力)人士的个人经历和成就编辑成册,按个人近照、个人简历(求学就职经历)、读博感言(社会述评)、科研成果四部分整理,50人左右编为一卷。目的是推介这一群体的科研成果,弘扬他们的精神风貌,激励更多学子在学业以及各自的科研领域中更上一层楼,取得更大成就。 目录 陈金芳 陈集双 郭鹏峰 黄渤夫 黄宏嘉 芦方军 罗启后 罗善政 刘南国 龙士工 李代军 彭清海 覃道爱 覃业霞 覃佐东 冉承其 申大忠 盛孝邦 盛孝玲 孙达武 孙绍裘 滕祥志 唐晓 王国平 王协舟 魏饴 文书锋 文选德 吴小龑 伍远岳 伍瑛 夏万林 熊继柏 熊健 杨兵初 杨柳 杨贤树 易先清 尹光彩 尹志华 于澍燕 袁超伟 曾广平 曾炫云 张海霞 张世国 张友玉 张耀南 张志刚 张镇 赵芳 周念清 周仁政 朱武政 序言 经过三年努力,《石门博士》终于成书了。 翻开《石门博士》,这是一篇篇由梦想、奋斗、情怀 书写的华章。古人多喜欢用电闪雷鸣、霞生五彩之类的异 兆来附会不凡人物的降生。能成长为博士,绝对是不凡的 人。石门博士出生于石门各地,乡镇集市有之,偏远山村 有之;富庶家庭有之,贫寒家庭有之。至于是在什么天气 出生的,应该晴天有,阴雨天也有,无人格外记起,估计 应该没有或很少有在格外与众不同的天气里出生的。博士 与常人相较不凡者,在于其不凡的梦想、奋斗、情怀。很 多人屈服于冻馁饥寒的年代,有些人却仍坚持手不释卷、 划沙习字——石门县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一代博士早年多是 如此。《格言联璧·学问》说:“志之所趋,无远弗届, 穷山距海,不能限也。”王阳明说:“立志而圣则圣矣, 立志而贤则贤矣。”《石门博士》是由石门博士书写的。 少年梦想是他们人生的序曲,也是他们为本书写的序言; 青年奋斗是他们人生的开场,也是他们在本书中闪亮的开 篇;成年回馈是他们人生的巅峰,也是他们为本书带来的 高潮并为续集所作的引言。石门博士的精彩人生就是《石 门博士》的精彩华章。这许许多多的华章,前后相连,绵 延成一部更加壮阔的石门变迁史、进步史、发展史。 细读《石门博士》,这里矗立着一座座神奇雄伟的智 慧大厦。大厦里,廊柱坚实稳固,藻井华美,厅堂开阔敞 亮;各类著述汗牛充栋;水陆两栖飞机、北斗卫星导航系 统、X射线天文卫星等大国重器从诞生到运行,盘马弯弓、 蓄势待发;社科论坛,秉持真知灼见,放言高论。这里到 处闪现着石门人的风采,传颂着石门人的故事。习总书记 说:“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 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 值、升华人生境界。”石门博士是石门智慧的杰出代表, 石门智慧正为中华民族复兴注入极大动能。 掩卷《石门博士》,石门山水灵秀之气透过书页,扑 面而来。不管曾经有多闭塞,几代人含辛茹苦,耕读传家 ,艰难中坚持,无助中自助,终于在困窘中育成骄子。许 多山村教师,鬓染霜华,伏案夜熬,精批细改,循循善诱 ,不计寒暑,一次次燃亮学生心头微弱的信念火花,将一 个个不谙世事的顽童变成有理想、有斗志、学业基础扎实 的少年。《石门博士》承载着石门精神,是石门人民书写 的。 手捧《石门博士》,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涌上心头。编 委会全体成员为《石门博士》的成书付出了心血,其中甘 苦,非亲历者难以亲知。是他们的辛勤劳动,为石门凝固 了一段历史,他们的工作,也将写在石门历史上。逸迩阁 图书馆作为全国最大的民营图书馆,作为《石门博士(第 一卷)》的联合出版者,必将珍藏《石门博士》,传播《 石门博士》,并继续做好后续编撰工作,以传承、弘扬石 门博士焚膏继晷、邀游学海的探索精神,奋发向上、勇攀 高峰的拼搏精神。 是为序。 高金平 2019年10月 导语 本书主要编集新中国成立以来石门县获得博士以上学位(或具有同等学力)人士的个人简历(含求学就职经历)、读博感言和研究发明成果综述。每个人按个人近照、个人简历(求学就职经历)、读博感言(社会述评)、科研成果整理四部分资料,每50人编为一卷。通过“石门博士”系列丛书的陆续出版,能够整体弘扬这一群体的精神风貌,推介这一群体的科研成果,激励更多学子在学业以及各自科研领域更上一层楼,取得更大成就。丛书的出版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本书为第1卷。 精彩页 陈金芳 人物简历 陈金芳,女,1962年12月出生,石门县蒙泉镇李耳岗村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理论所教育制度研究室主任、资深研究员,北京大学人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国际道尔顿教育协会专家组成员,华夏道尔顿教育体系(中西合璧)创始人。研究领域为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道尔顿教育等。近年来主持了多项省部以上研究课题,是新中考、新高考问题专家,中小学选课走班制首席专家,中国教科院实验区教改指导专家,指导了包括北大附中、复旦附中在内的多所中小学的教改工作,取得了瞩目成效。近年来出版了《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素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选课走班:新时代中小学教改实践的必然选择》《道尔顿教育计划》(译著,北京出版社已第七次印刷)等学术著作,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人民教育》《光明日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读博感言 我1980年高中毕业于蒙泉中学,同年考入位于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84年本科毕业后先后在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和中南大学任教12年,于1996年以同等学力资格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999年毕业,毕业后留京工作。我考博士纯粹是出于压力和偶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高校教师已开始强调高学历,我却因为结婚生子耽误了读研时机,在高中同学张耀南(他那时正在北京大学读博)的建议和鼓励下,我以同等学力资格直接报考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泰斗黄楠森先生的博士生,理由是据说他老先生招学生不重男轻女,后来我成了1996年那一届北京大学哲学系众多专业博士生中的唯一女生,被戏称为“陈独秀”(意即“一枝独秀”,本人姓陈)。那时候全国招收博士生数量较少,大学里往往由几个导师组成一个小组指导一个博士生。我感到非常幸运的是,北大有三位大师指导过我,校外还有两位大师也是我博士论文指导小组的,一位是中央党校的崔自铎先生,一位是北京师范大学的袁贵仁先生(后来成为教育部部长)。这些先生都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杰出人物,我在三年读博期间受益匪浅。 我记得上本科期间是比较轻松的,背点别人的东西就可以通过考试,抄点别人的东西(只要抄得巧妙)就可以通过本科毕业论文。上了博士才真正体会到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否则,既通不过考试也通不过毕业论文。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1996—1999),我参加了黄楠森先生主持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重点课题“人学的理论与历史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承担其子课题“人的素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我的博士论文题目很大:“论人的素质”,并非从生理解剖角度,而是从哲学层面上讨论关于人的素质的内涵、外延、特征、实现途径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博士论文要求自成体系且能自圆其说,个中滋味难以言表,颇伤脑筋。三年下来,窈窕淑女变大妈。记得刚入学之际,有人调侃我说:女人读哲学博士,简直荒谬,等于双向损害!意思是,女人损害哲学博士,哲学博士损害女人。我有没有损害哲学博士不好说,总算凑合毕业了,虽然始终也没有学明白;哲学博士损害了我的确很实在。从此我的思维更加理性甚至僵化,从前文艺青年的气质似乎消失殆尽了,自然就不那么有趣和可爱了。不仅外表跟气质受到损害,家庭生活跟亲子关系也受到较大影响。当时我在北京读博,先生和儿子在长沙的中南大学(当时是中南工业大学)生活,先生身体欠佳,经常闹病;儿子处在成长的重要时期(8~11岁),缺少沟通和陪伴,这是我心底永远的痛。对于女人来说,读博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其实不能一概而论。对于个人发展而言,读博当然更好;但如果为了个人发展而影响了家庭和谐及孩子的成长甚至社会的发展就得不偿失了!社会上对女博士有偏见,曾经将女博士列为第三种人:男人、女人、女博士,女博士不好找对象,因此造成终身不婚不育,这其实也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损失啊!好在我当时已经结婚。其实,读博并不代表能力、成功甚至博学,它只是代表一个学业层次,代表某种专业工作的门槛。当然也会有人将其当作功利筹码或虚荣的装饰品。 读博虽然有得有失,但的确让我开了眼界、长了才干,拥有了更加广阔的生活,磨炼出了更加强大的内心!如果有来世,我可能还是会选择读博、当博士。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