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以互文性理论为视角切入20世纪中国小说,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小说文本,总结了20世纪中国小说的互文类型。通过宏观与微观的考察,从历史视角梳理互文类型的发展流脉,从逻辑角度对小说文本的话语生成方式、叙事成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力求找出不同文学文本间的叙事相似性以及相似背后的异构现象,从而探究20世纪中国小说的意义生成、文本阅读与阐释、传承与创新等问题。 作者简介 李明彦,1980年生,湖北荆州人,文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兼任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理事、吉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和当代文学批评,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2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互文性理论的历史与逻辑 第一节 互文性理论的语言学基础:索绪尔的开创意义 第二节 走向互文性: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及其影响 第三节 互文性理论的提出:克里斯蒂娃 第四节 其他理论家的互文性理论 小结 第二章 主题互文:革命叙事背后的“潜藏符谱” 第一节 文学传统与主题互文 第二节 革命主题的互文及其隐迹:蒋光慈小说的前文本意义 第三节 革命主题下的农村叙事:《咆哮了的土地》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互文关系考察 第四节 革命主题下的女性叙事:《我在霞村的时候》与《金宝娘》互文背后的“异构” 小结 第三章 文类互文:小说与戏曲的文本置换 第一节 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戏曲与小说的互文关系 第二节 怀旧与创新:《游园惊梦》对《牡丹亭》的文本嫁接 第三节 叶广芩的京味小说与京剧的互文 第四节 《青衣》:从小说到京剧 小结 第四章 改写互文:经典重构的策略及其难度 第一节 作为“互文性”策略的改写 第二节 20世纪中国小说的改写对象 第三节 20世纪中国小说的改写形态 第四节 改写的难度:汪曾祺《聊斋新义》改写实验的启示 小结 第五章 语图互文:文学叙事中的修辞互补 第一节 语图互文何以可能:中国诗学背景下的考察 第二节 媒介跨越与修辞互补:20世纪中国小说中的“语图互文”现象 第三节 个案考察:残雪小说封面图像的“语图互文”现象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导语 本书采用宏观论述与微观阐释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20世纪中国小说中的互文现象予以观照。一方面对某一类互文现象做一个整体的描述和判断,以历史的视角梳理它的发展流脉,勾勒出这一现象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提炼出核心命题或关键词作为讨论的基点;另一方面,围绕这些现象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文本作为研究和分析对象,从逻辑的角度对小说文本的话语生成方式、叙事成规以及审美特征进行分析和讨论,来印证这一典型命题的呈现方式,更为有效地对文本进行阐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