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9分裂与互动)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杨照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讲述的是宋元时期的中国,此时的中国有多个政权存在,包括西夏、辽、金和宋,最后是蒙古人创建的元朝,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是几个政权彼此之间的互动往来频繁,又是如何影响到各自的政策和内部制度。尤其是宋朝这一时期的疲软,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整整三百年时间里,两宋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都是疲于应对,始终未能有很好的方法,而且经常犯一些战略性的失误。同时宋朝的文化优势一直有增无减,以至于使北方王朝的草原个性在和宋的接触中越来越快地消退。 作者简介 杨照,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东亚史硕士,曾为哈佛大学史学博士候选人,研究专长为中国古代思想史、社会人类学。杨照现任诚品讲堂和敏隆讲堂讲师,他的创作包括文学、历史、经典著作导读等多个领域,代表作有《故事照亮未来》《我想遇见你的人生》《迷路的诗》《想乐》《永远的少年》《马尔克斯与他的百年孤独》《寻路青春》《推理之门由此进》《呼吸》等。 目录 总序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第—讲 宋朝士人与皇帝的关系 01 学习历史的目的之一 02 学习历史的目的之二 03 如何评价宋朝重文轻武? 04 燕云十六州的关键地位 05 雍熙北伐与“将从中御”的祖宗家法 06 赵普如何影响皇位的继承? 07 辽军南下与澶渊之盟 08 天书与封禅也无法提高皇权 09 武将狄青的悲剧 10 士人集体力量与皇帝权力平行合作 第二讲 北宋的变法与党争 01 近世中国政治的一大特色 02 宋代党争:意见之争远胜于身份之争 03 北宋的新“朋党”观念 04 君子党与小人党 05 苏轼:台谏对宰相影响太大了! 06 为什么范仲淹主张给朋党合法性? 07 北宋的保守党和改革党 08 助长党争的一个因素是皇帝 09 “拗相公”王安石的四大罪名 10 党争败坏政治思考与讨论的空间 11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 第三讲 从北宋到南宋 01 没有接受君王教育的宋王朝 02 连续几个不愿当皇帝的皇帝 03 从神宗到哲宗上上下下的执拗 04 文人宋徽宗被选为皇帝 05 误判时局,宋徼宗联金攻辽 06 靖康之变:尽量议和,皇帝当人质也同意 07 宋金南北对峙的地理因素 08 岳飞的军事目标从未得到皇帝认可? 第四讲 宋代的城市生活 01 “两税法”和“熙宁变法” 02 从纸钞到白银,近世社会的货币特色 03 南北分工产生的运输和交易需求 04 运输系统发达,北方人吃到南方米 05 从墟市、鬼市到城镇的交易网络 06 为什么说唐与宋所说的“城”截然不同? 07 富人向城市集中 08 全国性市场:谋天下之财,获天下之利 09 到开封相国寺和绍兴开元寺的市集开开眼 10 南宋城市人口比例可观 第五讲 宋代古文运动 01 《东京梦华录》记载的汴京繁荣景象 02 因科举评分标准,四六骈文仍是文章主流 03 宋初用于社交酬答的“西昆体”盛行 04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05 柳开、石介等论古文:浮华的文辞不足以明道 06 “唐宋八大家”为何是这样的名单? 07 欧阳修:文章没有长远的价值,道理才是永恒 08 以欧阳修为中心的古文运动 09 程颐:沉溺文章会玩物丧志 10 朱熹:欧阳修怎么能与文王、孔子一样看待? 11 道统与文统分离,“语录体”兴起 第六讲 重读宋诗 01 为何相对唐诗,宋诗看上去是被后人忽视的? 02 严羽《沧浪诗话》中“诗必盛唐”的观念 03 古文运动的副产品——江西诗派 04 宋诗的双面性格:学唐诗,打破唐诗 05 黄庭坚在诗中树立的新姿态 06 宋诗特质之一:唐突唐人,破格精神 07 宋诗特质之二:唐诗中少见的悬疑性 08 宋诗运用广泛,规模庞大 09 南宋诗史“四大家”与“江西诗派”无法切割 10 宋诗的能量来源与尽头 第七讲 重读宋词 01 为什么黄庭坚写出了差别巨大的两首词? 02 从词的起源谈起 03 音乐的发展需要“倚声新词” 04 词是男性为女性代言 05 “词”的发展受社会环境和歌唱场合的限制 06 词至南唐后主,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07 宋词对《花间词》与南唐词风的承袭与修正 08 柳永:创造漫词,有了叙事写景的功能 09 苏轼:对词进行革命,打破音乐的限制 10 周邦彦:承袭柳永,音乐路线发展到极致 11 词的文字性远超音乐性 第八讲 辽、西夏与金 01 从汉末“五胡乱华”开始的民族关系模式 02 耶律阿保机攻河东、代北掳汉人 03 耶律德光南北分政 04 辽军出兵南下,不为土地为什么? 05 辽的衰败与女真崛起 06 女真在灭辽和北宋后如何建立统治? 07 金汉化太深带来哪些问题? 08 富弼与西夏十余次战役竟无一次获胜 09 为什么西夏没有独立的历史记录? 10 蒙古崛起的机遇 第九讲 草原风云 01 传统史学以人写史的问题所在 02 现代史学对个人过度怀疑的偏见 03 在草原混战中出生的铁木真 04 忽里台推举共主,铁木真始称“成吉思汗” 05 军队建设:不信任亲族,不分享权力 06 成吉思汗发动战争的两个原则 07 蒙古是如何一步步进入北方的? 08 蒙古出征西亚、中亚的多个后遗症 09 元朝与宋明清有哪些不一样? 10 为什么说成吉思汗是真正的英雄创造时代? 第十讲 宋元之际 01 蒙元史史料记录的问题是如何形成的? 02 成吉思汗是草原最恐怖的力量 03 成吉思汗如何围城和攻城? 04 人口锐减说明了什么? 05 元朝没有中央集权的观念与制度 06 “长子西征”与南下攻汴梁 07 窝阔台为何覆灭金朝却不要土地? 08 从窝阔台开始建立的驿站系统 09 十进制组织与军队动员 10 忽必烈建立元朝 11 忽必烈的军事统治和通商贸易 序言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01 钱穆(宾四)先生自 学出身,没有学历,没有 师承,很长一段时间在小 学教书,然而他认真阅读 并整理了古书中几乎所有 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史 料,写成了《先秦诸子系 年》一书。钱穆之所以写 这样一本考据大书,很重 要的刺激来自名噪一时的 《古史辨》。钱穆认为, 以顾颉刚为首的这群学者 “疑古太过”,戴着先人为 主的有色眼镜看中国古代 史料,处处寻觅伪造作假 的痕迹,没有平心静气、 尽量客观地做好查考比对 文献的基本功夫。功夫中 的功夫、基本中的基本, 是弄清楚这些被他们拿来 “疑古辨伪”的材料究竟形 成于什么时代。他们不愿 做、不能做,以至于许多 推论必定流于意气、草率 ,于是钱穆便以一己之力 从根做起,竟然达成将大 部分史料精确排比到可以 “编年”的成就。 很明显,《先秦诸子 系年》的成就直接打击了 《古史辨》的可信度。当 时任职燕京大学,在中国 学术界意气风发、引领风 骚的顾颉刚读了《先秦诸 子系年》,也立刻理解了 钱穆的用意。他的反应是 什么?他立刻推荐钱穆到 广州中山大学教书,还邀 请钱穆为《燕京学报》写 稿。中山大学钱穆没有去 ,倒是替《燕京学报》写 了《刘向歆父子年谱》, 钱穆说:“此文不啻特与 颉刚诤议,颉刚不介意, 既刊余文,又特推荐余在 燕京任教。” 这是个“民国传奇”。 里面牵涉那个时代学者对 于知识学问的热情执着, 也牵涉那个时代学者的真 正风范,还牵涉那个时代 学院重视学识高于重视学 历的开放氛围。没有学历 的钱穆在那样的环境中, 单靠学问折服了潜在的论 敌,得以进入当时的最高 学府任教。 这个传奇还有后续。 钱穆后来从燕京大学转往 北大。“中国通史”是当时 政府规定的大学历史系必 修课,北大历史系惯常的 做法,是让系里每个老师 轮流排课,将自己擅长的 时代或领域浓缩在几堂课 中教授,用这种方式来构 成“中国通史”课程。换句 话说,大家理所当然地认 为“中国通史”就是由古至 今不同断代的中国历史接 续起来的,顶多再加上一 些跨时代的专史。 可是,被派去教授“中 国通史”课秦汉一段历史 的钱穆,不同意这个做法 。他公开对学生表达了质 疑:不知道前面的老师说 了什么,也不知道后面的 老师要说什么,每个老师 来给学生片断的知识,怎 么可能让学生贯通地理解 中国历史?学生被钱穆说 服了,也是那个时代的精 神。学生认为既然不合理 就该要求改,系里也同意 既然批评、反对得有道理 就该改。 怎么改?那就将“中国 通史”整合起来,上学期 由钱穆教,下学期则由系 里的中古史大学者陈寅恪 教。这样很好吧?问了钱 穆,钱穆却说不好,而且 明白表示,他希望自己一 个人教,而且有把握可以 自己一个人教。 这是何等狂傲的态度 ?本来只是个小学教员, 靠顾颉刚提拔才破格到北 大历史系任职的钱穆,竟 然敢排挤数不清精通多少 种语言、已经是中古史权 威的大学者陈寅恪,自己 一个人独揽教“中国通史” 的工作。他凭什么?他有 资格吗? 至少那个年代的北大 历史系觉得钱穆有资格, 依从他的意思,让他自己 一个人教“中国通史”。钱 穆累积了在北大教“中国 通史”的经验,后来在抗 战中随西南联大避居昆明 时,埋首写出了经典史著 《国史大纲》。 02 由《国史大纲》的内 容及写法回推,我们可以 明白钱穆坚持一个人教“ 中国通史”,以及北大历 史系让他教的理由。那不 是他狂傲,而是他对于什 么是“通史”提出了当时系 里其他人没想到的深刻认 识。 …… 借由述说漫长的中国 历史,借由同时探究历史 中的如何与为什么,我希 望一方面能帮助读者梳理 、思考当下的文明、社会 是如何形成的,一方面能 让读者确切感受到中国文 明内在的多元样貌。在时 间之流里,中国绝对不是 单一不变的,中国人、中 国社会、中国文明曾经有 过太多不一样的面貌。这 些历史上曾经存在的种种 面貌,加起来才是中国。 在没有如实认识中国历史 的丰富变化之前,先别将 任何关于中国的看法及说 法视为理所当然。 04 这是一套一边说中国 历史,一边解释历史知识 如何可能的书。我的用心 是希望读者不要只是被动 地接受这些信息,将其当 作斩钉截铁的事实,而是 能够在阅读中去好奇、去 思考:我们怎么能知道过 去发生了什么,又如何去 评断该相信什么、怀疑什 么?历史知识的来历常常 和历史本身同样曲折复杂 ,甚至更加曲折复杂。 这套书一共分成13册 ,能够成书的最主要原因 是台湾“敏隆讲堂”和“趋 势讲堂”让我两度完整地 讲授中国通史课程,每一 次课程前后横跨五个年头 。换句话说,从二○○七 年第一讲算起,我花了超 过十年的时间。在十年备 课及授课过程中,我的大 部分时间都用于消化关于 中国历史的研究的各种论 文及专著,并努力吸收这 些研究的发现与论点,尽 量有机地编组进我的历史 叙述与讨论中。明白地说 ,我将自己的角色设定为 一个勤劳 导语 本套中国历史,关注历史演进的深层脉络,关心历史运作的背后逻辑,而不是讲述某个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不是烦琐地考证一个新的历史知识,更不是突出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和宫廷内斗的血雨腥风。中国到底是怎么从满天星斗一般的诸多新石器部落,演化成大一统的帝国,而游牧与农耕的帝国在历史上又是如何彼此冲击,塑造出今天的中国,这是这套书关注的重点。 精彩页 学习历史的目的之一 “一代要有一代的历史”,这话什么意思?如果历史就是过去的事,过去了的不会再改变,那么上一代的历史,就应该和下一代的历史一样啊,为什么说“一代要有一代的历史”? 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不会改变,但是我们看待历史的眼光却会随着不同时代的不同关怀、不同价值观而有所变化。例如说以前我们将历史视为固定、标准的答案来学习,现在我们不这样看、不这样想了。我们发现那些可以被以标准答案的形式背下来的内容——哪一年谁在哪里做了什么事,既然是固定不变的,也就很容易可以查得到,那也就相对不那么重要。 重要或不重要,牵涉到学习历史的目的。学习历史的两个目的,显然都无法借由背诵这些内容来达成。一个目的是通过历史来了解、掌握人类集体经验,让我们今天在生活上有所参考,那么知道宋朝在哪一年,以及是经由谁推翻了哪个朝代而建立的,会有意义、有作用吗?这样的知识会对我们如何看待生活、看待政治、看待社会有帮助有影响?不会吧! 如果要让历史对于现实产生提醒、借鉴作用,那么所需要的不是这样的死知识,而是要从历史中整理出变化的现象与规则,认清人类在过去遇到怎样的事,有了怎样的反应,怎样的动机产生怎样的行为,怎样的行为又造成了怎样的后果……只有整理出规则,我们才能对比,在今天出现了怎样的事或许我们可以如何反应,或评估理解别人为什么这样反应而不是那样。有用的、需要的,是归纳后的原理、原则,而不是单纯陈述个案的信息,而偏偏只有后者才能用背诵的方式记忆起来。 不过如果学历史只是为了要对现实生活有帮助,那就不需要学习那么长久、那么复杂的历史内容。我们需要的只是从历史里简化归纳后的变化规则,而不需要历史本身。这就是为什么西方十八、十九世纪“历史哲学”如此流行,蔚为显学。相当程度上,“历史哲学”就是淬炼历史得到的结果,它告诉人们:不必费那么多时间、力气学历史,只要从历史里榨取出精华就好了,一目了然就知道了历史的律则是怎么回事。 但吊诡的是,风行一时的各种“历史哲学”后来几乎都被扬弃了。“历史哲学”整理了普遍的规律,既然是普遍的,也就是适用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但没有任何一套“历史哲学”能够借由整理出的规律准确地预测未来。毫无例外地,每一条从历史里归纳出的定律,都在时间中被证明是不准确的。 也就是说“历史哲学”纷纷被它们所无法预见的人类行为多样性给打败了。 学习历史的目的之二 由此浮现出学历史的第二种目的,那就是借由历史去连接人类经验的广度,去感知人类经验的多元多样性。我们只能活在自己的时代里,但我们不是第一代活着的人类,也不会是最后一代。历史的一项作用是向我们全幅显现:人类是多么奇特、独一无二的动物,我们建立了文明,摆脱了本能的约束,创造了其他动物绝对无法比拟的复杂性。自然、本能同质相似性很高,文明却可以天差地别。 P2-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