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建筑防水工程是保证建筑物及构筑物结构免受水的侵蚀,内部空间不受水危害的一项分部工程。近20多年来,不少学者通过对“工程防水”的哲学思考,从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市场经济条件中,探索在建筑防水工程中隐藏的一些客观规律,这为解决长期以来建筑渗漏水比例居高不下的困境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本书共31章,以综合篇、研究篇、实践篇、改革探索篇为分野,就当前建筑防水工程中诸多热点问题,提供了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可供房地产商、建筑工程承包商,从事建筑防水行业的规划、设计、材料生产、施工、管理维修以及科研、高等院校等有关人员阅读。书中不少改革建议,还可供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学会)决策时参考。 作者简介 张婵 女,1981年出生,2003年毕业于中南大学交通土建工程本科专业。2006年就职上海东方雨虹防水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东方雨虹华东公司副总工,高级工程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防水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曾发表多篇论文、专著及专利,并有多项研究成果获奖。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一 综合篇 1“工程防水”起源与本质 1.1 哲学与哲学思想 1.2 山村农舍中的诗意 1.3 建筑空间与建筑三要素 1.4 “工程防水”是沟通工程和哲学的桥梁 2防水常识 2.1 水的特性与危害 2.2 水的作用力与渗漏路径 2.3 防水、防水工程、防水工程学 2.4 影响防水工程的主要因素 2.5 防水设计 2.6 防水材料与施工 3防水工程中的哲学分析 3.1 水中有道意 3.2 防水发展与生存之道 3.3 沥青改性技术 3.4 “排汽屋面”研究新认识 3.5 被动式节能理念的装配式建筑 3.6 防水工程和结构同寿命 3.7 都江堰水利工程中的文化底蕴 3.8 上善若水与谦下不争之道 4我国建筑防水现状和对策 4.1 建筑防水工程定位与质量要素 4.2 建筑防水工程主要成绩 4.3 建筑防水工程存在问题 4.4 建筑防水工程采取对策 二研究篇 5“有”“无”之辩和“功能防水”之道 5.1 《老子·十一章》解析 5.2 “有”“无”辩证法在防水工程中的应用 5.3 “功能”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和前提 5.4 经典工程“功能防水”效果分析 5.5 “功能防水”的提出有时代特征 5.6 结语 6我国建筑防水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 7防水文化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一部分 7.1 防水文化起源 7.2 中国古建筑防水文化探秘 7.3 《木经》和《营造法式》的历史意义 7.4 古为今用,传承创新 7.5 结语 8防水文化与数字化防水技术 8.1 概述 8.2 中国建筑防水发展历程 8.3 古代防水有厚度 8.4 近现代防水讲精度 8.5 未来防水显高度 8.6 数字化防水大有作为 8.7 数字化防水之路还很长 9关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与防水功能”一体化研究的思考 9.1 问题由来 9.2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问题日益突出 9.3 西方哲学与科学关系史中的“一体化”特征 9.4 “内膜防水”研究新动向 9.5 结语 10绿色建筑与防水之道 10.1 绿色挑战,金色机遇 10.2 绿色建筑防水建造技术行动指南 10.3 《防水之道非常道》一诗解析 三实践篇 11 重庆某厂16 t模锻锤基础防止开裂技术措施 11.1 概述 11.2 16 t模锻锤基础设计与施工成果 11.3 实践效果 12重庆世界贸易中心5层地下室钢筋混凝土超长薄壁结构无缝防水设计与“逆作法”施工 12.1 概述 12.2 设防原则 12.3 防水设计 12.4 施工操作工艺 12.5 实践效果与体会 13大连某地标工程保证防水施工质量的几点体会 13.1 概述 13.2 防水施工“三要素”的由来 13.3 防水施工“三要素”的实践活动 13.4 结语 14关于深坑酒店地下防水方案的研讨 14.1 地下工程未形成全封闭设防体系 14.2 混凝土结构自防水效果评鉴 14.3 迎水面不设附加防水层的危害性 14.4 对背水面卷材防水效果的质疑 14.5 建议与结语 15港珠澳大桥珠海一侧交通中心地下室顶板防水设计方案评审记述 16高分子自粘胶膜防水卷材“预铺反粘法”设计与施工技术 16.1 概述 16.2 防水设计 16.3 材料性能 16.4 预铺反粘法施工技术 16.5 预铺反粘法施工工艺 16.6 结语 17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在地下防水工程中使用效果分析 17.1 概述 17.2 混凝土渗透性 17.3 CCCW作用机理与材料特性 17.4 典型工程案例分析 17.5 结语 18武汉市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防渗工程纪实 18.1 工程概况 18.2 防渗设计方案 18.3 所采用的材料优点 18.4 “两布一膜”施工工艺 18.5 结语 19关于高层建筑地下室防水施lT若干问题 19.1 主体结构防水混凝土 19.2 附加防水层等效性试验 19.3 防水材料耐腐蚀性要求 19.4 地下室渗漏水原因初探 19.5 地下工程应采取全封闭防水 19.6 地下工程分区预注浆系统防水技术 19.7 “融合与共生”的哲学理念 20上海辰山植物园科研中心种植屋面设计与施工 20.1 屋面方案设计 20.2 主要材料性能与特点 20.3 施工技术要点 20.4 工程质量控制 20.5 结语与展望 21北方某工业厂房屋面防水维修设计与施工 21.1 工程简介 21.2 质量问题分析 21.3 屋面维修方案 21.4 施工顺序和操作方法 21.5 结语与建议 22大型金属屋面采用喷涂聚脲防水技术考察纪实 22.1 工程概况与渗漏部位 22.2 渗漏水原因分析 22.3 修补方案与实践效果 22.4 工程照片解读 22.5 结语 23 TPO防水卷材在金属板屋面维修工程中的实践与认识 23.1 概述 23.2 工程概况 23.3 主要材料性能 导语 本书从历史到现实,从实践到认识,从证实到证伪,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其中“‘工程防水’起源与本质”“建筑空间与建筑三要素”“‘工程防水’是沟通工程和哲学的桥梁”“‘有’‘无’辩证法在防水工程中的应用”“防水‘工程质量’将向‘功能质量’转变”“功能和作用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中国古建筑防水文化探秘”“建筑师是创造历史的重要力量”“防水之道非常道”“建筑防水体制改革应适应绿色建筑和现代建造方式的变革”等表述以及相关建议,是该书的精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