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勠力同心笃行致远(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与化学学院发展史(1920-2020)
分类
作者
出版社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艰苦奋斗创新业”“奋发作为铸辉煌”“追求卓越谋新篇”三方面内容细数学院近百年发展大事记,通过各专业创建历程详细介绍发展壮大过程,以及通过精心收集整理毕业生名单将每一名学生“载入史册”。
目录
第一章 学院大事记
第一节 艰苦奋斗创新业(1925—1979年)
第二节 奋发作为铸辉煌(1980—2007年)
第三节 追求卓越谋新篇(2008—2020年)/1l
第二章 专业及平台发展史
第一节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发展史
一、专业创建及发展
二、校企合作,实现共赢
三、党建工作,保驾护航
四、教师队伍
第二节 电化学工程系发展史
一、专业创建及发展
二、专业课及师资
三、科研、教学及学生培养
第三节 应用化学专业(含普通化学)发展史
一、专业创建及发展
二、教学及科研成果
三、师资队伍建设
第四节 材料化学系发展史
一、专业创建及发展
二、教师队伍
第五节 化学工艺系发展史
一、专业创建及发展
二、教学及科研成果
三、人才培养
四、教师队伍
第六节 生物分子与化学工程系发展史
一、专业创建及发展
二、人才培养
三、教师队伍
第七节 能源化学工程系发展史
一、专业创建及发展
二、人才培养与教学成果
三、科研方向与成果
四、教师队伍
第八节 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发展史
一、专业创建及发展
二、学科建设与教学成果
三、教学团队、科研团队的建设情况
四、科研成果及转化
五、人才培养
六、学术交流和其他
七、教师队伍
第九节 化学系发展史
一、专业创建及发展
二、专业成就
三、教师队伍
第十节 学院教学实验中心发展史
一、中心的创建及发展
二、教学成果
三、科研成果
四、实验中心大型仪器和设备
五、人才培养
六、教学科研成果汇总
七、教师队伍
第十一节 科研平台与重点实验室
一、科研平台
二、重点实验室
第十二节 学院办公室与学工办教师
第三章 教师和校友感言
第一节 教师感言
第二节 校友感言
附录 毕业生名单
历年本科生名单
历届硕士研究生名单
历届博士研究生名单
序言
一世纪规格功夫,新
百年世界一流。2020年6
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
致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
10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
在党的领导下,学校扎根
东北、爱国奉献、艰苦创
业,打造了一大批国之重
器,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
才,为党和人民作出了重
要贡献。
百年劾力同心,百年
笃行致远,化工与化学学
院的发展建设始终服从国
家战略布局,服从学校建
设大局。学院的发展历史
最早可以追溯至1925年,
学校成立了讲授理论基础
课程的化学教研组,之后
建立了当时全校规模最大
的实验室——化学实验室
。1938年,学校改名为哈
尔滨工业大学后,正式开
设应用化学科并招生,从
理论教学授课走向与科学
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办学模
式。抗日战争胜利后,学
校重新组建了化工系,但
随着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
整,化工系转入大连工学
院,成为其化工学科发展
的重要基础,学校仅保留
了少部分从事化学基础课
程及实验课程授课任务的
教师。一切从头开始的化
工化学人并未气馁,补充
师资、组织招生、学习经
验,在1958年重新成立了
化学工程系,之后虽然历
经“南迁北返”等困难,但
化工化学人自强不息,艰
苦创业,不断发展壮大,
办学地址的变迁就是最好
的例证:从原来的老化学
楼、机械楼地下室、电机
楼,到搬入共用的理学楼
,再到独立成院搬入使用
面积近两万平方米的化工
楼(明德楼),近百年的
发展历程,始终秉承并弘
扬“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的哈工大校训,为社会输
送了万余名毕业生,并获
得了一批国家级科研奖励

总结历史是为了更好
地开创未来。本书通过“
艰苦奋斗创新业”“奋发作
为铸辉煌”“追求卓越谋新
篇”三方面内容细数学院
近百年发展大事记,通过
各专业创建历程详细介绍
发展壮大过程,以及通过
精心收集整理毕业生名单
将每一名学生“载入史册”
。回顾本书从策划、编纂
、审校到出版,反复前往
档案馆查阅资料、组织专
题会议讨论撰写内容、征
求老先生们的意见建议,
每一次查阅资料、聆听历
史,都让我们感慨动容、
荡涤心灵,比如整理毕业
生名单时,年逾80岁高龄
的王金玉老师依然能一一
回忆复述出1965届和
1967届所有学生的姓名,
令人惊叹又自愧弗如。借
此机会对所有为本书编纂
提供帮助的老先生和老师
、校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学院近百年发展历史厚重
且丰盈,难免会出现疏漏
和错误,恳请大家谅解。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
挂云帆济沧海。我们希望
通过编写此书,指引新百
年化工化学人承前启后、
凝聚力量,以我们特有的
精神气质,肩负育人育才
使命,瞄准国际学术前沿
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努
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
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
贡献。
《勠力同心 笃行致远
》编委会
2020年7月
导语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希望通过此书,能够指引新百年化工化学人承前启后、凝聚力量,以我们特有的精神气质,肩负育人育才使命,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精彩页
学校于1925年成立化学教研组,1938年开设应用化学科,是我国设立化工与化学学科较早的院校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数次院系调整,1980年重新成立应用化学系,2008年成立化工学院。2015-_2016年,食品学院、理学院化学系和基础与交叉科学研究院化学部分并入,学院更名为化工与化学学院。
学院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信念坚定、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化工化学人才,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了万余名毕业生。根据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毕业生质量在化工类学科中排名全国第二。建有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学院党委2019年入选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
学院紧密围绕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研究,坚持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在新型动力电源、新型能源材料、高分子材料、材料表界面工程、光电功能晶体与器件、硅基材料、生物分子工程、食品工程与极端环境营养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学院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国防航天重大重点项目等一批重要科研项目,共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6项、省部级科技奖励近200项,出版专著、教材近100部。近年来,在.Science、Nature子刊等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5000余篇,包括全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ESI:高被引论文等,授权发明专利1000余件。学院高度重视科研成果转化,建立了哈工大一无锡新材料研究院等产学研平台,多项成果实现了工程应用及产业化,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院现有教师217人,教授73人,副教授65人。双跨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防科技卓越青年人才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6人,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6人,“长江学者”青年学者1人,军委科技委青年托举人才1人,科技部创新领军人才1人。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人(特别奖1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1人,哈尔滨市市长特别奖1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3人,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2人。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1项,省部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0余项,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1个。建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为工信部重点一级学科、黑龙江省重点一级学科,建有博士后流动站,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居全国第8位、Qs世界大学排名全球151~200名;化学学科进入全球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前1‰的行列。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和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教学和科研平台。
学院结合自身优势和科研平台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20余所世界名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瑞典皇家工学院、丹麦奥胡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建立了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成立了“哈尔滨一奥胡斯尺度界面化学与工程国际中心”及“中俄特种食品联合实验室”等国际化联合科研平台,积极开展双边或多边国际联合论坛,拓宽了师生的国际化视野,扩大了国际化影响力,并吸引了一大批海外留学生来院求学和深造。
第一节 艰苦奋斗创新业(1925—1979年)
1925年,建立化学教学教研组,为铁路建筑系和机电工程系讲授化学理论基础课程。
1928年,建立化学实验室,是学校同时成立的四大实验室之一,另外3个为物理、电气工程和材料强度实验室。
1938年,学校改名哈尔滨工业大学后,正式开设应用化学科,是学校的六大科之一,另外5个为土木、建筑、电气、机械、采矿冶金科,招收的学生来自中国、朝鲜及日本。同年,学校扩建了化学实验室,使用面积超过500平方米。
1940年,应用化学科学生刘丹华作为发起人之一,成立了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不当亡国奴为宗旨的“青年抗日革命组织”。
1940年,应用化学科朝鲜学生李钟玉毕业,回国后参与朝鲜经济建设发展,历任朝鲜政务院总理、国家副主席。
1941年,应用化学科学生高方参加抗联地下组织“北满执委部”,并担任哈尔滨85组组长。
1942年,一年级学生的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应用化学科中国学生于永忠排名第一,为全校排在各科第一名的4名中国学生之一。于永忠后来成为我国高能炸药合成领域的开拓者和功勋科学家。
1949年4月,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学校重新组建了化工、矿冶和航空3个系。
1949年,我国第一艘核潜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4: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