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收获长篇小说(2021春卷)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收获长篇小说(2021春卷)》是由国内顶级文学刊物《收获》文学杂志社策划组织编辑的长篇小说图书。春卷是2021年的第一卷。收录了四部长篇作品,作者阵容强盛,有广为读者喜欢的作家马伯庸,也有资深名家蒋韵,更有知名青年作家萧耳和杨潇。四位作者都是国内创作势头很好的作家。四部作品为蒋韵的长篇非虚构《北方厨房》、马伯庸的最新长篇小说《长安的荔枝》、萧耳书写江南小镇的性灵之作《鹊桥仙》、杨潇的非虚构重磅力作《西南三千里:重走湘黔滇旅行团1938年之路》。作品形态不同,但是在文学构思、社会关切、讲故事等方面都有着相同之处。春暖花开之时,《收获长篇小说(2021春卷)》将令人期待的精彩之作一举收入囊中,是真正精神上的飨宴。 目录 北方厨房(蒋韵) 聚焦于食物的历史与生命记忆王春林 长安的荔枝(马伯庸) 或十二时辰,十五日,或以六月初一为期何平 鹊桥仙(萧耳) “荡发荡发”的故乡、梦与记忆来颖燕 西南三千里————重走湘黔滇旅行团一九三八年之路(杨潇) 导语 《收获长篇小说(2021春卷)》(马伯庸全新作品、《长安十二时辰》番外篇《长安的荔枝》,杨潇非虚构力作《西南三千里》)。 文学名刊《收获》长篇小说专号,蒋韵、马伯庸、萧耳、杨潇2021春季新作抢鲜阅读,一卷在手,超值合订。 文学名刊《收获》推出的长篇小说品牌书。蒋韵《北方厨房》追溯家族、寻根历史;马伯庸《长安的荔枝》精心修订、全新推出,揭秘大唐盛世的诡谲曲折与人性纠葛;萧耳书写江南男女《鹊桥仙》吴侬软语声声慢;杨潇重走“湘黔滇旅行团1938年之路”,《西南三千里》非虚构力作节选尝鲜。 精彩页 北方厨房 ——一个家庭的烹饪史 蒋韵 二百年前,一个叫布里亚·萨瓦兰的法兰西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告诉我你吃什么样的食物,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这个萨瓦兰,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美食家,或者美食哲学家,他的著作,被称为“美食圣经”。而他自己,则拥有一个“伟大的肚子”。我不关心他的肚子怎样伟大,但我特别想知道,假如,一个中国人,比如我,诚实地告诉他我自己这大半生所吃过的食物,他将由此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他会坚持自己的说法还是会修正它? 写一个家族的菜谱小史、食记或者流水账,也许,是件有意思的事。萨瓦兰启发了我。想象他还健在,还活在那个“流动的盛宴”之城,我写,他看。然后,他会告诉我些什么呢?那将是值得期待的。亲爱的萨瓦兰先生,请您煮一壶香浓的咖啡,我开始了。 第一章 奶奶主厨时期(上) 一 前史——关于我奶奶和她的一道经典菜式 我奶奶是穷人家的长女,下面有五个弟弟,活下来的却只有两个。我叫他们三舅爷和五舅爷。这两位舅爷,一位,善书法,另一位,则曾经在国民党军队的军乐团吹小号。他们身上的文艺气质,在我奶奶这里,一点也不露踪迹。奶奶目不识丁,甚至没有自己的名字,出嫁前,就叫“妞儿”,出嫁后,则成了“孔蒋氏”。 一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还是选举,奶奶的小叔子,我的四爷爷,说,二嫂,咱得有个名字了。于是,户口簿上,选票上,业已成寡妇的我奶奶孔蒋氏,就成了“蒋宪曾”。这名字,后来就一直跟着她,风风雨雨,到死。 奶奶的父亲,大约是城隍庙的庙祝,管香火,也做杂役。所入不丰,奶奶和她的母亲,还要给人浆洗衣衫来补贴家用。小时候,记得奶奶说过,冬天,天寒地冻,西北风刺骨,她们娘俩到河边,砸开冰凌洗衣,母女两人,手上都是血淋淋的小口子,手指肿成了红萝卜,浸在冰水里,疼得钻心。那河是什么河?惠济河。惠济河是古汴河断流后,在它的故道上人工开挖出的河流。“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诗意而伤怀。那是别人的汴河,不是我奶奶的。奶奶的汴河,惠济河,是一家人的生计,是不管多苦多疼,也得忍耐的闺阁时期。 嫁进孔家,日子好过多了。孔家远比奶奶的娘家殷实、富足。奶奶的丈夫,是孔二先生,他的发妻亡故后,续娶了我奶奶。奶奶嫁过来,跟着孔二先生,去中原某县赴任,他做了地方上一个小官——警察局长。至今,我也不明白,孔二先生怎么会出任警察局长?他又不是行伍之人。弄不明白的事,远远,远远不止这一桩。关于家史,关于家族的过往,有许多年,可以说,是我们这一代、上一代许多人的噩梦、伤疤和禁忌,唯恐避之不及,哪里还敢去寻踪觅迹?几十年下来,一个家族的来龙去脉就成为了秘史。 所以,之前,我笔下的家史,只能是小说而不是其他。 孔家兄弟四人,我从没听说过老三,想来是早夭了。而老大,则是在娶妻之后投河自尽。原因我不知道,只知道,他是从家里一路走到了黄河边去寻死。孔大先生是个跛子,是小儿麻痹后遗症还是什么,不清楚,只听说跛得厉害。他拖着一条跛腿,从城里,一步一步走到城外,走了十几里还是二十几里,踩过厚厚的软软的、被太阳晒得烫脚的沙滩,一步一陷,摇摇摆摆,来到了河边。假如,一个人要死的决心没有那么坚定不移,这一路,这二十多里长路走下来,或许会改变初衷,但孔大先生没有。他忠实地、忠贞地一头扎进了滔滔的黄水里,随波而去,给我们这些后人,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 他身上,也有一些文艺的诗人的气质。 孔家经营一座医院,叫“同济医院”。据说,是古城开封第一家私立西医院。主政这医院的,是孔家的四先生,孔繁某,字显达。孔四先生在哪里学了西医,我还是不知道。只知道他学成归来后,曾在中原最早的“官立施医院”做医生。后来,自立门户,开诊所,办医院。等我父亲这辈人出生、渐渐长到记事时,同济医院已经很有规模,且颇具名望。孔四先生不仅是名医,还是社会活动家,和当时国府中原省份的要员多有往来,“同济医院”的匾额,就是于右任先生题写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一年,在太原的家里,陪父母看电视剧《常香玉》,意外地,看到了孔四先生。当然是演员扮演的。一身白西服,戴巴拿马礼帽,显然是个绅士。剧情讲的是,一个有权势的军官,看上了常香玉,要强娶她回府。万般无奈之下,有人向她举荐了孔四先生。于是,孔四先生出面牵线,请时任河南省主席的张钫,收她做了义女。这一下,自然震住了那个强取豪夺的军人。而香玉大师,竟也不忘这涓滴之恩,从此,年年春节,大年初一早晨,必定到孔家来,给孔四先生一家拜年。 小时候,偶尔地,奶奶会念叨几句陈年旧事。常香玉年年春节来拜年,就是听奶奶说的。奶奶还说,有一年,梅兰芳先生来开封,和孔四先生照过一张合影,相片上,两个人看上去就像是一对兄弟。可见,孔四先生风姿不凡,很是俊朗。这种时候,假若父母听见了,就会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