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读者》人文科普文库·有趣的科学丛书”涉及题材广泛,文章轻松耐读,有些选自科学史中的轶事,读来令人开阔视野;有些以一些智慧小故事作为例子来类比揭示深刻的道理,读来深入浅出;有些则是开宗明义,直接向读者普及当前科技发展中的热点,读来对原本知之皮毛的事物更觉形象明晰。总之,这是一套小百科全书式的科普读物,充分展示了科普的力量就在于,用相对浅显易懂的表达,揭示核心概念,展现精华思想,例示各类应用,达到寓教于“轻车上阵”的特殊作用,使翻开这套书的孩子不必感觉枯燥乏味,最终达到“润物无声”般的知识传承。 本书为其中一册,讲述了:难忘太空生活的55个昼夜,追逐“墨子号”的量子世界引领者,动物园管理员手记:金丝猴的脐带和记仇的大象,一个鸟类法医的神奇工作,“学霸”康熙等知识。 目录 难忘太空生活的55个昼夜 追逐“墨子号”的量子世界引领者 动物园管理员手记:金丝猴的脐带和记仇的大象 与山地大猩猩四目交投 一个鸟类法医的神奇工作 “学霸”康熙 另一个世界里的乔布斯 物理学家霍金的娱乐简史 弃北大读技校,自定别样人生 胡振宇:“90后”开火箭公司 普通青年爱因斯坦 他让世界知道了大熊猫 “科学搞怪人”胡立德:一台问题制造机 捡星星的科学家 采蘑菇比领奖更重要 刘慈欣说:刘宇昆,完美 人人都可像博物学家那样生活 100年后,居里夫人的手稿仍带有辐射 一个能“听见”星辰的失明天文学家 掉进文学世界的理科男 科学家的玻璃心 一个科学家的养成 我们为什么缺少科学精神 那些既美丽又智慧的女科学家 用生命做实验的“火箭人” 19世纪科学的女王 科学家告诉你:你身体里过半组成不是人类 比肩诺贝尔的科学传播者 曹原:驾驭石墨烯的少年 月球车背后的女人 不一样的天文学家:他曾激励达尔文,还改进了照相术 阿诺德:历经坎坷,终成酶的“导师” “80后”美女黄宁宁,用塑料瓶做“酷衣”,惊艳全世界 莎士比亚,也可能是一位植物学家 会上天的姑娘真酷 保护动物,“90后燃青年”的野外人生 男人爱独处,女人爱购物 王小云:让中国密码学走在世界前列 我在南极的苦与乐 乾隆可能是一个被耽误的动物学家 潜水员在海底的生活 科学家幢憬未来的5个科学幻想 计云追云:这条路,人迹罕至,但无比美好 我们与大海的关联 无家可归的宇航员 地球上的火星村落 我和大熊猫“同居”的日子 在南极科考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余天一:中国版“植物猎人” 序言 面对充斥于信息宇宙中 那些浩如烟海的繁杂资料, 对于孜孜不倦地为孩子们提 供优秀文化产品的我们来说 ,将如何选取最有效的读物 给孩子们呢? 我们想到,给孩子的读 物,务必优中选优、精而又 精,但破解这一难题的第一 要素,其实是怎么能让孩子 们有兴趣去读书,我们准备 拿什么给孩子们读——即“ 读什么”。下一步需要考虑 的方为“怎么读”的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讲 ,读书能让读者树立正确的 科学观,增强创新能力,激 发读者关注人类社会发展的 重大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巨 人,产生钻研科学的浓厚兴 趣。 既然科学技术是推动人 类进步的第一生产力,那么 ,对于千千万万的孩子来说 ,正在处于中小学这个阶段 ,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和 观察力一定是最活跃、最积 极也最容易产生巨大效果的 。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 说:“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 加重要。”这句话一针见血 地指出教育的要义之一其实 就是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于是,我们想到了编选 一套“给孩子的”科普作品。 我们与读者杂志社旗下《读 者》(校园版)精诚合作, 从近几年编辑出版的杂志中 精心遴选,将最有价值、最 有趣和最能代表当下科技发 展及研究、开发创造趋势的 科普类文章重新汇编结集— —是为“《读者》人文科普 文库·有趣的科学丛书”。 这套丛书涉及题材广泛 ,文章轻松耐读,有些选自 科学史中的轶事,读来令人 开阔视野;有些以一些智慧 小故事作为例子来类比揭示 深刻的道理,读来深入浅出 ;有些则是开宗明义,直接 向读者普及当前科技发展中 的热点,读来对原本知之皮 毛的事物更觉形象明晰。总 之,这是一套小百科全书式 的科普读物,充分展示了科 普的力量就在于,用相对浅 显易懂的表达,揭示核心概 念,展现精华思想,例示各 类应用,达到寓教于“轻车 上阵”的特殊作用,使翻开 这套书的孩子不必感觉枯燥 乏味,最终达到“润物无声” 般的知识传承。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 根在《论美德》这篇文章中 讲:“美德就如同华贵的宝 石,在朴素的衬托下最显华 丽。”我们编选这套丛书的 初衷,即是想做到将平日里 常常给人一种深奥和复杂感 觉的“科学”,还原它最简单 而直接的本质。如此,我们 的这套“给孩子的”科普作品 ,就一定会是家长、老师和 学校第一时间愿意推荐给孩 子的“必读科普读物”了。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 富兰克林曾以下面这句话自 勉并勉励他人:“我们在享 受着他人的发明给我们带来 的巨大益处,我们也必须乐 于用自己的发明去为他人服 务。” 作为出版者,我们乐于 奉献给大家最好的精神文化 产品,当然,作品推出后也 热忱欢迎各界读者,特别是 广大青少年朋友的批评指正 ,以期使这套丛书杜绝谬误 ,不断推陈出新,给予编者 和读者更大、更多的收获。 丛书编委会 2020年12月 导语 本书主要选取描述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屠呦呦等科学家生活工作的传记类科普文章,重点介绍了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精神,旨在给广大中小学生中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全书选取短小精悍、深刻隽永、生动有趣,为读者呈上一道别致的科学盛宴。读者可以从这些作品中感受到科技的温度、科技的美好和科技的未来。 精彩页 难忘太空生活的55个昼夜 【美】玛莎·埃文思 章江编译 玛莎·埃文思,美国宇航局前宇航员,其太空飞行经历充满神奇的色彩,她执行过多项任务,于2010年11月正式退役。 当你离开地球家园时,所受到的那种情感上的冲击是无法预测的。你低头俯瞰地球,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在地球上了,这种场景令人震撼不已。我先后执行过美国宇航局的5次航天任务,总共在太空中度过了55天。这些经历让我明白,进入太空飞行并不仅仅是一个令人震撼的瞬间,那种感觉既非常神奇,又无比平淡。它拥挤嘈杂,偶尔使人不舒服。在太空中旅行,至少用我们今天这样的方式进行,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刺激,却有着难以抵御的巨大诱惑力! 完全可以想象,当你在发射塔顶部坐着,身体下方堆积着3万多千克易爆的火箭燃料时,你该有多么紧张和忧虑。但实际上在你进入航天飞机等待发射的两个小时里,并没有太多的事情可做,许多宇航员只好打个盹儿来消磨时间。在飞行系统接受数千项发射前的检查期间,你如同一袋土豆似的被安全带绑在座位上。有时你不得不醒来回应地面指挥中心的询问,回答“知道了”或“明白”。但发射本身完全是另一回事,用8.5分钟从发射台到轨道,然后全程加速,达到2.8万千米/小时的轨道速度。 适应零重力状态 事实上,一旦你进入轨道,随之而来的零重力对身体有一定的好处。因为没有重力,体液朝头部涌去,让人体从根本上来了一个翻新改造,肚子变得扁平,觉得身体被拉长了,因为你长高了2.5~5厘米。 然而零重力也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随着体液流向头部,你的头会痛得很厉害。身体在头几天需补偿损失的1升液体,因为我们基本上用不断撒尿的方法使头痛感消失,很多人会想呕吐。要使自己觉得更舒服,其中的一种办法是设法恢复“上下”的感觉,使自己的视觉系统确信“上”就是头部所处的位置,“下”则是脚所在的地方。当你能够这样做时,你就可以逐步适应零重力的状态。每经历一次太空飞行,这种对零重力的适应性就来得更快一些,因为身体会记住在太空中出现过的状况。等过几天胃部最终平息下来时,你才会开口问:“午餐吃什么?” 在任何一次太空飞行中,我吃得都不是很多。即使在地球上,我的饭量也不大,食物在太空中的味道变得与在地球上的味道完全不同。我曾经随身带了一块很大的巧克力,但吃起来感觉味道像蜡一样,很令人失望。但你不是为了品尝美食去太空的,无论是在航天飞机还是在国际空间站里,都没有办法做饭。太空食品都已经事先被煮熟,然后再进行冷冻干燥或真空包装。食用前加一点水,再放进烤箱预热。或者像军用速食食品一样,是一种热稳定食品。机舱里没有冰箱,无法保鲜食品,因此,在航天飞机上执行任务的初期,我们不得不尽可能地吃新鲜食物,通常是苹果、橘子和葡萄柚等水果。 奇特的睡觉方式 太空生活中最奇特的经历之一是睡觉,而这在地球上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在航天飞机里,你可以将睡袋捆绑在墙壁、天花板或地板上。只要你喜欢去哪里睡,你就可以在哪里睡,就像露营似的。睡袋上设计了两个袖孔,你可以从中伸出手臂,拉起睡袋的拉链,接着将围绕身体的魔术贴扎带拉紧,使自己感觉被裹住了一样。然后你用另一根魔术贴扎带将自己的头部捆绑在枕头上——说是枕头,实际上就是一块泡沫,可以起到放松脖子的作用。如果你没有把手臂放进睡袋里,它们就会在你面前飘动。有时候早上醒来看到一只手臂在眼前飘动时,你心里会想:“哎呀!这是什么东西?”直至你意识到,原来它是自己的手臂。 在执行航天任务的大部分时间里,我都睡在气闸舱里,它位于航天飞机乘员舱的中层甲板舱内。因为不进行舱外活动时,没有人会在那里工作,所以,气闸舱就像是我的私人卧室。它也是航天飞机里最冷的地方,温度只有20℃左右。我睡觉时自有办法,将手臂放进睡袋中,并且身上穿4层衣服。有时我会把一袋食物放进烤箱里,待加热后,将它像热水袋一样扔进睡袋里。在我进行第5次航天飞行的最后两个晚上,我把航天飞机的飞行甲板定点为睡觉的地方,将睡袋捆绑在位于飞行甲板顶部窗口下面的位置。航天飞机飞行到一定位置时,地球会出现在窗口,醒来后我惊讶地发现,整个世界赫然展现在自己面前,而且在那一瞬间,就只为我一个人。 轻松的太空旅行 在我看来,太空飞行最令人吃惊的事情是让人十分放松。当你在地球上时,你几乎无法切断和外界的联系,人们可以随时找到你。然而一旦置身于太空,你就能够真正做到远离人世了。你可以和地面进行通讯、发送电子信函,却没有太多需要排解的生活烦恼,比如说,有没有付清账单,有没有喂狗。我觉得这些日常琐事都停留在大气层里了,自己彻底从地球上解放出来。但是等我们返回地球时,所有的世俗琐事就会重新纠缠于身。 对于进入太空,我从未有过腻烦。每次回到地球时,我也从来没有极好的感觉。我的内耳在返回时会因为重力而变得不可思议的敏感。内耳能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