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商界翘楚/晋商五百年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山西教育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山西人经商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上富甲一方的大商人比比皆是。明初随着开中法的实施,山西人近水楼台,把握住了历史机遇,积累了巨大的商业财富,开启了缔造传统商业帝国的漫漫历程。之后,晋商不断壮大,从经营盐场,到赴日贩铜、茶叶贸易、经营典当、开办票号等,在商业和金融领域均取得巨大成功,得以“执中国金融界之牛耳”,成为中国传统商帮显赫一时的商界翘楚。但随着清末国运的风雨飘摇及西方势力在中国的不断扩大,晋商创造的长达五个世纪的商业帝国日趋式微。然而晋商称雄中国商界的辉煌与沉浮,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瑰宝,至今仍值得我们珍视。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中镇华夏日晋广贸九州是商 第一节 地理优越,资源丰富 一、人说山西好地方 二、、物产丰硕 第二节 商事久远,历代繁荣 一、先秦风姿 二、汉唐商贾 三、宋元传续 第二章 明之际晋商兴起 第一节 诸般要素,共促龙兴 一、地少人多,另辟生途 二、抛弃旧俗,崇商重利 三、经济大势,商业必兴 第二节 兴盛第一炮——盐商 一、自然玉成 二、“开中”引路 三、南征北“往” 四、与“势”俱进 五、终成大局 六、盐商望族——蒲州张氏 第三节 军国后勤——山西粮商 一、兵饷紧缺,运粮实边 二、多途获利 三、巧妙经营 四、泽被后世 第三章 清朝晋商全盛 第一节 深入不毛——清蒙置货 一、咱们都去走西口 二、塞上明珠——张家口 三、旅蒙第一商——大盛魁 第二节 皇家财源——铜商 一、康乾盛世中的“通货紧缩” 二、山西铜商挺身而出 三、驾船扬帆远赴东洋 四、势弱力薄无奈退场 五、逝影只留些许功绩 第三节 南来北往——茶商 一、茶香悠远 二、机起恰克图 三、晋商贸茶路 四、终至显赫——垄断北路茶 五、晋商茶号经营秘诀 六、茶界巨商——榆次常家 第四节 以物换钱的古行当——典商. 一、别老把典当想歪了 二、不简单的山西典商 三、山西典商如何会出现且壮大 四、西典的经营范围 五、西典的组织特色 第五节 汇通天下——票号 一、追根溯源 二、票号出世——日升昌 三、繁荣发展 四、票号的经营艺术 五_乔家票号 第四章 晋商与社会文化 第一节 晋商行会 一、行会起源 二、晋商行会的特色 三、星中之月——晋商会馆 第二节 晋商的文俗风情 一、山西的地方文化特色 二、晋商家族文化 三、闲暇乐事——日常游艺 第五章 清末民国晋商衰亡 第一节 西风东渐,各商衰落 一、茶道断绝 二、典当闭铺 三、票号消亡 第二节 最后的呼声——保矿运动和保晋公司 一、保矿运动 二、保晋公司 第三节 退潮余珠——几位民国时的晋商后人 一、孔祥熙 二、乔映霞 三、常氏后人 第六章 晋商遗宝 第一节 晋商衰落的原因 一、晋商自身方面 二、外部因素方面 第二节 晋商的历史作用 第三节 晋商精神 一、贸迁四方,艰苦创业 二、以义制利,崇尚信誉 三、商帮集团,同舟共济 四、应变图存,适时调整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跋 序言 三晋大地是孕育中华民 族的热土。距今180余万年 前,山西□河西侯度出现了 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 的人类。许家窑、丁村、峙 峪、北撖……山西几乎保留 了旧、新石器时代不同阶段 的所有遗存。从那时起,山 西曾一度是中华文明的代表 。 隋代,雄踞太原的李渊 成为天朝大国新的主宰,太 原也因此成为大唐帝国的北 都。唐代的三晋是一个文化 昌达、名人辈出的地方,王 维、柳宗元、狄仁杰、河东 裴氏……一个个镌刻在青史 上的名字,推动着唐代文化 登峰造极。当鼎盛的铅华在 四起的狼烟中悄然褪尽,宋 太宗的铁骑踏过黄河,刘汉 王朝灰飞烟灭之后,连年的 战火、无休止的争斗,李唐 盛极一时的河东文化似乎真 的随着太原城那场人为的大 火飘零没落了。 有人说,唐代以后的山 西乏善可陈,科考不利、文 化名人匮乏,山西的文化凋 落了,但很少有人注意到, 在时代变革、文化演进的浪 潮中,山西扬弃旧腐、推陈 出新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独特 的文化变迁方式。17世纪以 降,在风云诡谲的世界形势 中,经济实力成为决定国家 兴衰至为重要的因素。当西 方凭借坚船利炮不断开拓世 界市场、中国依然沉浸在义 利之辩中无法自拔时,被梁 启超先生“常以自夸于世界 人之前”的那些“胡服辫发” 的山西商人又一次成为引领 时代潮流的群体……时任德 国柏林大学校长的李希霍芬 男爵曾评价说,山西人“具 有卓越的商才和大企业精神 ,有无比优越的计算智能, 有发达的数字意识和金融才 华”,因此“中国人好比犹太 人,而山西人更像犹太人” 。 晋商从默默无闻的引车 卖浆者逐渐发展成为“非数 十万不称富”的豪商巨贾, 纵横捭阖五百余载,足迹遍 及大江南北。他们凭着敢为 天下先的精神,利用国家政 策,抓住历史机遇。他们栉 风沐雨,远渡重洋,北至西 伯利亚、伊尔库茨克,南抵 香港、加尔各答,东到神户 、大阪、横滨、仁川,西涉 喀什噶尔、塔尔巴哈台,业 务涉及盐、茶、粮食、布匹 、典当、票号等诸多行业, 以独具特色的经商理念与经 营艺术,创造了一个个令世 人瞩目的商业奇迹。我们山 西大学晋商学研究所同仁曾 循着晋商的足迹赴东瀛,到 欧美,北上恰克图、海参崴 收集相关史料。大家无不为 昔日晋商“劈开万顷波涛, 踏破千里荒漠”的那种艰苦 创业、百折不挠的精神所折 服。尽管晋商在清末战乱中 逐步走向衰败,商业和金融 业态的转变使之无法承担起 信用制度变迁所带来的庞大 交易费用,但他们并没有化 作历史的尘埃随风飘逝,其 遗留下来的丰富的物质和精 神遗产,至今依然影响着我 们。 站在平遥、太谷、祁县 等古老县城的街道,放眼望 去,掩映在夕阳余晖中的是 一座座明清晋商的豪宅大院 、孕育着郁郁生机的老街, 还有那商号店铺的门帘随着 进进出出的人们不停地摆动 ,像少女头饰上随风摇曳的 流苏。熙攘而恬静,喧嚣而 自然,建筑和人交相融合, 很容易让人产生时间上的错 觉。思绪的穿越,把我们带 回到清代,街面上此起彼伏 的吆喝声、票号柜台上眼镜 戴在鼻尖上的掌柜、镶满铁 钉的大门、被缰绳磨得发亮 的花岗石拴马桩……使我们 抑制不住钩沉旧事的冲动。 每处遗存都有着自己的 故事,每件古物都有着鲜为 人知的传说。发现故事讲给 世人听,是三晋学人义不容 辞的责任。因此,我们会集 山西大学晋商学研究所以及 经济、历史、教育、体育等 学科从事晋商研究的多位学 者,捃摭多年研究成果,从 晋商盐帮、茶商、典当、票 号、镖局、会馆、家族、大 院、教育,以及走西口、粮 油故道、保晋公司等入手, 通过点滴历史事件,深入浅 出,图文并茂,向读者展示 明清晋商的不同侧面,以期 雅俗共赏,弘扬中国传统商 业文化。 于山西大学晋商学研究 所 导语 本书为“晋商五百年”丛书之一种。全书介绍了晋商涉足海内外,驰骋数百年,成为实力雄厚的商界劲旅的奋斗历程。揭示出山西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位置、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以及山西人不畏艰险、勇于开拓、诚实守信的品质,也是明清晋商得以昌盛的必要条件。全书图文并茂,适合一般文史爱好者阅读,对于晋商研究人员、地方文史研究人员也具有参考价值。 后记 明清晋商在中国商业舞 台上活跃的时间之长、影响 之大,是空前的。然而历史 的车轮无情地碾过那段令人 激奋和无奈的岁月,只留下 斑驳的记忆和深深的叹息。 如何重拾昔日辉煌、重振晋 人精神,如何改变百年封闭 思想、形成晋人与时俱进的 理念,如何挖掘历史文化遗 产、实现文化强省,如何改 变外界对山西的偏见、重塑 山西的时代形象,成为当代 有识之士急于破解的难题。 在国家日益重视文化对 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的背景 下,正值山西省省委、省政 府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 良好历史机遇,2008年初 夏,时任山西教育出版社社 长的荆作栋以敏锐的市场把 握和独特的文化视角,结合 晋商出版物的现状,将晋商 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作为出版 工作的一个切入点,提出做 一套能全面展示晋商文化图 书的出版思路;山西大学晋 商学研究所近二十年来一直 致力于晋商研究,曾先后出 版相关专著十余部,发表相 关论文二百余篇。鉴于此, 张沛泓、杨文两位编辑在多 方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 ,最终确定与山西大学晋商 学研究所合作,以《晋商五 百年》丛书的形式,将近年 来晋商在各方面的研究成果 进行整合,以通俗和生动的 方式图文并茂地展示给广大 读者。山西大学晋商学研究 所在深入思考和集思广益之 后,决定全力以赴做好这套 书。相信这必将有力地推动 晋商文化的宣传和普及,更 好地满足文化市场发展的需 求。 随着晋商研究的深入, 晋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已经粗具规模,其研究的外 延亦不断扩大。《晋商五百 年》丛书主要从经营行业( 盐商、典商、票商、茶商、 粮商等)、会馆、家族、教 育、公司、建筑、经营、镖 局、走西口等方面,对晋商 现象进行概括性描述,基本 可以反映出明清晋商的全貌 。在本丛书的各分册中,对 晋商饮食起居、书法戏曲、 官商关系、社会公益以及特 有的商业习俗等也都有所涉 及。 《晋商五百年》丛书十 四册的编写历经五年有余, 经过出版社同志们的辛勤劳 动和各分册作者的共同努力 ,终于可以付梓出版了。丛 书作者为山西大学晋商学研 究所、历史文化学院、经济 与管理学院、教育学院和体 育学院研究晋商学的老师和 研究生,他们分别从自己研 究的领域和视角对晋商现象 进行了介绍。在五年多的编 撰过程中,出版社编辑和作 者两方多次探讨,反复修改 ,几易其稿,达成共识;特 别是在丛书整体的文字表达 上,尽量使用通俗的描述语 言,并配以内容丰富、形式 多样、涉及范围广的“延伸 阅读”,让各册内容更加丰 满,知识涵盖面更加广泛。 在此,对各位著作者的辛苦 工作表示敬意。 山西教育出版社编审委 主任张沛泓、项目部主任杨 文在本丛书的论证、策划、 立项、组织等方面做了大量 工作,并在成书的过程中积 极推动,在此对她们的敬业 精神表示钦佩。各册责任编 辑为使图书更加美观形象、 内容更加生动丰富,通过各 种渠道搜集和拍摄了大量图 片,下了很大功夫,也付出 了很多心血。山西教育出版 社美术编辑刘志斌在丛书的 装帧设计、正文图片的统筹 和编排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在此对山西教育出版社相 关领导和编辑们的敬业精神 和辛苦工作表示崇高的敬意 和衷心的感谢。 在本丛书的编写过程中 ,我们参考了大量学界前辈 和研究同仁的研究成果,但 囿于体例和篇幅限制,不能 全部一一标列,在此对各位 作者表示诚挚的感谢和深深 的歉意。由于本丛书有的分 册是师生合作编撰,其中在 结构安排、行文内容等方面 还有一些尚需斟酌之处,恳 请各位读者指正和谅解。 刘成虎 于山西大学晋商学研究 所 书评(媒体评论) 康熙皇帝说:“今朕行历 吴越州都,察其市肆贸迁多 系晋省之人,而土著者盖寡 。” ——《清实录》康期二 十八年二月乙卯条 山西巡抚刘于义上奏说 :“山右积习,重利之念, 甚于重名。子弟之俊秀者, 多入贸易一途,其次宁为胥 吏。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 书应试。”雍正帝在其奏疏 上“朱批”:“山右大约商贾 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 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 读书。朕所悉知。” ——《雍正朱批途旨》, 第四十七册,雍正二年五月 十二日朱批 在海外十余年,对于外 人批评吾国商业能力,常无 辞以对,独至有历史、有基 础、能继续发达之山西商业 ,鄙人常以自夸于世界人之 前。 ——梁启超《在山西票商 欢迎会演说词》,1912年 平阳、泽、潞豪商大贾 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 ——王士性《广志绎》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 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 ——谢肇淛《五杂俎》 山右巨商,所立票号, 法至精密,人尤敦朴,信用 最著。 ——《清朝文献通考》, 卷十八 精彩页 第一节地理优越,资源丰富 山西临北连南、接东贯西的优越地理位置赐予了山西人能够扼南北货物流通之咽喉的天然优势,为山西商业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地理条件。丰富多样的物产资源遍布省内各地,煤、铁、铜、皮草、玻璃等都为山西人外出交易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资支持。 一、人说山西好地方. 山西省,位于长城以南、太行山以西,黄河自北而南、自西而东将之包裹,几千年来灌溉孕育,繁衍出了久远悠长的三晋文化。晋:就是晋国,春秋时五亟(齐、晋、楚、宋、秦)之一,其版图主体就在今天的山西省。春秋末期,晋国势力衰弱,被晋静公臣下的三家士大夫瓜分为韩、赵、魏三国,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礼崩乐坏又激越昂扬的战国时代。“三晋”之称就来源于此。 纵观中国地图,山西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它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地势高峻,山脉纵横。其东、东南逾太行山连华北平原,其西以黄河为界,与辽阔的西北高原相接,其北越长城可直达内蒙古草原,其南渡黄河为河南西部地区。其中部有一条纵贯全省的河谷盆地,是从北部边疆通向我国中原腹地的天然军事“走廊”。明末清初的地理学家顾祖禹在其所著的《读史方舆纪要》中赞叹说:“山西居京师上游,表里山河,称为完固,且北收代马之用,南资盐池之利,因势乘便,可以拊天下之背而搤其吭也。”这段话高度概括了山西地理形势及位置的重要性。 从经济地理上来说,山西具有天然的优势:东跨太行而接齐鲁大地,可以与之交易鱼盐;南渡黄河以接河南,可与豫、鄂、湘、皖等南向诸省通商;西抵关中以通西域而顺丝绸古道贸易于宁、陕、青、疆等地;北临蒙古、冀中以达东北辽、黑、吉等自然宝库。可以说,山西自古以来就是会集五湖四海各种资源、商货的贸易大省,山西人也天生就适合做买卖。 二、物产丰硕 山西是个资源大省,但很多人谈起山西的资源都只记得“煤”,这可真是小看了山西啊! 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在其著作《肇域志》中写道:“绫:太原、平阳、潞安三府及汾泽二州俱出。绸:出潞安府,泽州之间有之。铁:各处多有,冶惟阳城尤广。黄铁:交城静乐县有冶。铜:代州风游谷及垣曲县北山俱出……”民国年间编写的《山西全省财政说明书》中有记载:“如繁(峙)、浑(源)、应(县)之黄芪,泽(晋城)、河东(晋南)之柿霜,平陆之石膏,口外、大同、交城、绛州之皮张,岢岚之麝香……此则天然之产出物也。台山之桦木盘碗,浑源之毡鞋,交城之玻璃,大同之铜器,宁武、归化之花毯……此则人工制作输出之物品也。其他如口外之绒毛,潞城之草帽辫,泽州之茧丝,草地之畜牧,皆为生计上之必要。”这些资料都切实反映了山西丰富的资源及其分布状况。 在众多的自然资源中,以各地铁矿、运城盐池以及遍布三晋大地的煤炭资源最为瞩目。 1.铁矿。 山西冶铁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500多年的春秋时代,山西人就能生产土铁“以铸刑鼎”。此后工艺逐渐提高,特别是并州剪刀,驰名全国。唐代卢纶作《难绾刀子歌》说:“并刀难绾竟何人,每成此物如有神。”诗圣杜甫也曾赋诗赞美:“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至唐代,太原府的铁镜铜镜成为贡品,而且山西冶炼的铁还用于巨大的桥梁工程。公元731年山西工匠在风陵渡架蒲津桥时,沿河两岸各铸四个数万斤的大铁牛,铁牛足下熔铁为山,彼此相连。然后用五十六根铁柱贯穿起来架成浮桥以便利晋、陕、豫的交通。该桥一改历史上搭船为桥的办法,工艺先进,经久耐用,直到明代才“退林”。 明清时期,临汾、太原、长治、晋城已成为当时的冶铁中心,“中国言铁矿者,必以山西为首屈一指”,其中“平铁”“潞铁”最享盛名。仅晋城就有炼铁炉1000余座,、铸造炉400多个。“在欧洲的进口货尚未侵入以前,足有几亿的入是以凤台县(晋城)取得铁的供应的。”晋城“大阳的针供应这个大国的每一个家庭,并且远销中亚一带”。 2.运城盐湖。 在山西省南部有一个城市叫运城,如果你去此地旅游,很可能不适应当地的咸水。不论洗漱饮用,你所接触的水都是只咸不淡。究其所以,都要归因于上天的恩赐——运城盐湖。P2-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