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尘封的文脉(浙江文化名人墓追踪)/浙江殡葬文化丛书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殡葬这一古老的形式,历经数千年的风尘扬沙和沧海桑田,让我们看到一条因血缘而延绵不绝的文化脉络,在国人的内心深处激荡着民族坚韧卓绝的文化基因,充实着文化的自信。为此,浙江省殡葬协会与浙江省历史学会发起编撰的《尘封的文脉——浙江文化名人墓追踪》一书,以此向社会昭示文化的回归和精神的守望。 目录 杭州 半泓湖水“一浮”生的国学大师马一浮 杨友鹏 中国钱币界元老马定祥 朱馥生 研究人口图报国的教育家马寅初 丁律 笔墨教育写人生的书法家马世晓 樊婷 著名免疫学者王一成 郑妮妮 灿若花、思无邪的西泠大家王福厂 杭州南山陵园 中国真空电器之父王季梅先生 家属 画史南山天地宽的著名美术史学家王伯敏 王大川 涛声依旧看潮涌的山水画家孔仲起 钮素芬 兰幽竹闲一坤翁——花鸟画家卢坤峰 姜澄清 中国近代教育先驱司徒雷登 李钢 古典文献学家和语言文字学教授任铭善 任平 无言无憾的国药守护者冯根生 禾文 唯真名±自风流的西泠孙晓泉 刘方孙赛初 纪念为中国革命贡献一生的何思敬 何理良何勤伟 丹心报国留青史——北大首任校长何燮侯 陈会贤 低学历的知名学者何方 宋以敏 寂寞楼居40年的艺术全才余任天 浙江省余任天艺术研究会 韶华逝去再难来的古建筑专家吴寅 李钢 情系桑梓的爱国书生陈训慈 陈思佛 文学家、教育家陈企霞 盛久远 现代数学拓荒人、教育家陈建功 王卓尔 满腹才华付文坛的戏曲家、教育家陈楚淮 张文馨 回忆我的导师陈立先生 胡晓蕾 一生真善美、百岁精神气的陈玲娟 赵一新 我把招娣留在安贤园 郭晓明 梨园美髯公、德艺不老松:京剧老生宋宝罗 李钢 浙派人物画“开山五老”的宋忠元 毛翔先 慧眼识贤能的著名学者、教育家沈善洪 张文馨 翰墨铸诗魂的书法教育家陆维钊 陆昭徽 著名话剧导演邱星海和话剧演员哈国珍夫妇 傅涛 大风起兮乐飞扬的音乐家周大风 周小风 绘就万千气象的山水画家周沧米 李钢 为理想砥砺前行的美学理论家杨成寅 吕品田 丹青为魂的百岁老人岳石尘 李钢 为国育才的中科院院士罗宗洛 张晓昀 一生尽瘁为教育的赵冕教授 赵一新 父亲赵延年创作木刻写生纪事 赵晓 中国笛子艺术大师赵松庭 赵晓笛 振西泠传承一世的文化大家张宗祥 孟菲 追忆香港回归贡献者张浚生 杨惠仪 泣鬼神的画坛怪杰、艺术家洪世清 家属 翰墨由心贵自然的画家柳村 肖峰 一代小说、戏曲、通俗文学专家胡士莹 张文馨 越剧皇后姚水娟 丁云川 “家治”始得天下平的教育家钱家治 杨友鹏 侠的品性诗的人生——诗人钱明锵 李锐 中国第一位数学女博士徐瑞云 王卓尔 鞠躬尽瘁的中科院院士徐世浙 李钢 承上启下的新浙派古琴名家徐匡华 高醒华 皓首穷经领风骚的一代宗师姜亮夫 张文馨 诗书真情写春秋的书法家姜东舒 王正良 笔挟风云留西子的书法家郭仲选 郭超英 把弄泥性品人生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郭琳山 嵇锡贵 胸怀祖国的民族企业家都锦生 丁云川 留得身后百花香的戏曲家顾锡东 杭州南山陵园 浙派人物画先驱顾生岳 李钢 中国近代著名文学、戏剧家夏衍 杨友鹏 期尔一流神韵传的艺术大家诸乐三,李钢 一代画学宗师黄宾虹 李铜 碑学知命行大同的康有为 陆康 “江南活武松”、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 丁云川 鹣鲽情深的学术伉俪蒋礼鸿、盛静霞夫妇 蒋遂 折冲方震东夷胆的军事理论家蒋百里 杨友鹏 中国新山水画先驱潘韵陌了莓习 宁波 走遍中国帝陵的第一人王重光 宁波同泰嘉陵 用生命研究生命的贝时璋 张晓昀 书、画、乐、教集成者毕瑞 宁波同泰嘉陵 甬城“小品之家”的男主人全碧水 宁波同泰嘉陵 科学为器德后人的中科院院士陈创天 宁波同泰嘉陵 浙东书风的嫡脉传人沈元魁 宁波同泰嘉陵 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沈寿 宁波同泰嘉陵 “中国的梵高”,世界的沙耆 宁波同泰嘉陵 筚路蓝缕桑梓情赵安中 宁波同泰嘉陵 鱼翔浅底家国梦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秉汉 宁波同泰嘉陵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中科院院士徐祖耀 宁波同泰嘉陵 “四明弈派”传承人之一顾祖金 宁波同泰嘉陵 舞动青春的舞蹈艺术家崔咏 宁波同泰嘉陵 宁波现代影业的奠基人梁家骥 宁波同泰嘉陵 百岁爱国书法家蒋思豫的传奇人生 宁波同泰嘉陵 温州 风雨人生诗为伴的诗人、作家马骅 李岳松 余生无求究民俗的民俗学大家叶大兵 李岳松 温州经学文史家刘绍宽 李钢 躬身桃李写春秋的瑞安地方史专家许希濂 马邦城 笔端云涛透饱学的温州学界奇士张乘健 卢铭约 浙南南拳名师黄瑞虎 桃园陵园 一生耕耘于史学的地方史研究专家蔡克骄 梁列列 嘉兴 一同雨里梦亦眠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家朱生豪 朱尚刚 在宋庆龄身边的张珏女士 嘉兴殡葬协会 海宁硖石乡贤、近代实业家徐申如 嘉兴殡葬协会 湖州 殚精竭虑育桃李的于同隐教授 于民 一生事茶的孔宪乐先生 安吉龙山源 腕底书就灵秀气的湖州书法家李英 李钢 构筑现代文化社区规划的张轶群 郭芳芳 著名昆虫病毒学家苏德明先生 苏泉 千古难有只为情的书画名家沈左尧 李钢 抗战老兵、书法家金传世 安吉龙山源 出白赵氏名门的天才 序言 一种怀念,一片砖瓦, 一本教科书 一眨眼,又头尾过了七 年,2015年我以《灵魂的 归宿——浙江民俗文化的 主题》为题,给浙江大学 出版社出版的《浙江民俗 文化》写了一篇序言。现 2021年承蒙厚爱又要我为 《尘封的文脉——浙江文 化名人墓追踪》写一个序 ,与前书“主题”不同,而纯 是“灵魂的归宿”。这本书笔 下的一百多位“文化名人”的 “灵魂的归宿”,只是从我们 浙江的“公墓”中首批选择出 来的一百多位,还有许多“ 名人”的“私墓”未选入,如 闻名的“一代词宗”夏承焘先 生,他就安养在千岛湖中 的一个小岛上。在《20世 纪浙江国学家》一书中, 列出了57位(“几乎占了全 国的半壁江山”),在本书“ 公墓”中仅上了6位,也就 是说还有50位出头的“文化 名人”在别处“归宿”。眼下 这本书,犹如一个“大公墓” ,一百多个灵魂,有一百 多个故事,把中华文化网 在其中,甜酸苦辣,呈现 出五彩缤纷的近代历史, 让人回味无穷。“在墓园里 ,不论是柔风荡漾的早春 ,还是烈日当空的盛夏, 不论是金叶飞舞的秋天, 还是白雪及膝的隆冬,穿 行在曲曲弯弯的小路上, 瞻仰一排排似无声而有言 的墓碑,体验亡者生前的 志愿和后人对先人的缅怀 ,诵读碑上如警世箴言的 墓志铭,想到长眠于地下 先人的艰苦或辉煌的一生 ,心浪翻滚,崇敬的感情 便油然而生。”(高莽:《 灵魂的归宿》“代前言”)我 引用这段文字,是想让我 们的殡葬文化,成为像俄 罗斯的新圣女修道院“新圣 女公墓”一样。我是去看看 赫鲁晓夫和王明的墓地, 进了这个“陵园”。很遗憾, 我不能去瞻仰在这本书中 说的一个个“文化名人”归宿 的“灵魂”,只能从文字中去 领受。 第一位进入我眼帘的是 康有为。怎么一回事?康 有为是广东人,猝死于山 东青岛,怎么在我们“钱江 陵园”呢?原来是将康有为 与张光的墓碑树立在青山 绿水之中的钱江陵园,墓 碑上刻有康有为曾书写的“ 山最胜”三字。承续康有为 对杭州的那份情缘,在延 续与传承中进一步了解康 有为的灵魂和精神世界, 了解康有为的人生轨迹。 本书中列入的一百多位, 19世纪的有23位,他们是 我们的前辈,离今天已一 百多年了。康有为是1858 年出生.本书中最老的几 位之一,还有一位比康有 为大一岁,是东阳的吴品 行,成丰六年(1856)生 ,是一位急公好施的“一代 廉吏”。 排在下二位的是黄宾虹 和刘绍宽。生于1865年的 黄宾虹,那可是“一代画学 宗师”,是我国近代集国学 、哲学、画学、教育、金 石、文字、诗词于一身, 并于社会革命、画史画论 、美学教育和绘画实践贡 献卓越的一代宗师,在整 个中国绘画史上堪称巨匠 。另一位是1867年生的刘 绍宽,他的墓被迁移至平 阳松鹤园内按原形制复建 ,并在其迁建墓的左前方 设立一座花岗岩碑亭,刘 公作为温州地区的社会活 动家、经学家和教育家, 一生著述颇丰,流传至今 有《厚庄诗抄》《东瀛考 学记》《民国平阳县志》 和《厚庄日记》,为当今 学界关注,可誉为“跨越清 季与民国时期的地方吏料 库,记录温州风云的乡土 文献”。 接着,有1872年的徐申 如、1876年的司徒雷登和 1878年的何燮侯。生于19 世纪80年代的有l0多位了 ,1880年的钱家治、王福 厂,1882年的蒋百里、马 寅初、张宗祥,l883年的 马一浮,1888年的盖叫天 。生于19世纪90年代的有 陆维钊、陈建功、罗宗洛 、都锦生、何思敬、诸闻 韵等。这一大批近代历史 的名人,在浙江陵园中安 息,我们后辈深为骄傲, 其中特再提一笔的有下面 几位:燕京大学首任校长 司徒雷登、著名军事理论 家蒋百里、研究人口图报 国的马寅初、一代国学大 师马一浮、江南“活武松”盖 叫天、现代数学拓荒人陈 建功等。司徒雷登是出生 在中国的美国人,当过驻 中国的美国大使,以《毛 泽东选集》第四卷上《别 了,司徒雷登》而出名。 写有关司徒雷登的书不少 ,在这本书中,其中有短 短的五六百字,把司徒雷 登的史迹作了评述,简明 、实在、有情。墓碑的主 色为白与黑的强烈对比, 体现墓主当年理想与现实 的反差,当我们问为什么 将墓放在普通百姓的当中 ,不单独另辟一地,回答 说,司徒喜欢放在“人民”当 中。有很多稿子是浙江大 学老师提供的,写蒋百里 先生的用了一个标题为“折 冲方震东夷胆的军事理论 家蒋百里”,内容用了四个 小标题:“幼时已立天下志 、戎马倥偬半死生、著书 立说阐新知、投笔从戎赴 国难”。先生终生未指挥过 一场战役,但他的军事天 赋是众所公认的,他所著 的《军事常识》是中国近 代军事理论的开山之作, 他的《国防论》被认为是 中国近代国防理论奠基之 作,成为中国抗日战争正 面战场的主要战略指导思 想之一。写马寅初先生的 稿子,用了一个标题为“研 究人口图报国”,马先生是 同“人口论”交织在一起的, 他用大量翔实的材料和生 动的比喻,阐述了他在我 国人口问题上的见解,主 张必须实行计划生育和控 制人口增长。他的《新人 口论》是影响我国经济建 设 导语 本书以地区为单位,按姓氏笔画排列,采用文字配插图的形式,立体和多侧面地反映逝者的人生意义和卓越贡献。他们当中有爱国学者、文史专家、书画名家、科教精英和工艺传人等,可谓群星璀璨,熠熠生辉。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回顾他们跟随中国共产党走过的激荡岁月,讲述他们的精彩故事,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一个时代的变迁,并由此彰显生命的珍贵。本书让每一个生命都能留下启迪后人的印迹,其成果将待条件成熟后结集出版,以此为构建我省现代殡葬管理模式和殡葬文化体系,提供参考。 后记 跋 历史是一面明镜,它让 我们不忘走过的艰难历程 ;历史是一座灯塔,它为 我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一座座墓碑,就是一部凝 固的历史,当我们面对着 它们,使我们深切地感受 到生命的顽强与精彩,并 从中体味到先人们的血脉 在生生不息地流淌,并向 我们传递着人类的亲情、 对先祖的敬仰、心灵的洗 涤和文化的延续,从而使 我们获得直面人生的精神 力量。 殡葬这一古老的形式, 历经数千年的风尘扬沙和 沧海桑田,让我们看到一 条因血缘而延绵不绝的文 化脉络,在国人的内心深 处激荡着民族坚韧卓绝的 文化基因,充实着文化的 自信。为此,浙江省殡葬 协会与浙江省历史学会发 起编撰的《尘封的文脉— —浙江文化名人墓追踪》 一书,以此向社会昭示文 化的回归和精神的守望。 在编辑该书的过程中,我 们得到浙江省民政厅、浙 江大学离退休工作处、浙 江省社科院、浙江大学历 史系、宁波大学历史系、 温州大学历史系、浙江师 范大学历史系、浙江大学 出版社以及浙江省各地殡 葬协会、浙江省各地陵园 和名人家属的大力支持和 通力协助,使本书得以付 梓,在此谨代表浙江省殡 葬协会、浙江省历史学会 向他们表达衷心的感谢! 经考古发现,华夏民族 的公共墓地早在良渚文化 和仰韶文化遗址中就有发 现,并在历史的发展中逐 步完善,形成了一整套具 有严格规制和礼仪,并传 续至今的文化形式。殡葬 成为人类生活中一个不可 忽视的部分,它开启了文 明的曙光,并不断注入强 大的生命力。一个民族对 生命的敬仰、对先祖的追 崇、对心灵的教化,正是 文化的内在,并通过殡、 葬、祭的礼仪使人文的精 神得以传承。纵观整个殡 葬历史,从早期的贵族和 平民的公共墓地的“不封不 树”,到地面陵墓和墓碑形 制的确立,到魏晋时期具 有厚养薄葬观念的《禁碑 令》和宋代开始的义葬, 再到1956年党中央的火化 倡议和今天推行节地生态 安葬的殡葬新理念,无不 体现对生命价值的彰显和 推动着社会的文明进程, 而不同形态的安葬方式, 归根结底就是对生命文化 的张扬和传承。我们出版 这本书的目的,也正是当 代殡葬人和史学界对民族 历史的回望和对人文精神 的追踪。 碑铭作为一种永恒的纪 念,在今天仍然具有其社 会的价值和功效,而碑的 起源、成熟、发展和变革 ,则历经了一个漫长的演 变。早期碑的作用主要是 象征“天道”循环,如汉代郑 玄说:“宫必有碑,所以识 日影,引阴阳也。”进而演 变为对“地道”的标识,成为 宫殿庭院中举行典礼的标 记,再发展到体现丧葬、 纪念和教育的“人道”精神的 昭示,从而作用于墓地的 社会意义。今天,我们从 一个个风格各异、艺术多 样的墓碑中,感受到一个 个凝固的生命和绚丽的人 生,由此形成一条文化的 精神脉络。无论是过去散 落在乡野山林中的老墓, 还是今天集中统一管理的 公墓(陵园),这条文化 的精神脉络从未中断,从 而一直凝聚着族群的精神 情感,使我们即使身在异 乡,依然胸藏着一颗中国 心。我们编辑这本书,也 就是向人们展现出这一脉 络,并指引我们走向未来 。 在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 公共墓地,最早是1846年 由英国人在上海建立的山 东路公墓,以及由浙江商 人经润山在徐家汇于19l3 年建成的取名为“薤露园”的 公墓(后改为万国公墓) ,在北京则是在1928年由 曾任北洋政府交通部司长 的浙江人蒋彬侯,在地处 香山南麓余脉万安山正阳 建立的万安公墓。万安公 墓为此还制定了章程,其 中所言:“惟公墓之组织, 其制创自欧西,实较吾华 族葬为完备。”杭州市政府 于1936年创办浙江最早的 公墓——三家公墓,并布 告全体市民禁止在市区内 公墓以外各地营葬,杭州 殡仪馆始建于1951年。为 区别于古代的“公墓”,多将 这种近现代以来出现的面 向大众经营,并实行统一 管理的公墓称之为“现代公 墓”。现代公墓与社会发展 密切联系,随着时代的变 化,社会文明和生活方式 已走进现代,公墓从过去 的土葬发展到骨灰安葬, 则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 旧有观念的一个重大突破 ,这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 导下的新中国才能实现。 自改革开放后,殡葬成为 国人走进新时代的一个晴 雨表。为此,浙江在推行 殡葬改革的路子上,不断 推陈出新,开创了新局面 。20世纪80年代杭州南山 公墓建设了杭州第一个壁 葬,1989年在杭州举行骨 灰撒江活动,2000年在浙 江安贤园举行了浙江省首 届骨灰植树活动,2009年 嘉兴首开海葬形式,并在 2001年实现全省100%的 火化率。如今小型化、艺 术化、生态化的节地环保 设计理念,树葬、花葬、 草坪葬、竹林葬、撒江、 撒海等多种安葬方式蔚然 成风,随之带动了祭扫方 式从传统祭扫转变到文明 祭扫和文化祭扫,从焚香 点烛到鲜花、网络、真情 卡、黄丝带和多种形式的 纪念活动等与时代相契合 的文明方式。 文化的传承需要全社会 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殡葬 行业在观念、思想、理论 、管理、设计、科技和服 务意识等诸多方面具有时 代创新思维和高素质的 精彩页 半泓湖水“一浮”生的国学大师马一浮 一、少年天才,蟾宫折桂1883年的一天,四川仁寿县知县马廷培的家里,即将迎来一个新婴儿的诞生,在此之前,他已经有了三个女儿,而且都已经开蒙读书。但是在重男轻女的思想下,他迫切需要一个男嗣来延续家族的生命。他的妻子何定珠,也是名门望族出身,两人对于这个新生命,充满了无限的期望,他们日日焚香祷告,随着孩子呱呱坠地的啼哭声,他们悬着的心才总算落了地。正如他们所愿,这次是一个男孩,一家人喜出望外,马廷培给孩子起名福田,希望他可以广种福田,造福苍生。 这个孩子终于没有辜负父母和家族的期望。他后来改字一浮,成为中国现代著名思想家、诗人和书法家,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是现代新儒学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5岁时,马一浮随父母返祖籍浙江绍兴东关长塘后庄村,父亲给他延聘了举人郑墨田,带其学习“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马一浮聪明过人,过目成诵。在这段求学岁月里,他饱读诗书,时人都将他视为“神童”。 15岁时,马一浮参加县试。等到发榜之日,他名列榜首。与他同时参加此次考试的考生,还有两位后来在中国影响巨大的人物,一位是年长马一浮2岁的周树人,即后来的鲁迅,他考了第137名。另一位是鲁迅的弟弟周作人,成绩是第484名。 主考官汤寿潜见马一浮文章气象非凡,大加赞赏,爱才心切的汤潜寿欣然把女儿汤孝愍许配给他。这一年,马一浮离开了绍兴,到上海学习英、法、拉丁文,这时的上海,正是中西文化荟萃之地,不少人从这里开始“睁眼看世界”。马一浮在上海,也见识到了水乡绍兴之外的另一个世界,他的思想迅速发生着转变。 三年后,马一浮与马君武、谢无量等人合办《翻译世界》期刊,介绍世界各国思想。正当马一浮在上海潜心创办刊物之时,他的妻子不幸因病逝世,马一浮痛哭不已,他立下誓言,终生不再续娶。二、欧美游历,开眼看寰宇1903年第十二届世博会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中国首次以政府名义正式参加世博会。清政府委派贝子溥伦为团长,并选拔熟谙外文的人员,前去美国督建中国展馆事宜。时年20岁的马一浮由于出色的外语水平,获得了这次赴美的机会。 马一浮到达美国后,一开始他抱着欣喜、激动、期盼的心情,一心想学好外语,学好西方哲学、文学,他认为学习是他的第一乐趣。不到10天,他找到一处学英语的地方,每天只要花一个美元从师学习英语2小时,学习文法。不久,他翻译了《日耳曼社会主义史》《法国革命党史》《政治罪恶论》等书刊。他的第二个乐趣是购读了不少社会学著作和图书,他希望借此寻找解决中国内忧外患处境的道路。 这一看似纯属个人爱好的购书行为,却成为中国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件大事。1904年3月17日,马一浮购买到了一本让他特别高兴的书,他在日记中这样记录了自己当时的心情:“今天下午我得到英译本马格士(马克思)《资本论》一册,此书求之半年矣,今始得之,大快,大快,胜服仙药十剂,予病若失矣!”这时马一浮正在患感冒,还发着高烧,然而这本书让他的病顿时好了起来。他认为,自己一定要把马克思的《资本论》这部巨著带回中国去,要在中国传扬马克思的《资本论》去唤醒中华民族的觉醒,才能使中华民族得以振兴。 马一浮在美国考察了社会的一些实际情况后,心情逐渐由原来的欣喜、激动、期盼变成了苦闷、悲愤、失望。他原以为美国是文明、民主的,实际上却是野蛮而专权的。特别使他不能忍受的是这时美国严重的排华倾向,他在日记中记录道:“美人定华商赴会,须人纳500金圆,呈保书证明实系赴会,乃许入境,既到会所,则不得出会场一步,且西人之上等俱乐部概不许人,出会场者即按例收捕,送返中国,当处以流罪。”在他看来,这哪里是参展,简直是进牢笼。“闻圣路易斯大学等,皆以分割中国之当否令诸生演说。在戏曲舞台上,中国人亦被描绘成让人笑骂的无赖等等,为什么会造成这样?主要是清政府的腐败,中国人民尚未觉醒,而受美国歧视。” P5-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