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从流动性和旅游化背景下,社会空间日益凸显的对正义的诉求出发,运用文献法、田野调查法、数理分析等方法,围绕空间生产理论对周庄、西塘、乌镇、南浔、甪直、朱家角六个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长时段的空间流变进行全面剖析,提出旅游空间是旅游实践的产物之观点。并从空间平衡生产的角度,呼吁古镇发展应寻求消除空间异化的方法,在重塑空间价值结构中寻求富有成效的空间发展路径。本研究可为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的旅游管理提供有益建议,亦可填补目前学术界所缺乏的对日常生活空间生产的案例研究。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关于古镇的研究进展与反思 第三节 研究选点、方法论与方法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与说明 第五节 研究目的、意义和创新 第二章 空间思想的转向与空间生产分析 第一节 空间问题的历史追溯 第二节 近代以来的经典空间观 第三节 20世纪下半叶后的空间思想 第四节 日常生活空间的社会生产及解放 第五节 空间的生产内涵、指向与路径分析 第三章 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传统空间特性与社会秩序 第一节 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传统空间的地理本性 第二节 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传统空间社会秩序 第三节 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传统空间中的人观意向 第四章 旅游流动性与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的空间生产 第一节 结构性介体的地方塑造与古镇空间的想象 第二节 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物理—地理空间生产 第三节 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经济—社会空间生产 第四节 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文化—心理空间生产 第五节 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空间生产认知、比较与启示 第五章 重塑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旅游空间生产的治理措施 第一节 社会空间排斥、驱逐与重塑:一个解释框架 第二节 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空间价值结构与治理 第三节 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空间的权利与共享 第四节 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旅游空间生产的治理措施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原住民社区内涵指标评价问卷 附录2 :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旅游空间生产原住民评价问卷 附录3 :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旅游空间生产游客评价问卷 附录4 :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旅游空间生产原住民访谈提纲 附录5 :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旅游空间生产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6 :周庄古镇原住民心理空间结构测量问卷 附录7:西塘、乌镇、南浔、甪直、朱家角古镇原住民心理空间结构测量问卷 后记 导语 现实背景与现实意义:对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空间生产、过程、特征的深入系统分析,能为转型期探寻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空间演化规律、空间的平衡生产和和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并探寻不平衡地理景观生产过程,发现重塑公平、正义空间的可能性,目的是使社会群体、社会文化得到更好地发展。理论背景与理论意义:国内学者集中于对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的时间性研究,即分析地方独特性,对空间出现的新现象关注较少。本研究注重借鉴国外重要前沿理论,对空间生产理论作了学术跟进。以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为研究对象,以“旅游空间实践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为分析范式分析、探讨空间生产问题,拓宽了国内学者对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空间的关注和研究视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