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唯识心性与如来藏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周贵华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的主题为如来藏思想,是围绕唯识、心性、如来藏思想三者及其相互关系展开的。
本书的主要内容分三,一是对中印的唯识思想、心性思想、如来藏思想的辨析、梳理,二是对三者间关系的分析、揭示,三是考察中国、日本对如来藏思想甚至唯识思想的一些批判,并以中国支那内学院与日本“批判佛教”为例。
作者简介
周贵华,男,1962年12月生于重庆市石柱县,哲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佛教。独著:《唯心与了别》《唯识、心性与如来藏》《唯识通论》(上、下册)《作为佛教的佛教》《唯识明论》《言诠与意趣》《完整佛教思想导论》《印度佛教一一从佛教起源至公元7世纪》《本怀与时代》等,联合主编:《东方哲学史》(五卷)《东方哲学思想与文化精神》等,联合翻译:《修剪菩提树》等。
目录
序论
第一章 印度佛教唯识学及其与如来藏思想的关系
第一节 印度佛教唯识学的分型及其与如来藏思想的关系
一、引言
二、瑜伽行派唯识学的二分:有为依唯识学与无为依唯识学
1、有为依唯识学与无为依唯识学的区分
2、“有为依”与“无为依”的建立
三、有为依唯识学与无为依唯识学的传承与开展
四、瑜伽行派唯识学与如来藏思想的关系
1、关于二者关系的两类代表性观点
2、对二者关系的说明
第二节 印度佛教无为依唯识学的基本思想特征——印度佛教唯识学与佛性如来藏思想的融合
一、无为依唯识学在印度的开展简述
l、无为依唯识学的“杂糅”性质
2、无为依唯识学作为心性如来藏学
二、无为依唯识学的本体论思想
l、心性真如与虚妄分别之主、客关系
2、心性真如为染净转依之所依体
3、心性真如作为一切法之根本所依
三、无为依唯识学的识境论思想
四、无为依唯识学的缘起论思想
五、无为依唯识学的“似梵化”色彩
第三节 印度佛教唯识学缘起思想之特质
一、印度佛教缘起思想开展略述
二、印度唯识学缘起思想之四特质
1、缘起的因果平等性
2、缘起的唯心性
3、缘起的俱时性
4、缘起的整体性
三、四特质与无为依唯识思想、心性如来藏思想
第二章 印度佛教的心性与佛性如来藏思想
第一节 印度阿含佛教与部派佛教的心性思想
一、阿含佛教心性说的揭橥
1、阿含佛教对心的偏重
第三章 中国佛教心性、佛性与如来藏思想
第四章 支那内学院对中印佛教心性如来藏思想的反省、批判与开展——以欧阳竟无、吕潋、王恩洋三大师的思想为中心
第五章 日本“批判佛教”对唯识与如来藏思想的批判——以松本史郎的“基体说”为中心
附:对周贵华先生的论文的评语
参考文献
序言
本书的主题为如来藏
思想,是围绕唯识、心性
、如来藏思想三者及其相
互关系展开的。之所以这
么处理,是因为从大乘佛
教的思想特质以及开展史
看,此三者具有内在的紧
密联系。三者交织融合,
不仅形成印度晚期如来藏
学,而且在进一步的开展
中奠定了中国化佛教乃至
整个东亚佛教的基本范型
。在中国近现代佛教复兴
运动中,唯识、心性、如
来藏思想及其相互关系一
直是佛学研究的焦点问题
。耐人寻味的是,融合形
态的心性如来藏思想渐渐
成为佛教批判的对象,如
支那内学院欧阳竟无、吕
潋、王恩洋等以及汉藏教
理院释印顺即分别依据唯
识学与中观学立场对之予
以审察与批判。在建立了
现代佛教学术研究规范的
日本佛学印度学界也是如
此,比如上世纪初出现围
绕《大乘起信论》的论争
以及近年兴起的“批判佛
教(Critical Buddhism)”
思潮,其中,后者不仅对
如来藏思想,而且对唯识
学,予以猛烈的批判。因
此,对此问题进行深入考
察其意义不言而喻。
在心性、如来藏、唯
识思想三者中,心性思想
出现最早,次之是佛性如
来藏思想,最后是唯识思
想。佛性如来藏思想与心
性思想合流,并经过在唯
识思想中的彻底融合,而
形成了印度如来藏学,或
者从瑜伽行派唯识学的角
度看,即无为依唯识学。
而中国化佛教正是在此基
础上经过重新诠释与发挥
开展而成的。
在阿含佛教中,心性
思想可以追源于《阿含经
》的“心解脱”与“心性本
净”说,经过部派佛教的
抉择与批判,它成为部派
佛教区分派系的特征思想
之一。而佛性如来藏思想
是随着大乘空的思想的兴
起而出现的。在大乘早期
空思想的开展中,将空性
解释为法性、法界,逐渐
开显出离言之胜义实有观
念。由此,诸法(包括众
生)平等具有的法性被解
释为成佛之可能性与内在
原因即佛性。此众生本有
之平等佛性,进一步开展
为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
之如来藏思想。此中,如
来藏思想由最初之譬喻如
来藏说落实为法性如来藏
说。而强调凡圣平等之佛
性如来藏思想与强调凡圣
心本来清净之“心性本净”
思想性质相似,自然结合
起来,构成早期佛性如来
藏思想的基本内容,这对
瑜伽行派即唯识学派的形
成发生了直接影响。
佛教思想本质上具有
浓重的唯心色彩,在其核
心的以意业为中心的业感
理论中,强调了心的作用
。与此相一致,对感受与
认识的主观性、相对性的
深入分析,使佛教的唯心
色彩在佛教开展过程中不
断得以强化。而在随后传
出的大乘经中,普遍承许
事物的幻性,以及虚妄分
别性,更直接建立了一切
事物(一切法)唯是心识
之分别与显现的唯心论。
在此基础上,与早期如来
藏思想结合,以心性为一
切法之根本所依,开展出
无为依唯识学;而依于经
教,结合小乘部派佛教的
根本识等观念,阐显阿赖
耶识观念作为统合一切自
然现象与生命现象的根本
所依,建立了有为依唯识
学。其中,无为依唯识思
想即是唯识思想接受如来
藏思想影响的结果,实际
可理解为唯识学中的如来
藏思想。
……
本书是笔者近三四年
围绕如来藏问题的思考。
本书的主要内容分三,一
是对中印的唯识思想、心
性思想、如来藏思想的辨
析、梳理,二是对三者间
关系的分析、揭示,三是
考察中国、日本对如来藏
思想甚至唯识思想的一些
批判,并以中国支那内学
院与日本“批判佛教”为例
。第一章主要是依据唯识
学的分型讨论与心性、如
来藏思想合流的无为依唯
识学,而对唯识学的缘起
思想特质的归纳与简述,
是为阐述唯识思想、心性
如来藏思想特质以及厘清
它们与印度“梵我论”等外
教思想的区别所作的准备
;第二章梳理印度佛教的
心性思想与如来藏思想的
特点、发展以及二者间的
关系;第三章主要分析中
国佛教的佛性论的基本类
型,以及中国化佛教的奠
基性著述《大乘起信论》
以及总结性著述《宗镜录
》的心性如来藏思想特点
;第四章主要考察支那内
学院对中印传统心性如来
藏思想的反思与批判,并
审量支那内学院对如来藏
思想的独特开展;第五章
是通过分析松本史郎的“
基体说”考量日本“批判佛
教”对唯识思想与如来藏
思想的批判。本书的部分
内容曾以论文的形式发表
过,文中不再一一指出。
本书的出版得到中国
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出
版基金资助,在此谨致谢
忱。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6:0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