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中医名词考证与规范”是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中医药基础学科名词术语规范研究”核心研究成果之一。中医药历史悠久,因其名词术语的历史性、人文性,以及定性描述和抽象概念用具体名词表述等特点,使得规范工作历来较为艰难。本书分为603篇专论,对1200余条中医重点、疑难名词术语进行深入考证研究,从溯源考证、科学内涵诠释等方面提出规范的正名。每篇专论以主要名词为标题,依次分为规范名、定名依据、同义词、源流考释、文献辑录、参考文献等内容。“中医名词考证与规范”不仅对中医名词术语中英文进行了统一与规范,还追本溯源,对每个名词的定名依据进行了系统的文献梳理与翔实的考证,是中医药学科建设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本卷为《诊断、治法》分册,考证规范名词130篇,其中诊断51篇,治法79篇,所收名词诊断部分包括中医的四诊、八纲、辨证等方面的基本名词,治法部分包括中医的基本治则以及常用的具体治疗方法等方面的名词,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等单位参加考证。本卷可供从事中医学及相关学科教学、科研和医疗工作者参考使用,亦可作为中医药院校师生的参考书目。 目录 诊断 2·001 八纲辨证 2·002 三部九候 2·003 三焦辨证 2·004 寸口 2·005 寸关尺 2·006 大肠湿热证 2·007 小儿指纹 2·008 卫气营血辨证 2·009 太息 2·010 气陷证 2·011 气阴两虚证 2·012 气虚发热证 2·013 气虚血瘀证 2·014 六经辨证 2·015 心阳虚证 2·016 心肾不交证 2·017 心脾两虚证 2·018 四诊合参 2·019 邪伏膜原证 2·020 舌色 2·021 舌诊 2·022 舌苔 2·023 血虚证 2·024 血瘀证 2·025 冲任不调证 2·026 问诊 2·027 呃逆 2·028 肝气郁结证 2·029 肝火犯肺证 2·030 肝肾阴虚证 2·031 肝胃不和证 2·032 证 2·033 证候 2·034 命门火衰证 2·035 审症求因 2·036 按诊 2·037 面色咣白 2·038 胞宫虚寒证 2·039 脉诊 2·040 脉象 2·041 闻诊 2·042 热入血室证 2·043 脏腑辨证 2·044 望色 2·045 望诊 2·046 望神 2·047 脾不统血证 2·048 脾胃湿热证 2·049 腹诊 2·050 痰瘀互结证 2·051 膀胱湿热证 治法 2·052 [攻]下法 2·053 [涌]吐法 2·054 反治法 2·055 火烙疗法 2·056 引火归原 2·057 正治法 2·058 平肝息风 2·059 平肝潜阳 2·060 托里排脓 2·061 同病异治 2·062 因人制宜 2·063 因地制宜 2·064 因时制宜 2·065 壮水制阳 2·066 交通心肾 2·067 安神法 2·068 扶正祛邪 2·069 攻补兼施 2·070 吹耳疗法 2·071 吹喉疗法 2·072 吹鼻疗法 2·073 利咽 2·074 辛凉解表 2·075 辛温解表 2·076 补气养血 2·077 补血 2·078 取嚏疗法 2·079 固齿 2·080 固涩法 2·081 刮痧 2·082 放痧法 2·083 放血疗法 2·084 治则 2·085 治未病 2·086 治病求本 2·087 药线疗法 2·088 药膏疗法 2·089 药熨疗法 2·090 标本兼治 2·091 食疗 2·092 急则治标 2·093 活血化瘀 2·094 结扎疗法 2·095 热敷疗法 2·096 健脾利水 2·097 益气 2·098 益火消阴 2·099 浸洗疗法 2·100 凋理阴阳 2·101 通耳 2·102 通鼻 2·103 理气止痛 2·104 清肝泻火 2·105 清热泻火 2·106 清热凉血 2·107 续筋接骨 2·108 提脓拔毒 2·109 揪痧法 2·110 温里法 2·111 温肾利水 2·112 滋养肝肾 2·113 割治法 2·114 强筋壮骨 2·115 疏肝解郁 2·116 缓则治本 2·117 解表法 2·118 塞耳疗法 2·119 塞鼻疗法 2·120 熏洗疗法 2·121 箍围疗法 2·122 鼻嗅疗法 2·123 膏药疗法 2·124 滴耳疗法 2·125 滴鼻疗法 2·126 敷贴疗法 2·127 敷脐疗法 2·128 敷眼疗法 2·129 整复疗法 2·130 灌肠疗法 汉语拼音索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