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了笔者研习明清时期法律文化的7篇文章,主要议题包括诉讼风气和司法实践、司法官员的知识结构和民间百姓的诉讼策略。因此,这里的“文化”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所用史料与写作当时笔者寓目的研究传统中国法律文化的论著有所不同,它们涉及谚语、竹枝词、笑话、地方志、自传,等等。运用这些边缘史料,旨在解读明清中国民间大众与精英阶层的法律观念、法律心态的复杂面相。本书以“众声喧哗”和“复调叙事”来命名,则借用了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家巴赫金的分析工具和研究方法,以期揭示隐藏在边缘史料中的嘈杂声音,并彰显本书的基本旨趣。 作者简介 徐忠明,1960年12月生,上海人。华东政法学院学士(1984),中山大学硕士(1989),中国政法大学博士(2002),现为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从事中国法律史、中国法律思想史和比较法律文化的教学和研究。 出版著作:《法学与文学之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思考与批评:解读中国法律文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包公故事:一个考察中国法律文化的视角》,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案例、故事与明清时期的司法文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中国法律精神》(与任强合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众声喧哗:明清法律文化的复调叙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情感、循吏与明清时期司法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传播与阅读:明清法律知识史》(与杜金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即出。另外,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 目录 传统中国乡民的法律意识与诉讼心态——以谚语为范围的文化史分析 一、乡民视野里的帝国法律与帝国衙门 二、乡民心目中的社会秩序与诉讼境遇 雅俗之间:清代竹枝词的法律文化解读 娱乐与讽刺:明清时期民间法律意识的另类叙事——以《笑林广记》为中心的考察 一、契约与诉讼:庶民法律意识的核心内容 二、贪黩与酷虐:庶民对于帝国官员的讽刺 三、昏聩与狡黠:官民之间不同的司法智慧 四、结论 清代诉讼风气的实证分析与文化解释——以地方志为中心的考察 一、研究前提:学术史与地方志 二、如何理解“好讼”与“厌讼”的记录 三、诉讼类型:一个实证的考察 四、地方志作者眼里的“好讼”原因 五、结语:简短的概括 明清时期民间诉讼的态度与策略 一、民众的诉讼态度:好讼与惧讼 二、民众的诉讼策略:把事情闹大 三、简短的结语 清代司法官员知识结构的考察 一、问题的提出:中国与西方“对极”的理论背景 二、从官吏铨选的途径看法官的主要来源 三、从科举考试的内容看士人的知识结构 四、科举以外获得法律知识的基本途径 五、结论与评论:司法官员能否胜任案件审理 一个绅士眼里的清初上海的司法实践——以《历年记》为范围的考察 一、姚廷遴的生活世界 二、《历年记》的史料价值 三、关于“健讼”的商榷 四、清初上海的司法实践 五、反思方法与总结本文 再版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