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小康路上的光阴故事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山西教育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展现小康社会奋斗历程的著述。全书收集了34个故事,扫盲运动、婚姻自主、参加高考、自主创业、旅行娱乐、奢侈品消费、刷脸支付……小角度,大视野;小人物,大时代。一个个看似平凡的故事,描绘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到现在普通人的生活轨迹和情感脉络,镌刻着时代发展的印记,回荡着历史潮流的声响,彰显了中国人民努力奋斗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勇气。耐人寻味的故事你搭建起时光之桥,引领我们回眸令人感奋的往事,从而在充满温情的回顾中,进一步认识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价值和深远意义。
作者简介
黄海波,太原日报社记者,公益项目“时尚回响”创办人。曾出版《小资女人》《一个70后女神的时尚史》《40件物品中的改革开放史》《我爱北京天安门》。2015年—2016年,以国家公派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学习,方向为历史建筑与公众记忆。2018年策划“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时尚回响大型实物展”,2019年策划“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尚回响大型实物展”,2020年策划“时尚回响·小康之路”实物展山西省巡展。
目录
序言 黄海波:时尚女郎与“时尚回响”/韩石山
人生独立识字始讲述/王秀萍
窦银贵与李丁香讲述/窦银贵 李丁香 采访/黄珊
我爱北京天安门讲述/蔡佩仪
一个全国劳模的进京路 讲述/宿天和采访/梁新民
永不褪色的照片讲述/王桂珍 卢培晶闫春荣 采访/黄珊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讲述/黄汉寿 采访/黄珊
学习无线电知识从娃娃抓起讲述/杨开国
冰上好年华讲述/武之乃 采访/胡晓燕
建筑公司女机械工讲述:岳春青
解放鞋讲述:张会珍
修一条铁路到北京讲述:王乐意
街上流行“的确良” 讲述:珍尔
打家具 讲述:李克明
在公园谈一天恋爱讲述:张会珍
筒子楼里一家亲讲述:翟桂芳采访:黄海波
上学记讲述:范德峰
高考之路讲述:姜勇 采访:雷永莉
彩虹九姑娘讲述:武浩全 采访:雷永莉
“下海”426天讲述:尚庆华
我是一名“五大生”讲述:吴保元
取票证讲述:李克明
正月十五做花灯讲述:左遂
双休日讲述:赵春玲
我与迪拜的故事讲述:李明
儿子的“游戏”生活讲述:段宝成 采访:邢晓梅
一机在手,要啥都有 讲述:李庆源 采访:赵春玲
卡拉永远OK 讲述:王映东
自驾游遍中国讲述:蔡启晋 采访:黄海波
家住城中村讲述:王辉
巴士风景讲述:赵春玲
一个家庭的照明史讲述:李克明
骑行在自行车王国 讲述:张秀芝
包容万象 讲述:黄珊
购,购,Let’s 购讲述:彭亮
后记/黄海波
序言
黄海波:时尚女郎与“时
尚回响”
韩石山
多少年了,我一直在想
,一个写作者,一定要做实
事,才能成就其声名。所谓
的“深入生活”,终归是客,
文字上的功夫再好,只是一
种技能。好比伶牙俐齿,先
得有话可说。
好几次,都想写文章了
,又想,空说,没有意思,
得有个实在的例子才好。按
说,说我自己也行,可我从
学校出来,在吕梁山里教书
,一个村子,再一个村子,
一做就是十几年,能把年轻
人吓着。该有个更切实的例
子才好。正所谓无巧不成书
,黄海波女士主编的新书《
小康路上的光阴故事》要出
版了,让我作序,我正好借
题发挥,就着黄海波女士说
下去。
这样称呼,对别人好,
有名有姓,还有性别,对我
来说,就怪怪的,因为我平
常总是叫她小黄。“70后”的
人,按说不小了,架不住我
更不小,也就一直这么叫着
,既顺口又亲切。
认识小黄,真够早的,
早到什么时候,拿不准,手
机上一问,答案来了,
1991年毕业。别的,不用
问,全知道。山东大学中文
系本科毕业,一毕业就分配
到《太原日报》编副刊。我
常给《太原日报》写稿,相
识并来往,也就成了家常事

那些年,兴在家里吃饭
,我又喜欢跟女孩子交往,
老伴知道我这个德行,也不
见怪。一来二去,小黄的根
底,也就知道了个大概。
父母是北京师范大学化
学系的同班同学,南方人,
1965年毕业,分配到山西
。先在县里做事,几年后调
到省城,都在教育系统。在
县里的时候,就有了三个姑
娘,来省城后,个个出色又
略有差异。好事者分别称之
为淑女、才女和美女。老大
淑女,老三美女,小黄是老
二,名校出来,写得一手好
文章,自然就是才女了。她
说这些的时候,还有几分得
意,不窄的脸盘上,漾开宽
宽的笑纹。在我看来,说一
个女孩子是才女,并不是什
么尊崇,极有可能是,既不
淑也不美,只能说也还有才

我将这个意思跟她说了
,且说,萝卜里头,白的叫
白萝卜,黄的叫胡萝卜,青
的不好叫,只好叫心里美。
她笑了笑,心里怎么个恨,
看不出来,脸上还是笑意盈
盈,且说韩老师的捷才,谁
也比不上。
小黄怎么个有才,那些
年,真还看不出来,能感觉
到的,是她的大气。后来我
甚至想,最终成全了她的,
或许正是这种大气的品格。
小黄编副刊,又爱写文
章,报社有个规定,编辑在
自己编的版面上写的文章,
不开稿费。她跟我女儿也是
朋友,于是便署了我女儿的
名字,于是我女儿便不时收
到一笔小稿费。起初我以为
,女儿不过是转一下手,积
攒多了,还是要给小黄的。
跟小黄说起,小黄说,用不
着,给韩樱吃个零嘴吧。
自然,她的文章,不会
光在《太原日报》上发,别
的报上,外省的报上,也是
常发的。过了几年,出了本
书,叫《小资女人》,由北
京华文出版社出版。当时,
我正在编《山西文学》,最
见不得的,就是所谓的乡土
气,还有那个什么派,斗胆
要纠纠这个偏。不能明着来
,打的旗号是“唯陈言之务
去”。见了小黄的书,观其
行文,语感甚佳,一看就是
当作家的料,甚是高兴,便
摘了两章,在刊物上发表。
同时配了我一篇长长的评论
,名日《这就是文学,这就
是作家》。
靠我这么个老蚍蜉(老
匹夫),哪能撼动“山西文
学”这棵大树,几年下来,
到了退休年岁,灰溜溜地走
人了事。
此后多少年,我们就这
么,有一搭没一搭地交往着
,只能说彼此还记着彼此,
没有高雅到相忘于江湖的地
步。质言之便是,我过着我
的清苦的书生的生活,她过
着她的安逸的“小资”的生活
。我们共同的朋友,有的升
了官,有的发了财,我有时
还会心生羡意,或者说是萌
生妒意,她呢,恬淡得很,
该怎么着还是怎么着。这一
点,最是让我服气。我想,
这就是身世好、素质高的地
方吧,若是个农村出来的女
孩子,怕不会这么心闲气定

我退休后,在太原住了
几年,耐不住此地高亢的文
化气氛,借了陪老伴看孙子
的名头,在北京赁屋住下,
学了古人的“万人如海一身
藏”,与小黄的交往就更淡
了。仍不时见她有文章发表
,不再是“小资女人”的腔调
,平实多了,成了对少女岁
月的回味。从时尚上说,是
退了一步;从文章的品质上
说,是升了一格。
……
果然,2017年夏天,我
回到太原,听说她倡导的“
时尚回响”活动,已经办起
来了。办事机构名为“时尚
回响工作室”。第一步,先
是征集带有时代记忆特色的
物品。过去的征集点,在太
原美术馆的地下车库里,现
在搬到太原学院的一个教室
里。我捐出了我在1993年
花了一万多元买的四通
2406型电脑打字机。据她
说,在另一个地方,太原学
院借给一间库房,放置的东
西,已满满当当。现在不光
是她一个人在做,志愿者也
有一大批。那天我见到的,
就有好几个,从事的行业也
是各式各样,多是年龄比她
还要大些的知识女性。
“城市记忆·时尚回响”,
在太原美术馆和省图书馆办
了展览,引起巨大反响。后
来,太原市专门为“时尚回
导语
如果把小康社会比作一座宏伟的大厦。那么每一个人的故事,都可以视为这座大厦的砖石。
本书中的这些故事不温不火,如果不有意关注,它们就像落在地上的尘埃,隐藏在生活的角落里默默无闻,然而一旦你触摸到它们,它们就会立刻焕发出奇异的光彩,折射出大时代的风云变幻。新中国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如何影响一位普通家庭妇女的命运,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如何成全了一对自由恋爱的年轻夫妻,飞速发展的通信业如何改变了中国人的社会交往方式……充满细节的回忆搭建起时间之桥,带我们重回往日。这些故事、物件,描绘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到现在普通人的生活轨迹和情感脉络,呈现出了大多数中国人长久珍视的生命价值。
后记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之年,中华民族孜
孜以求的小康梦想正在变成
现实。在这艰难而伟大的历
程中,无数让人怦然心动的
人与事、情与思,都值得留
在中国人民的小康奋斗史上

最近几年,我一直在做
公益项目“时尚回响”,接触
到了许多附着在普通物件上
的平凡故事。这些故事不温
不火,如果不有意关注,它
们就像落在地上的尘埃,隐
藏在生活的角落里默默无闻
,然而一旦你触摸到它们,
它们就会立刻焕发出奇异的
光彩,折射出大时代的风云
变幻。新中国轰轰烈烈的扫
盲运动如何影响一位普通家
庭妇女的命运,新中国颁布
的第一部法律如何成全了一
对自由恋爱的年轻夫妻,飞
速发展的通信业如何改变了
中国人的社会交往方式……
充满细节的回忆搭建起时间
之桥,带我们重回往日。这
些故事、物件,描绘了新中
国成立之初到现在普通人的
生活轨迹和情感脉络,呈现
出了大多数中国人长久珍视
的生命价值。
这是一本由普通市民集
体创作的书。他们并不是职
业的写作者,因此也就保持
了本真、质朴的品格。每位
写作者记录的都是原汁原味
的个体生命历程,而个体生
命又必然存在于大的历史序
列之中。穿过个体生命的薄
雾,在平静的叙事中,建设
小康社会的宏大背景被自然
而然地纳入我们的视野之中
。把一个个微不足道的普通
人放置在他所生活的历史当
中,我们就能看到人民的力
量——普通人对社会的发展
和历史的演进所做出的贡献
,无论这贡献多么微不足道
。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一
个极为普通的人如何在社会
和历史的推动下被塑造出来
,从而理解个人生活模式与
国家历史潮流之间错综复杂
的联系。
如果把小康社会比作一
座宏伟的大厦,那么每一个
人的故事都可以视为这座大
厦的砖石。我们希望这本书
奉献的是有独特品质的材料
,虽非栋梁之材,但却不可
或缺。
黄海波
精彩页
人生独立识字始
讲述:王秀萍
背景
1952年5月24日,我国开展大规模扫盲运动。“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什么字,放光明?学习,学习二字我认得清……”无数人唱着《夫妻识字》,走进扫盲班的课堂。
从扫盲班毕业了
1953年秋天,在父亲的支持下,母亲和院里的姐妹一同去离家不远的十二完小(现太原市坝陵桥小学)报名,正式成了扫盲班的学生。
母亲1932年出生于河南省鹤壁市一个叫王家迪的小山村,从小家里穷上不起学,跟姥姥、姥爷一样没文化,靠务农为生。新中国成立后,母亲进入村里在大庙办的免费识字班学习,姑娘们兴高采烈地学识字,但纺棉线的活儿放不下,所以上课时还得带着纺车和棉花,识字班只坚持了不长时间便解散了。母亲还想再学,经识字班老师介绍又去了离家几十里外的学校上学。母亲靠自己的大弟修山洞挣的微薄工资勉强学了一个冬天,又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了。
1953年,经亲戚介绍,母亲与回乡探亲的父亲相识结婚,离开家乡来到山西太原,住进坝陵桥附近的单位宿舍大院。劳作惯了的母亲不愿无所事事闲坐家中,就积极参与街道居委会的工作,还去派出所帮忙做一些事情。在工作中,每当遇到与文字相关的工作,她就觉得自己力不从心,想要拿起书本进学校读书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新中国成立之初,文盲比例很高,而国家建设百废待兴,需要大量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加入社会主义建设大军。于是,党和政府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全民扫盲运动,办起了各种形式的业余学校,工厂、农村、军营、街道都兴起了学文化的热潮。这一运动给无数像我母亲一样渴望通过读书学习改变命运的人带来了希望。母亲报名的十二完小,白天是普通小学,晚上是成人夜校,学习时间在晚上八点到十点。她的班里近二十人全是女生,大部分都有了家室。每天傍晚得提前把家务安排妥当,再赶着点去夜校上课。教她们的老师有两位,主要讲语文和算术,以及政策、法规等基本常识。老师们对成人学生非常有耐心,遇到特殊情况还额外照顾,比如我母亲就是名特殊学生,她在读夜校的两年多时间里,不仅努力学习文化知识,还经历了孕育我的过程。可以说我也参加过扫盲班的学习,是个不露面的学生。
扫盲班用的课本叫速成课本,结合当时的现实条件,通俗易懂。在老师的教授下,她们学习了汉语拼音、汉字的认读写、组词造句和家信、便条的写法,还认识了数字,学会了加减乘除等运算。虽然错过了学习的黄金年龄,每天的学习时间也极为有限,但这些大龄女学生特别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校认真听讲,互帮互学,力求弄懂每个知识点和难题,回家后努力完成好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她们如饥似渴地学文化,目的很简单,就是尽快地学会读书、写字,甩掉文盲帽,像男人们一样走出家门,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中,独立自主,挣钱养家。
凭着这股激情,1956年年初,我满周岁时,母亲和班里同学全部以合格成绩拿到了扫盲班毕业证书。当天,她邀请两位老师和全班同学一块儿去柳巷和平照相馆拍摄了毕业合影留念。
看到母亲珍藏的这张照片和毕业证书背后的成绩单,我问母亲:“妈,你当年那么用功,考试成绩应该优异才对啊。”母亲回答:“还不是因为你拖后腿呀,你从小体弱多病又爱哭闹,我怎能安下心来好好学呢。”这张证书拿得可真不容易!
P1-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5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