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登峰稻极(黄河口稻作文化)
分类
作者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黄河口稻作历史渊源至少可上溯至距今三千年前。
近现代黄河口稻作,起源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渤海垦区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军垦民垦,艰苦卓绝的战斗伴随辛勤的耕作,荒漠盐碱地开始出现大片的稻田;经历了国营农场和人民公社的光荣奋斗,见证了胜利油田和东营市的崛起;新世纪以来,焕发新生,走向复兴。
目录
稻作起源神话的隐秘宝藏
1.敬天惜物:热爱始于灵魂
2.取法自然:稻作神话的人间映射
3.文化升华:稻作原始崇拜的
4.万朝归宗:水稻起源于中国
5.百年豪迈:黄河口稻田的红色神话
水稻的江
1.一门千指:江湖大佬初解码
2.六大门派:中国水稻产业格局
3.七种武器:黄河口稻作传统农具
4.千年之战:黄河口虫害斗争史
5.万物并育:现代黄河口稻田的天人合一
黄河口稻作编年考
1.得天独“打”:“灭绝地狱级”的稻作环境
2.其谷宜稻:黄河口稻作拾遗三千年
3.萌芽初发:抗日及解放战争时期
4.中兴时代:国营农场及公社时期
5.谷底新生:21世纪农业发展期
黄河口水稻的一生
1.耕耘萌芽期:种出好大米从“胎教”开始
2.出苗育秧期:从发芽到断奶
3.返青分蘖期:三岁看大的“小”
4.拔节孕穗期:勇猛的雨季少年
5.抽穗成熟期:长满180天的“之最”
璞玉还需再雕琢
1.首位:好米始于高标准贮藏
2.菩提一悟:至关重要的加工工艺
3.王中:中国黄河口对决日本越光
4.究极奥义:黄河口对一碗好米的定义
进阶大米食味狂魔
1.食不厌精:级吃货狂魔的启示
2.补中益气:《本草纲目》推荐的“第一大米”
3.五谷之长:大米的灵魂有能量
4.去伪存真:大米“选购宝典”
5.食味:释放大米灵魂深处的香气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脚下的母亲河
给了我们自强不息的灵

面前的黄渤海
召唤我们精进不息的梦

把每一个领域的世界级
加在一起
就是复兴的中国
我们的梦想很小
小到种好一粒好吃的大

我们的梦想很大
大到培育中国的世界级
大米
导语
东营黄河口文化的祖脉在于“大河息壤,河海交汇”。生态湿地是其“灵”,万鸟齐飞是其“魂”,广袤豪迈是其“风”,兼容求新是其“骨”。黄河口稻作文化的泱泱之风,源出于此,尽得其中精髓。
180天,全世界最长的生长期,就是它的产地密码。
农业是国家根本大计,粮食事关国家安全。本书从黄河口稻作的角度切入,纵贯神话起源、历史文化、国学经典、耕作常识等诸多领域,希望种下一粒“农学种子”,激起新一代年轻人对农学的兴趣和热忱。
后记
报不完的国土恩,说不
尽的黄河情。黄河是华夏族
的母亲河,千百万年来哺育
滋养着万物子民。黄河尽头
抚逝水,渤海面前观潮汐,
遥想古今,俯瞰大地,万千
情愫不觉涌上心头,并通过
一粒稻米得以升华,《登峰
稻极:黄河口稻作文化》由
此而成。
农业是国家根本大计,
粮食事关国家安全。本书从
黄河口稻作的角度切入,纵
贯神话起源、历史文化、国
学经典、耕作常识等诸多领
域,希望种下一粒“农学种
子”,激起新一代年轻人对
农学的兴趣和热忱。
今天,黄河口水稻已是
东营这块共和国最年轻的土
地上最具人文符号的作品,
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独
特性与稀缺性。作者怀着敬
畏之心,力图将黄河口稻作
的地域风貌融于笔端,呈现
给读者。困于学浅识薄,书
中难免出现纰漏与不妥之处
,恳请博雅之士批评指正并
提出宝贵意见。
本书的撰写得到了东营
市一邦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
司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周红
、张玉珍、张茂林、王艳、
赵逸之、侯红艳、王沙沙、
董晓亮、赵磊等诸多师友的
帮扶,成书过程中查阅参考
了大量书籍文献,其作者不
再一一具名,在此一并深表
谢意。
作者
二○二○年四月
精彩页
1 敬天惜物:热爱始于灵魂
黄河口的老派稻农认为,稻米的灵魂寄藏于飞鸟的身体里,尤其是飞经稻田、驻足稻田的海鸟。驱赶鸟类在这里被视为禁忌。你在黄河口的稻田里很难看到稻草人,因为那样会“吓跑稻米的灵魂,造成谷粒干瘪、粮食减产”。
大地是如此深沉,满含无尽悲悯。但有所需,尽皆奉上。
在黄河口,河水倒灌形成的土壤盐碱积集,使得地力贫乏,稻作单位面积产量令人惆怅。单产低,就需要更多的耕作空间。于是大地女神派她的长女——雄浑的黄河之水,裹沙东进,夜以继日,以每年2万亩以上的速度填海造田。随黄河水奔流5464千米而来的,除了造田之沙,还有神奇的有机质与微量元素,这些集“九省土地精华”之大成的精灵隐匿于大河息壤处,以阳光为曲,以耕作为诗,以鸟翔为舞,谱就了黄河口稻米独特的灵魂特质:
晶莹洁白像海鸟的鸣叫
淡淡幽香如新月抚水
滋润幼滑好比孩童的脸蛋儿
她是如此美丽,以至于使用枯燥的理化性状描述,将是一种俗气的冒犯。
美到极致,便是神话。
如果不是热爱到炽烈,稻作就不过是农夫与大地的一场交易,农夫付出稻种和肥料,大地偿付成熟的稻米。如果对大地毫无崇敬之心,只为私欲攫取,终将摧毁人与自然、稻作与灵魂对话的通道,结果是无论采取何种“多快好省”的耕作捷径,也永远注定无法栽培出登峰造极的稻米。 因为,大地是诚实的。不悟此道,莫入农耕之门。
如果不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仅仅把稻米看作是一种提供热量的碳水化合物,随手可得,你将始终无法品味到她本真的喜悦。失去虔敬的浮躁之心,会使人对食物的感触力衰弱,乃至归零,自然也就无从谈起感受。是所谓漏掉了“福气”。妈妈做的饭最好吃,每一粒稻米,又何尝不是大地母亲亲手奉献。
让心沉静下来,敬天惜物方能知行合一。幸福,始于一饮一啄。
说教难免枯燥,“敬天惜物”需要通过神话寓教为乐。
在以稻米为主食的地方,从黄河口到云南边陲,从中国到日本,从泰国到印度,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广袤大地上,关于稻作起源的神话俯拾皆是,并由此衍生出各具特色的祭祀仪式、地域风俗、民族文化、饮食艺术,可谓“稻”生万物。然而不论哪种神话,都有着落雪为禅般的美感,饱含对稻作文明的无上崇敬,对乡土自然的无比珍视,对幸福生活的无限憧憬。
正如马克思那句充满洞察性的名言:“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稻作神话的梦幻外衣下,隐藏着先民教化育人的悲智,满含光明与至德。
赋予稻米灵魂,并将其人格化,是所有稻作神话的开篇原点与点睛之笔,甚至可以理解为人对稻作是真诚热爱还是虚情假意的分界线,人对自然是穷极私欲还是敬天惜物的分界线。因为所谓炽烈的热爱,一定是灵魂与灵魂之间的交织融汇。如果稻米以及自然万物没有灵魂,人类对她们的热爱又从何而来?那么稻作文明,就不再是人与自然的深切拥抱,而是农夫与大地的交易。
在黄河口稻作神话中,稻米的灵魂来自于“龙鳞化生”;在云贵高原一带,稻米不仅像人一样有着灵魂,还有着专属名称,如独龙族称呼稻米的灵魂为“布兰”,佤族则称为“司欧布”。稻米有灵魂的传说,不仅流传于我国,在东南亚国家同样广为盛行,如印尼人认为稻米的灵魂住在谷仓,泰国人将稻秆制成的玩偶作为谷魂的栖身之所,伊班族人认为粗暴的脱粒方式会冒犯谷魂,而“谷魂说”在老挝北部被推向极致,当地种植旱稻的拉美人认为在所有的植物当中,只有稻米有灵魂。
黄河口的老派稻农认为稻米的灵魂寄藏于飞鸟的身体里,尤其是飞经、驻足稻田的海鸟。驱赶鸟类被视为禁忌。你在黄河口的稻田里很难看到稻草人,因为那样会“吓跑稻米的灵魂,造成谷粒干瘪、粮食减产”。
直至今日,在东营市垦利区永安镇、黄河口镇一些村落,捕杀稻、田里的鸟类、捣毁稻田周边的鸟巢仍被视为等同不孝父母、大逆不道的暴行,会给家人带来霉运甚至灾难。如果有人不懂得这些,看到白鹭在稻田里悠哉游哉地散步,如果玩笑地问一句“这种鸟的肉应该很好吃吧?”当地人听到,脾气柔和的会心有不快但沉默不语,脾气暴躁的则会勃然大怒,当面呵斥。 黄河口的老派稻农如是说,“世上这么多活物,自有老天爷的道理。是活物都有命,都得吃食,你不能光顾自己。”稻农朴素的话语里,隐含着大道理。
天上的飞鸟昆虫,地上的青蛙河蟹,地下的蚯蚓田鼠,凡此种种,皆是大地母亲的子民,它们与稻田共同组成和谐互利的生态系统,即使是“害虫害鸟”,也有其存在的价值。而人作为“天地之中”,首要的职责是尽力维护这个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其义在于“敬天惜物”,即对取用地力以求农事丰收常怀虔敬之心,敬畏自然,取法自然,以稻作致良知。
人类可以在维护稻田生态平衡的前提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6:2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