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海德格尔如是说(人诗意地安居)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作者 (德)海德格尔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作为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海德格尔终其一生发问的问题就是——“存在”问题。他在探寻生、死、思的过程中,给世人留下了《存在与时间》《技术的追问》《筑·居·思》等著作,其深邃、晦涩的哲思也让各时代的读者欲罢不能。
本书精选海德格尔语段160余条,从“存在的真理”“思想的任务”“语言是存在的家”“人,诗意地安居”“技术和人的命运”五个方面,并附三篇论文,大致勾勒海氏思想的轮廓和话题中心,助力读者更好地入境原著,进入他深邃无涯、极富魅力的精神王国。
作者简介
郜元宝,安徽铜陵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先后涉足现当代文学研究、现代汉语观念研究、鲁迅研究、海德格尔研究等领域。著有《鲁迅六讲》《遗珠偶拾——中国现代文学史札记》等。
目录
新版译序
初版译序
一 存在的真理
1.完全有必要重新追问存在的意义
2.存在的领悟
3.应该就存在者的存在来追究它们
4.生存问题总是只能通过生存活动本身来澄清
5.此在充当的就是首先必须问及其存在的存在者
6.存在与真理“同行”
7.真理不是一种“符合关系”
8.唯当此在存在,才“有”真理
9.哲学的耻辱
10.“主客体关系”:一个不祥的哲学前提
11.“主体”非“人”,也与“我”无关
12.“世”就是在的所在
13.严格说来我们在一个其上主要有在的状况中
14.人不是在者的主人。人是在的看护者和邻居
15.人是“在”的“牧者”
16.本质的真理即真理的本质
17.“无蔽”非“正确”
18.真理的本质是非真理
19.“此在”即“存在”的真理之定位
20.“存在”就是时间,不是别的东西
21.真理的发生
二 思想的任务
22.哲学的终结与思的任务
23.最激发思想的事是我们至今还尚未思
24.做一名教师仍然是很高尚的事
25.思是人类最简单也最费力气的一项手艺活
26.将来的思不再是哲学了
27.重要的思想家总是说同一桩事情
28.思成为“哲学”……思却消失了
29.思既不是理论的也不是实践的
30.正确性之外的科学就是哲学
31.思反对价值评判
32.在、人、思、言、诗同一
33.思就是在的思
34.回到形而上学之基础
35.诸科学的根本在其本质(存在)的基地上萎缩了
36.形而上学就是此在本身
37.形而上学之克服(overcome metaphysics)
38.真正的思留心于存在的真理
39.思者道说存在,诗人命名神圣
40.任何人道主义都是形而上学的
41.希腊哲学的复活是不可能的,也是于事无补的
42.对东方思想来说,美学思考恐怕终归是陌生的
43.“思在”即“守卫”“回应”和“警戒”在
44.思至多不过是一条田间小路
45.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家并且扎根于一个传统
46.要防止思想被贱价出卖
47.思想本身只能借助具有同一源头和使命的思想来改变
48.研究尼采就是研究当代人自己的“地位”与“处境”
49.这种思的本质就是去做好准备
50.尼采的话道出了西方两千年历史的天命
51.虚无主义是西方历史基本的运动
52.现时代五大“本质性现象”
53.形而上学为时代奠定基础
54.学者消失了
55.科学堕落为探究
56.主体主义和客体主义必然相互推动
57.“人类学”不知人的可能性
58.追问是思的虔诚
59.思最恒久之物是道路
60.渴望知识,贪求解释,决不会导向思的洞察
61.诗人思想家(“来自思想的体验”)
62.人必须学会在无名中生存
三 语言是存在的家
63.言说表出的方式就是语言
64.“诗意的”言说
65.要能保持沉默,此在必须有某事要说
66.人显示自己为说话的存在者
67.哲学探索将不得不放弃“语言哲学”
68.言说有可能变为闲谈
69.良知的呼声为想要回家者所闻见
70.语言之体验
71.不能满足于“科学和哲学的语言知识”
72.日常说话时语言本身并没有“发言权”
73.诗人让语言说出自己
74.语言的存在——存在的语言
75.我们的讲只是不断地追随语言
76.我们讲话只是为了让语言自己言说
77.语词乃给出者
78.语词如花
79.寂静的轰鸣
80.“说”非“讲”
81.语言的本质存在是作为显示的说
82.讲是对我们所讲的语言的听
83.语言讲话
84.人须归属于语言之说才能讲
85.谈论语言比撰写有关沉默的文章或许更糟糕
86.纯粹地被说出的东西就是诗
87.寂静并非单纯的无声
88.凡人之说根植于它和语言之说的关系
89.日常语言是遭遗忘,因此也是被用罄了的诗
90.诗的反面不是散文
91.慎勿将发声和表达当作人言的决定性因素
92.凡人在他倾听的限度内讲话
93.欧洲人和东方人也许居于完全不同的家中
94.歌咏着某种从同一源头涌出的东西
95.语言的误用破坏了我们和事物本真的关系
96.希腊人不是通过自然现象了解physis
97.语言存在的统一体是刻划
98.语言的荒疏是由于人的本质之被戕害
99.语言是在本身既澄明着又隐蔽着的到来
四 人,诗意地安居
100.我为什么住在乡下
101.诗人的天职是还乡
102.必须有思者在先,诗者的话才有人倾听
103.“诗”不等于“文学”
104.“居”与“在”
105.荷尔德林的理解是实质性的
106.诗是真正让我们安居的东西
107.“小心翼翼地说话”于事无补
108.诗之道就是对现实闭上双眼
109.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
110.诗是一种度测
111.诗是安居的源始形式
112.有诗人,才有本真的安居
113.质朴无华的物颇为固执地躲避着思
114.艺术就是真理自行置入作品
115.艺术家……犹如一条过道
116.艺术作品都离不开各自的世界
117.作品仅仅属于它所敞开的
序言
海德格尔说:“重要的
思想家总是说同一桩事”
。所谓“同一桩事情”就是
“存在”。1927年《存在与
时间》发表以后,他的主
要工作就是以是否及怎样
谈论“存在”为标准,广泛
梳理欧洲西方哲学史,从
古希腊哲学家的残篇断简
到苏格拉底、柏拉图、歌
德、康德、黑格尔、尼采
,都要接受“存在”的标尺
的衡量,简直成了“存在”
的偏执狂。
“在《存在与时间》中
,‘存在’就是时间,不是
别的东西———由于‘时问
’,‘存在’才被显露出来”。
何谓“时间”?“我们在这
里所思考的时间,是不能
透过存在者的变化过程而
经验到的”。“时间”不是“
存在者的变化过程”,不
是自然和人类的“历史”,
“时间(存在)”在海德格
尔的表述中超越了基于形
而上学哲学的“人道主义”
世界观,成为高于人的存
在而具有神性规定的“天
命”和“天道”。哲学其表
,神学其里,是海氏全部
著述的特点。
大概没有哪一个哲学
家像海德格尔那样广泛批
评过整个西方哲学史。欧
洲西方的哲学来自古希腊
,在神所启示的智慧之外
另起炉灶,以人的智慧建
造通天巨塔。对此,海氏
宣布欧洲西方哲学什么也
没做,只表现了人的狂妄
而已。人狂妄,因他拒绝
思考“最值得思考的”即“
存在者的存在”,只思考“
存在者”。这多么像保罗
对人类智慧的批评:“他
们将神的真实变为虚谎,
去敬拜侍奉受造之物,不
敬拜那造物的主”。
所以海德格尔不承认
其哲学为哲学,另名之曰
“思”。思考“存在者”是哲
学,思考“存在”是“思”。
这种看似文字游戏的区分
是海氏在哲学和神学之间
的自我定位。
“思就是在的思——因
为思由在发生,属于在。
同时,思是在的,因为思
属于在,听从在”。笛卡
尔“我思故我在”被海德格
尔扭转为“我在故我思”。
但基于“在”的“我思”并非
主体论哲学“我在思”或“
我的思”,而是强调“我”
属“思”,“我”听命于“思”
,“思”中之“我”并不“认识
”那个“在”,只委身于“思”
,由“思”恢复“我”和“在”
的关系。同样,由“思”出
发的“说”首先也只是对于
在的“听”。从“存在”的角
度讲,是“倾听‘在’的呼召
”;从人的角度讲,是倾
听由远而近的“良知的呼
声”。“在”不远“人”,而始
终显明为人的“良知”。这
也很像保罗所说:“神的
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
显明在人心里,因为神已
经给他们显明。”
海德格尔鼓吹“在的思
”,和基督教基本教义要
求圣徒在“祷告”中进入神
的至爱和至乐,仅一步之
遥。他后期在里尔克、荷
尔德林等诗作中努力发掘
的也就是一种和掩面而去
的神性重新相遇所发生的
“至乐”。他描写“思”的特
性如“虔诚”“顺服”“恭顺”“
回忆”“忍耐生老练”,都
和《圣经》相通。
我不知道在西方哲学
史上有谁像他那样猛烈地
攻击人类学和人道主义,
又有谁像他那样在一生的
哲学事业中始终避免任何
伦理学建构的诱惑。倘若
没有根深蒂固的神学信念
,谁敢如此固执地“非”人
道主义和伦理学?
从这个角度理解海氏
对于人的存在即“此在”的
描述,就不那么困难。他
说“此在”的特点就是一面
领悟着存在一面存在(生
存)着,但此在的“领悟”
通常暗昧不明,此在之在
(犹谓人之神性)常被遗
忘,此在“在世界中存在”
表现为“被抛”和“沉沦”状
态。这多么像《传道书》
所说的神让世人在世界中
受试炼,又把永生的盼望
放在他们心中。《圣经》
反复申明,凡出于人的都
必朽坏,因人是“必死的”
。人能否得救,就看他如
何在因死而起的畏惧中靠
着神来直面并战胜死亡。
海氏不也大谈“畏”“必死
者”和“向死而生”吗?
海氏并不简单以《圣
经》神学改造希腊以下的
欧洲西方哲学,正如他既
不抹杀柏拉图至康德的形
而上学哲学,也不简单赞
同尼采的话:“上帝死了”
,而是意欲修正欧洲西方
的哲学和基督教神学的双
重偏差,使二者向某个中
间线靠拢,希望不断“忘
在”、无家可归的现代人
与掩面而去的神重归于好
。神的远去曾被他指认为
“现时代最大的悲剧之一”

也许意识到野心太大
,故他告诫自己:“思之
雄者,错也必巨”,其“运
思”因此也就成为神经质
的吞吐嗫嚅,又好似勒住
骏马的辔头,让它卯足力
气在原地兜圈子。其言辞
的缜密、矜持、神秘的魔
力,由此而来。
西方文化史上试图调
和希腊思想和希伯来精神
的哲人很多,但真使这二
者在渊深处碰撞,达到海
氏《论艺术作品的本源》
描绘的天空与大地激烈交
战至白热化而归于宁静的
则很少。海氏一生企慕天
、地、人、神“四维”和谐
,成败利钝,固难言哉。
在和日本学者对话时
,海氏对东方语言隐含的
语言观表示浓厚兴趣。在
和中国学者萧师毅交往中
,对老庄也颇神往。但晚
年接受《明镜》记者采访
,令所有中国“海迷”大失
所望:
现代技术世界在何处
发源,一种转变也只能在
同一处被准备出来,而且
这种转变不可能因为接受
导语
追问是思的虔诚,言说有可能变为闲谈。
尼采的话,上帝死了,技术本质上是人自己不能主宰的某种东西,诗人的天职是还乡。
本书包含“存在的真理”“语言是存在的家”“人,诗意地安居”“技术和人的命运”等专题。
精彩页
1.完全有必要重新追问存在的意义
“存在”是最为普遍的概念……然而“存在”的“普遍性”不是“种”的普遍性……存在的“普遍性”“超出”种的普遍性。按照中世纪本体论的讲法,“存在”是个“超越者”(transcenders)……如果有人因此说“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那并不是指存在的概念是最清楚的,无须进一步探讨。毋宁说,“存在”概念乃是最晦暗不明的。
我们既不能通过定义法由更高的概念推出存在,也不能用更低的概念来描述它。这是否意味着存在已经不成问题了呢?当然不。我们只能得出结论说:存在不是某种类似存在者的事物……存在的不可定义性并不是叫我们取消对存在的意义的追问,而是逼使我们去正视它。
“存在”是自明的概念……然而这种平常的可理解性,恰恰表明它的不可理解性……我们总已经生活在一种存在的领悟中,但同时存在的意义又归于晦暗,这一事实说明,完全有必要重新追问存在的意义。
2.存在的领悟
所有的追问都是寻求。任何寻求都得接受所寻求之物事先对它的引导……因此,存在的意义必定已经以一种确定的方式可以为我们所得。前面曾提及过,我们总已经卷入一种存在的领悟中了。正是由此生出明确的、对存在意义的追问,趋向其概念的明晰。我们不知道“在”究竟何指。但是,当我们询问“什么是‘在’?”时,我们其实已经处身于对这个“是”的一种领悟了,却不能在概念上搞清楚这个“是”究系何指。我们甚至不知道应该从哪个视界出发去把握和订定存在的意义。此种平常而模糊的存在之领悟是一种实情。
不管此种存在的领悟如何摇摆不定、稍纵即逝,或者仅仅是望文生义,但是,此种总是可用的存在之领悟的不确定性本身,乃是一种有待澄清的积极现象。
3.多应该就存在者的存在来追究它们
只要存在是我们要问的东西,只要存在是指存在者的存在,那么,在存在的追问中,存在者本身恰恰是要被追究的。就是说,应该就存在者的存在来追究它们。但是,要想让存在者不受歪曲地展示其存在的特征,存在者就必须以其自身的缘故,事先已然如其所是地成为可以接近的东西。从被追究者方面来说,存在的问题也必须要求我们事先赢得并且确保抵达诸在者的正确通路。但是,我们说许多东西“存在着”(seiend),并且是在不同意义上讲的。所有的事物——我们所谈论的、意指的,以各种方式关涉到的——都存在着。在某物的所是和何所是中,在现实中,在事物对象化的呈现中(Vorhandenheit),在持存中,在有效性和此在(Dasein)中,在“兹有”(esgibt)中,都可以发现存在。存在的意义该从哪种在者身上找到呢?存在的展示应该以何种在者为出发点?出发点是随意选定的吗?或者,准备追问存在时,某种确定的在者具有优先性?这种可以当作范例的在者为何?在什么意义上,它有优先性?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1 13: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