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间雪鸿》辑收近世文人的信札、诗笺墨迹,间杂文稿、札记、题辞、启事、便条、柬帖、颂词、联语、邮片、方剂、名刺、封套及碑拓等其他门类,其中也包括少量的印刷物,形式各异,内容丰富,可谓大观。
该批手札凡十二种,馆藏原件已裱成册页,各有题名,今总汇一编,谨为分卷标目,叙次释文,其他一仍旧贯。大略计之,全书共收录三百余家八百余通(件),撰作者涵括了文人学士、政宦乡绅、书画名流、篆刻印人、藏书旧家、僧道医师、商贾胥吏以及闺阁女性等,几乎无类不有。这些手稿主要记录了清末民初松江地区文人的乡居、仕宦、读书、集会、治生等日常生活,特别是以血缘、姻亲、师承、文社为纽带构成的关系社会和士人群体,显现并揭示出了地方社会的运行方式和内在肌理,不啻为地方文化研究的直接史料。更关键的是,松江自古的书画传统和崇教风气,孕育了醇雅、隽永的士风、文风和学风,在捻笔泼墨而成的诗词、书法、画笺及印篆中缓缓流淌而出。从二陆祠堂到云间邦彦石刻,从笏东草堂雅集到松风诗社,从《皇象急就章》到《戏鸿堂法帖》,从育婴堂、全节堂到书画助赈,从景贤、求忠书院到融斋精舍,“郁郁乎文哉”,人文风流,各具气象。同时也孕育出一批得风气之先的新型文人,科举落幕后,敢于开新局、创新风,古今中西的文化交融、碰撞于此可见端倪。尤其是在书画与出版领域,表现出强烈的新旧之变,如以胡公寿、杨葆光为代表的海上画家和以张叔通、姚鹓雏为代表的报刊文人,从“书画余事”的传统观念逐步迈向“以文为生”的职业化道路,完好保留了海派文化在其形成初期所特有的转型特征和创新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