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天工开物的世界(青少版)
分类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作者
出版社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全书详细叙述了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上卷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以及制盐、制糖工艺。中卷内容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车船的建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下卷记述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
本书依据《天工开物》所载技术的发展脉络,以“用文化普及科学”的方式,运用详实的文献资料,用“讲故事”的形式,描绘了技术背景下古代中国人的生活长卷,深刻地阐释了天人互补、和谐发展的中国智慧。
作者简介
钱斌,1970年出生,安徽合肥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博士,教授,全国优秀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在文化领域,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体系,引领了中国式的传统文化传承方式,扩展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新思路,创造了“用文化普及科学”的新方法,创新了“情感认同”的新教育教学模式,并展开了中华文化力的研究,具有广泛影响。应邀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法律讲堂》等栏目和纪录片频道主讲多期系列电视讲座和电视片,深受观众好评。
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科研教研项目十余项,获评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国内人文社会科学*高奖)成果普及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并获评多门国家*课程,网络课程浏览量超过一千万人次。在《当代中国史研究》《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70余篇,被《新华文摘》等转载,出版《千年一笔谈》《宋慈洗冤》等各类著作十余部。
目录
第一章 葛麻丝棉演绎的风韵华服
古人是怎样缝制衣服的?
桑和梓为什么成为家乡的代名词?
“丝绸之路”是谁命名的?
棉花是什么时候漂洋过海来的?
黄袍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力量?
胡服骑射是怎么一回事?
第二章 狂欢在舌尖唇齿间的食盐
一只小鹿带我们发现了什么?
廪君为什么射杀盐水神女?
蚩尤是怎么死的?
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是什么?
扬州八怪是怎样崛起的?
齐国为什么率先称霸?
第三章 熔炼火土之歌的砖瓦陶瓷
阿房宫现在还有什么遗存?
“汉瓦”究竟是什么?
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制陶?
罂缶在古代战争中担任什么角色?
青花瓷的魅力体现在哪儿?
第四章 一方炉火冶铸的鼎钟釜(音fǔ)币
“九鼎”之重是怎么来的?
钟声里蕴藏着什么样的意义?
为什么要铸造佛像?
“明镜高悬”中藏有什么秘密?
小小钱币有哪些趣闻?
第五章 积淀千年文化的造纸工艺
甲骨文是怎么被发现的?
纸是怎么出现的?
为什么会有“洛阳纸贵”的说法?
薛涛笺(音jiān)到底是怎么回事?
宣纸是怎么出现的呢?
纸是怎么走向世界的呢?
第六章 穿岩凿石冶炼的铮铮五金
金是怎样开采出来的?
为什么银针可以验毒?
人们使用金银器做什么?
秦始皇铸的十二金人是真金的吗?
钢是怎样炼出来的?
无锡到底有没有锡?
第七章 烽火狼烟洗礼的箭弩雷炮
弓箭是怎么做出来的?
弩是什么时候用于战场的?
“干”究竟是什么东西?
战火硝烟是怎么回事?
梨花枪是一杆怎样的枪?
第八章 色彩流动变幻的朱墨丹青
为什么要炼制金丹?
朱砂是如何开采的?
《千里江山图》是用什么颜料绘制的?
苏轼为什么写下《寒食诗帖》?
墨是怎么做出来的?
墨对文化发展有哪些贡献?
第九章 彰显古方品格的曲糵酿酒
酒是如何被发现的?
曲是什么?
勾践喝的是什么酒?
酒泉是怎么得名的?
白娘子为何要饮雄黄酒?
宴饮时有哪些酒令游戏?
第十章 穿越远古风尘的珠宝玉石
珍珠是怎么来的呢?
和氏璧有着怎样的命运?
随侯珠是怎么来的?
兽首玛瑙杯是怎么被发掘的?
序言
在卷帙(音zhi)浩繁的
古代典籍中,有一部著作值
得注意,这便是宋应星的《
天工开物》。
它没有四书五经的物穆
无穷,没有四大名著的起伏
跌宕,没有唐诗宋词的风花
雪月,也没有笔记稗(音
bai)史的妙趣横生。这部
著作平淡无奇,读起来甚至
会感觉味同嚼蜡,因为它主
要记载的是古代技术的许多
细节,表面上看起来,对于
当代读者来说,这些技术大
多已被淘汰,并不需要了解
和掌握。
但是这部著作意义重大
,值得一读。
我们知道,科学技术是
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最基本
的动力。人类通过科学技术
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从
而实现自身的自由发展;而
科学技术水平也会随之不断
提高,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
时,逐渐物化为人类文明成
果的一部分。
在古代文明中,中华文
明的出现相对要晚一些,但
后来居上,独领风骚数千年
,所依赖的就是古代中国人
独创的、领先世界的科学技
术。而《天工开物》所记载
的,就是其中的大部分农业
和手工业技术,这是世界上
第一部相关领域的科学著作

这部著作后来传入日本
,形成了所谓的“开物之学”
,成为促进明治维新的动力
来源之一。日本随之崛起,
跻身列强。当《天工开物》
传入欧洲之时,伟大的工业
革命刚刚拉开序幕,这部著
作直接推动了欧洲的农业革
命。
这部汇聚百业、内容丰
富、影响世界的著作,当然
值得一读。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
猛进,已经将那些古代技术
远远抛在身后。《天工开物
》虽然平白晓畅,既没有难
懂的字词,也没有晦涩的内
容,却难免因个别技术已更
新换代而不得不沉寂在故纸
堆里。 这是对科普工作提
出的新挑战。 一个民族的
崛起,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充
分发展的基础之上,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首先要实现的是科技梦。科
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仅表现
在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基
础科学的日新月异,更重要
的是全民族,特别是青少年
群体科学素养的大幅度提高
。因此,科学普及是与科技
创新同等重要却更基础的工
作。只有坚持不懈地向青少
年朋友普及科学知识、推广
科学技术、倡导科学方法、
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
神,才能提高他们的整体科
学素养,为国家科技创新提
供持久的内生动力。
科普包含三个层面:一
是知识和技术的普及,二是
科学文化的传播,三是对受
众科学精神的塑造。对于当
代青少年群体的科普,应该
跨越第一层面,更强调第二
和第三层面,强调“用文化
普及科学”“用科学塑造灵魂
”。
大家手中的这部著作,
就在做这样的尝试。
它从“天工开物”的哲学
意蕴入手,具体展开每一项
技术,让青少年朋友了解这
项技术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是怎么便利人们生活的,又
是怎么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
分而深深镌刻在我们的文化
记忆当中的。大家会因之而
自豪、自信,也会更加热爱
科学。
用文化普及科学,这是
一条崭新的路,冀(音ji)
望作者能够走得更远,写出
更多的好书,影响更多的青
少年朋友,为当代中国的科
普事业多做一份贡献!
导语
中国智慧、古典新读、科学美绘本、用故事讲科学!
曾上央视百家讲坛的著名教授、科技传播学博士钱斌用生动有趣的语言、20多幅古风美图以及少许《天工开物》优美原句,带您走进古代名著《天工开物》的世界。
本书从“天工开物”的哲学意蕴入手,具体展开每一项技术,让青少年朋友了解这项技术是怎么发展起来的,是怎么便利人们生活的,又是怎么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深深镌刻在我们的文化记忆当中的。
精彩页
第一章 葛麻丝棉演绎的风韵华服
贵者垂衣裳,煌煌山龙,以治天下。贱者短褐(音he)、枲(音xi)裳,冬以御寒,夏以蔽体,以自别于禽兽
960年2月3日,一支大军出了东京城(今河南开封),行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休整。大军前脚刚刚迈出京城大门,后脚城内就流传着一个谣言,“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
究竟是谁这么大胆,居然敢公开觊觎皇位!而点检又是何人?点检,全称殿前都点检,是权位最高的武官,而当时任殿前都点检、掌握兵权的人正是这支大军的首领赵匡胤。一场精心策划的大戏拉开了序幕。
当天晚上,赵匡胤喝了点酒,睡得很熟。一觉醒来,只听得外面一片嘈杂,接着就有人打开房门,大声地叫嚷着:“请点检做皇帝!”此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示意几个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刚刚醒来的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在地上,高呼“万岁”,然后又推又拉,扶他上马,请回京城。
就这样,赵匡胤顺理成章做了皇帝,成了宋太祖,结束了50多年混战的五代时期,历史上称为北宋。
一件象征皇权的黄袍,一场精心策划的政变,使赵匡胤摇身一变成为大宋王朝的开国皇帝,不禁令人惊异这件黄袍的力量竟如此之大。中国古代的服装究竟隐藏了什么秘密?想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服装的起源讲起。
凡蚕纸用竹木四条为方架,高悬透风蔽日粱枋之上,其下忌桐油、烟煤火气
古人是怎样缝制衣服的?
1933年,一组考古学家来到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进行几个月的勘探,他们惊奇地发现了距今已有2.5万年的一枚骨针。骨针是原始人缝制衣服用的,也就是现代生活中人们常用的缝衣针,而缝线则是将动物韧带劈开所做的丝筋。骨针的发现拉开了中国服饰发展史的序幕。
上古时期,人们常常穿用野兽毛皮缝制而成的衣服,目的是御寒、遮羞、装饰,款式上稍有不同,这是由不同部落的人所处的生存条件决定的。在游牧民族中流行的“羊皮衣”“虎皮衣”等设计灵感就源于他们的生存环境。整块羊皮、虎皮制成的衣服仍保留了动物的原始样貌,这为他们在充满未知和险恶的自然环境中增添了一道护身符。
这群山顶洞人似乎充当了人类文明生活的先锋。随着灵魂深处对于美的追求被激发出来,他们开始对原始兽皮进行设计裁剪,有意识地运用骨针和线绳,将其缝合起来,制成帽子、腰裙、外衣等,甚至还用兽牙、石珠进行装饰。如今看来,这个针尖就是人类文明的指向标,用犀利的锋芒划开了时空界限,使原始社会的服装制作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聪明的华夏民族怎么能仅限于用兽皮来制作衣服呢,先人们开始了植桑养蚕、缫(音sao)丝织绸。
雀害不及茧,蚊害不及早蚕丝,鼠害则与之相终始
那么,蚕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在山西省夏县,就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五千年前,一位美丽的姑娘,她的名字叫嫘(音lei)祖。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
嫘祖的诞生本来就是上天的旨意。在古西陵部落里,有一对夫妇,妻子岐娘一天梦见王母娘娘将彩凤投入自己怀中,醒来便发现自己怀孕了。第二年,她诞下女儿,这便是嫘祖。
一天,嫘祖在山上采摘桑果时,偶然发现一种昆虫正在吃桑叶,这虫子的颜色呈现出亚麻白,很像马头。观察一段时间后,嫘祖发现那些虫子开始在树叶之间吐起了细细长长的丝。这些细丝像一团胶,把虫子一层层紧紧地包裹起来,后来化身成了一颗颗椭圆形的“蛋”。
又过了一段时间,“蛋”居然破了,从里面飞出的一只只小蛾停在桑叶上,同时还产下一排排虫卵。嫘祖觉得既然它们会飞,就叫天虫吧。
《天工开物》记载:
凡蛹变蚕蛾,旬日破茧而出,雌雄均等。
其实就是对蚕的这一习性最准确的描述。
后来,嫘祖发现蚕丝形态细长,质地又柔又亮,富有韧性,制作衣服再合适不过。经过一系列的加工,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件丝衣脱颖而出,人们把它称作“丝扣衣”。
丝织衣具体是怎样制成的呢?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对于蚕丝加工技术有相当细致的描述,使蚕丝质量上乘之法,有六字口诀:
丝关之法有六字:一曰“出口干”,即结茧时用炭火烘。一曰“出水干”,则治丝登车时,用炭火四五两盆盛,去车关五寸许。
从蚕茧中抽取蚕丝的过程称为缫丝。缫丝通常使用水煮的方式,一方面利用水的高温杀死茧中的蚕蛹,另一方面因为蚕丝是动物纤维,含有大量动物胶质蛋白,通过加热,使其中大部分胶质蛋白溶于水中,从而起到分离纤维、顺利抽出蚕丝的目的。缫丝是一道工艺要求十分严格的工序,水质、水温及浸泡时间等因素都会影响蚕丝的品质。
凡初乳蚕,将桑叶切为细条
一根根原生态的丝线就这样改头换面成了绢丝品。为了增加它的美妙,往往会用提花机等工具。
张悬花楼之上,即织者不知成何花色,穿综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3: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