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代医圣(张仲景)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一代医圣张仲景》一书主要向读者讲述了杏林大家张仲景的故事。据史书记载,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张仲景痛下决心,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一部名为《伤寒杂病论》的不朽之作。但在他高深医术背后的艰难历程鲜为人知,本书将张仲景的行医历程介绍给大家。本书从励志的角度,侧重人物传记的描写;采用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的方式,对相关内容进行介绍;通过生动活泼、色彩丰富的插图,引起大众的阅读兴趣,培养读者的民族自豪感,了解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目录
第一章
生于乱世立志医方
第二章
少年勤求古训拜师张伯祖
第三章
青年博采众方广求名师
第四章
拜祭扁鹊巧得扁鹊脉书
第五章
壮年行医名传四方
第六章
中年为官始创“坐堂医”
第七章
晚年著书立说撰写《伤寒杂病论》
序言
中医文化是中国优秀传
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
有创新文化的潜质。中医学
是中国传统科学中沿用至今
的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医学
,它具有完备的理论体系,
独特的诊疗方法和显著的临
床疗效等特征。在中华民族
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医
学始终担负着促进人身健康
的重要角色,是中华民族长
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
,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
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代医圣张仲景》这
本书主要收录了张仲景的成
长经历和奇闻逸事等。读者
通过这些故事,可以了解中
医名家救死扶伤、拯救天下
苍生的医德精神和中医文化
的博大精深。
本书内容通俗生动,易
于读者阅读。书中配以与中
医文化知识相关的图片,并
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医圣祠
和医圣出生地的特色风光作
为跨页大图,使本书的内容
更加生动传神,更具亲和力
和吸引力。本书不仅是为了
让读者了解中医文化,更是
为了讲好“中国故事”“中医
故事”。
希望通过本书,读者对
优秀中医文化会有更加深刻
的了解和认识,能够更加热
爱中医文化。通过我们对医
学名家的传颂,优秀的中医
文化必将再放异彩。
导语
任何一个伟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和时代的造就。张仲景生逢“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乱世,自然灾害、疫病流行,家族衰微,这些促使张仲景从小就立志于医学……
《一代医圣张仲景》一书主要向读者讲述了杏林大家张仲景的故事。
精彩页
张仲景生于汉桓帝和平元年(150年),一生历经桓帝、灵帝、少帝、献帝四朝。这六七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黑暗的时期之一。朝廷政治日趋腐败,皇权旁落,外戚和宦官轮流专政,皇帝成为傀儡。地方郡县势力割据,豪族地主野心膨胀,兼并土地,百姓贫困。这种混乱黑暗的政治局面导致各地民众起义不断,群雄争斗不止。连年的战争让百姓流离失所,无法安居乐业。
除了人祸,天灾也连续不断,从2世纪中期开始,灾荒接踵而至。汉桓帝永兴元年(153年),黄河泛滥,受灾的百姓多达数十万户。百姓流离失所,奔波于逃荒的路上。桓帝延熹九年(166年),豫州发生大饥荒,饿死者将近一半,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同时,疫病还不断爆发。资料记载,从汉安帝到汉献帝一百年左右的时间里,先后流行大疫十次。许多穷苦百姓因无药可吃、无医可治而死亡,正如曹植在《说疫气》中所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据史料统计,当时人们的平均寿命只有三十七岁。
政治腐败,战争频繁,疾病流行,天灾人祸,民不聊生。社会一片惨淡萧条的景象,正如曹操诗中所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张仲景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历史背景之下。
和平六年(150年)的一天,张仲景诞生于南阳郡涅水北岸涅阳镇(今河南邓州市穰东镇)的一个官宦之家。他满月的时候,族人前来祝贺。大家看到这个孩子清秀可爱,都赞不绝口,纷纷对其父亲说:“孩子这么机灵乖巧,可得给他取个好名字啊!”张仲景的父亲张宗汉曾做过南阳郡的地方官,也是个读书人,只见他思索片刻,便给他取名“机”,寓意孩子的将来像万物生长一样欣欣向荣,生机盎然。同族老伯马上拍手称赞:“好啊好啊!张机张机,就是‘掌玑’的谐音嘛!张家的掌上明珠!这个名字取得好!取得妙!”所以,张仲景的名字有时也写作“张玑”。
时光一天天地流逝,小仲景一天天地长大。
因为父亲是读书人,小仲景很早就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在家中众多的藏书中,他酷爱司马迁的《史记》,并且受到了《扁鹊仓公列传》的影响。扁鹊是中医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神医”。当张仲景读到扁鹊使虢太子起死回生,通过观察齐桓侯的气色而预断其生命安危时,不禁对他神奇的医术拍案叫绝、心驰神往,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从此,治病救人、做一名医术高超的医生的愿望,像一颗神圣的种子,埋藏在张仲景的幼小心灵里。
可是张仲景的父母却不接受儿子的这种想法。因为自从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学而优则仕”,做官才是当时每个读书人的人生追求和最高理想。张仲景自幼天资聪慧,勤奋好学,胸怀仁爱,心忧天下。他的父母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长大后能跻身仕途,光耀门楣。当时的社会普遍不重视医学,视医学为巫术,医生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上层土大夫更是把医术当作“贱业”,没有谁愿意去当医生。
张仲景十岁的时候,拜谒了当时的名土何颙,正是这次谒见坚定了张仲景从医的信念。
何颙(约140—190年),字伯求,南阳襄乡(今湖北枣阳)人,与张仲景是同乡,年少时曾游学京都雒阳。何颥为人行侠仗义,乐于助人,为朋友两肋插刀,广结天下豪杰。此外,他还有一个特长,就是善于辨识人才。史料记载,有一次,何颙遇到曹操,不胜感慨地说:“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后来,曹操统一北方,正如何额所预测的那样。当总角之年的张仲景站在何颙的面前恭恭敬敬地行拜见礼时,何颙仔细地打量着这个翩翩少年,沉思片刻,说:“君用思精密,而韵不高,将为良医矣。”意思说,张伸景考虑问题细致周密,行事低调沉稳,将来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医生。
张仲景听了何颙的话,心里思索:“读书是为了做官,做官是为了实现仁爱,仁爱就是为天下百姓谋福。当一名医生,用自己的医术为病人解除病痛,既可以医治君王和父母的疾病,又可以救治黎民百姓,还可以教人保健养生,益寿延年。这种惠及天下苍生的做法难道不是仁爱的表现吗?这和做官有什么不同呢?”P1-7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3:5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