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伍子胥的一生洋溢着血性与激情,充满了神话和传奇色彩。他从一个养尊处优的官宦子弟,沿着逃亡之路,建城之路、伐楚之路、攻越之路、使齐之路一步步成熟起来,从最初的求生存到后来的建功业,再到后来的忘死直谏。伍子胥的故事,也就是一部春秋末期吴国由弱到强继而由强到弱的故事。 作者将“伍子胥过昭关”“专诸刺吴王僚”“要离刺庆忌”“伍子胥鸡父大战”“孙武演阵杀姬”、伍子胥与孙武领兵伐楚“六战入郢”等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纵深挖掘,贯穿始终。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给人以丰富的人生启迪;结构严谨又跌宕多姿的故事情节,给读者以至强的艺术魅力。 作者简介 姜正成(笔名:姜若木),江苏省沭阳县人,1978年7月毕业于华东工程学院。现为印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长城学会会员、北京出版发行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书刊发行协会理事、北京图强文化出版有限公司董事长。 著有长篇探案小说《红颜》《红眉》《红乳》。作者于2004年编著的《狼道》一书至今仍为全国畅销书之一,2011年由他编著的“一目了然速读史”系列图书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列为全国农家书屋重点推荐书目。由他主编的“感恩”系列《感谢失败》《感谢仇人》《感谢贫穷》以及《读唐诗学写作》被多个国家购买版权,2015年7月被中华国际诗词协会授予“当代中华优秀诗人”称号。 目录 第一章 父兄遇害,含恨出逃 方山举鼎,初露锋芒 楚王贪色,霸占太子妃 小人诬陷,伍奢蒙冤 护送太子,投奔郑国 第二章 逃亡之路,历尽艰辛 昭关七日,一夜白头 巧遇渔翁,舍命渡客 为义而死,千金报德 行乞梅里,结识专诸 第三章 奔吴复仇,雄才大略 女奴甘嫫,以身相许 投奔吴王,官拜大夫 决战鸡父,大败七国 阿香劝夫,以身赴死 专诸刺僚,鱼肠出世 姬光登位,吴王阖闾 建阖闾城,子胥立功 莫邪舍身,干将铸剑 举荐要离,刺杀庆忌 孙武演阵,斩杀二姬 第四章 兴师伐楚,报仇雪恨 孙武出征,首战告捷 薄情违誓,胜玉被欺 柏举之战,五战五捷 掘墓发棺,鞭尸三百 第五章 相吴争霸立业 治理兵库,扩兵强军 发展农业,国富民丰 北威齐晋,南服越人 急流勇退,孙武归隐 夫差继位,子胥拜相 兴兵伐越,占领会稽 范盏用计,吴王退兵 卧薪尝胆,尝粪问疾 伍员使齐,私交鲍牧 第六章 身死吴亡,慷慨悲歌 西施忍辱,献媚吴王 甘嫫病危,临危托孤 华元解梦,激怒夫差 夫差信馋,子胥自刎 勾践伐吴,夫差灭国 序言 伍子胥,春秋时期吴国 大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 家和谋略家,有“文治邦国 ,武定天下”之才。本名员 ,字子胥,也称伍胥,楚国 监利人(今湖北监利)。公 元前522年,满怀国仇家恨 的他弃楚奔吴,辅助吴王, 功绩卓著,被赐予申地(今 河南南阳),故后人又称他 为申胥。 伍子胥的一生洋溢着血 性与激情,充满了神话和传 奇色彩。他从一个养尊处优 的官宦子弟,沿着逃亡之路 、建城之路、伐楚之路、攻 越之路、使齐之路,一步步 成熟起来,从最初的求生存 到后来的建功业,再到后来 的忘死直谏。伍子胥的故事 ,也就是一部春秋末期吴国 由弱到强继而由强到弱的故 事。 他举贤荐能、辅佐吴王 、富国安民、征越破楚,为 吴国的强大、称霸诸侯,为 吴地的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他七荐孙武,促使中国 历史上产生了一位杰出的军 事天才。他促使中国军事史 ,乃至世界军事史,产生了 一部不朽的军事巨著《孙子 兵法》。 他是一位文韬武略、忠 孝两全、百战百胜的旷世名 将。他一杆大戟横扫千军, 白袍银甲气吞山河。他一生 百战百胜,无与伦比。 他掘开楚平王地宫,鞭 尸三百,实现了为父兄报仇 的夙愿,成全了人子的孝道 和兄弟情义。 他六战入郢,首次打败 了强大的楚国。他太湖一战 打败勾践,攻占越都会稽, 迫使越王勾践夫妇入吴为奴 ,书写了“尝粪问疾”和“卧 薪尝胆”的故事。 他发明建造了多种船舰 ,使得吴国的船舰从海上进 攻齐国。他创建了中国历史 上第一支水师舰队,堪称中 国的海军鼻祖。 他亲自筑造了吴都阖闾 大城;营造了姑苏古城,开 启富庶苏南第一篇;作为申 地首任行政长官开建申城, 挖下上海第一锹土;开凿胥 溪,兴修水利,发展农业。 …… 父兄遇害,伍子胥开始 逃亡,一路经过楚、宋、郑 、陈、吴等国,数千里的奔 波,从一位堂堂朝廷大臣到 穷困潦倒的乞丐,历尽人间 沧桑。在异国他乡,伍子胥 以一个男人独有的气质与命 运抗争,展示了他的雄才大 略与超人胆识。他到吴国后 ,辅佐吴王挥三万铁骑西击 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 ,称霸中原成为诸侯盟主, 创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业绩 ,流播为千古美谈。 本书以史为纲,通过对 极富传奇色彩的伍子胥一生 坎坷经历的描写,展现了伍 子胥的真面目、真本色、真 性情。作者将“伍子胥过昭 关”“专诸刺吴王僚”“要离刺 庆忌”“伍子胥鸡父大战”“孙 武演阵杀姬”、伍子胥与孙 武领兵伐楚“六战入郢”等耳 熟能详的历史故事纵深挖掘 ,贯穿始终。鲜明生动的人 物形象,给人以丰富的人生 启迪;结构严谨又跌宕多姿 的故事情节,给读者以至强 的艺术魅力。 导语 伍子胥的一生洋溢着血性与激情,充满了神话和传奇色彩。 他父兄蒙难、衔冤逃亡、昭关白发、吹箫乞食,令人叹惋唏嘘;他文韬武略、忠孝两全、百战百胜、气吞山河,成为旷世名将;他举贤荐能、辅佐吴王、富国安民、征越破楚,使口天争霸建业;他创建水军、七荐孙武、开拓运河、相土筑城,留下不朽丰碑。 本书以史为纲,通过对极富传奇色彩的伍子胥一生坎坷经历的描写,展现了伍子胥的真面目、真本色、真性情。 精彩页 方山举鼎,初露锋芒 西周末年,幽王宠爱褒姒,荒废朝政,终死于异族犬戎之手。平王继位,迁都洛邑,史称东周。自此,便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此时,天下大乱,周朝已经名存实亡。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你争我夺,都想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当时秦国经过数代君王的努力,到秦穆公的时候,势力已经在各诸侯国中比较强大了,依仗自己兵多将广、粮草充足、势力强大,总想称霸诸侯。为达到这个目的,秦国想出一个坏主意:邀集各国诸侯,各带宝物,来临潼山斗宝,斗赢了的,便拜为王;斗输了的,就要称臣,而且以后要年年进贡,岁岁来朝。当然秦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斗什么宝,他是想称霸。秦王还派大将领兵把守潼关,只放各国诸侯和几个侍从进来,不许放带领的军队进来。 这个消息传到楚国,楚平王一听,就慌了手脚。急忙召集群臣商议,但议来议去,却找不出一件令人心服的宝物来。楚王只好传令全国军民人等火速献宝。可是献来的盆盆罐罐,没有一件能称得上“国宝”的。怎么办呢?可把楚平王给难坏了,不去赴会吧,怕有失国体,还会得罪秦王,再者说,楚国也早就想称霸诸侯,一直野心勃勃的,怎么能失去这个大好的机会呢?去吧,又没有什么国宝可带,比不过别的诸侯,岂不是很丢人,有失大国的威风。一天,楚平王又召集群臣商议此事,大臣们都为这件事绞尽脑汁,谁也想不出好的办法来。正在此时,忽听得殿外有人禀报:“有人献宝!”楚平王一听,有点不耐烦了,一次又一次所谓献宝已经让他感到失望了,不过他还是让献宝人进来了。楚平王一看,原是大臣伍奢的二儿子伍员,字子胥。便问道:“你一个黄毛孩子,来凑什么热闹?有何宝献上?”伍子胥答道:“陛下,万物以人为贵,臣下我就是一个宝贝,请陛下把我献出去吧!”楚平王一听,很生气:“你小小年纪,有何本事,竟然口出狂言,来人,给我赶下去。”马上跑上来几个近卫,可是怎么拉也拉不动小伍子胥。楚王一看,这小子还有点本事。就听伍子胥说:“陛下,臣下自幼练得百般武艺,能力举千斤。臣若能随陛下前去,定保陛下平安无事。”楚平王见伍子胥说得有道理,又让伍子胥表演一番,确信伍子胥说话不假。最后,楚平王决定让伍子胥保驾,前往临潼斗宝。 十八国诸侯都到齐了,按秦王的安排,在临潼山的行宫里,新修起了一座气势恢宏的斗宝台。这天晚上,秦宫四周,点上了粗大的红烛,照得殿内如同白昼。秦王居上,各国君臣分坐两旁,斗宝就开始了。只见各国竭尽所能,都拿出最新奇的玩意儿来。有展示捕天金毛雕的;有展示雕琢得活灵活现的玉龙杯的;其他还有醒酒毯、水火衣、夜明珠,还有什么阿拉丁的神灯、波斯的飞毯、金鸡、玉猴等等,真是美不胜收。这样,十八国中有十六国亮出了自己的宝贝,还不见楚国和秦国两国的宝贝出手,大家都感到很纳闷。秦王看到大家议论纷纷,觉得时机已到,轻蔑地一笑,说:“你们的这些所谓宝贝,有什么稀奇的?”他又转向楚王说:“今天楚国空手而来,看来也拿不出什么好玩意儿来,还是请诸位看看我秦国的宝贝吧!” 秦王指着一根蜡烛又说:“你们看那。”秦王看大家莫名其妙,就说:“这是‘万年烛’,能点一万年。”又叫人把蜡烛拿到殿外,殿外北风呼呼地吹着,只见这根蜡烛的火焰,腾腾燃烧,烈焰直上。大家心里都想,真是一件宝贝哦,只好认输称臣了。楚平王无奈,也只好低头认输。秦王正暗自高兴就听得殿下一人大叫一声,声如洪钟,震得大殿上摆放的鼎都嗡嗡响。秦王心想这是谁吃了熊心豹子胆,敢跑到大殿上撒野?只听那人说:“在下伍子胥,是楚王的臣子。今日特来斗宝的。”秦王说:“既然有宝,还不赶快拿出来!”只见伍子胥哈哈大笑说:“难道我不是宝吗?”只见他深吸一口凉气,走到离“万年烛”一丈开外的地方,“扑——”把“万年烛”一下子给吹灭了。这时秦国君臣大惊失色,各国君臣都暗暗为伍子胥喝彩。秦王好久才缓过神来:“你,你,你还有什么本事?”伍子胥看到殿前有一个千斤大鼎,心生一计,指着鼎问众人说:“谁来和我比比举鼎的功夫?”各国君臣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向前。只有秦国的几个大将上来献丑,使尽平生气力,没有一个能把鼎弄离地面的。伍子胥见此情景,哈哈大笑。只见他跨前几步,从从容容,左手撩起衣角,右手握住鼎的一足,轻叫一声“起!”,把个千斤大鼎举过头顶,吓得各国君臣目瞪口呆。他举着鼎,在殿前转了三圈,脸不改色,气不发喘,然后又轻轻放回原处。各国君臣一看,这小子真是神人,大家无不甘拜下风,连秦王也感叹,秦国没有这样神武的人才啊!阴谋没有得逞,秦王不敢造次,只好在临潼山行宫里大摆宴席,共庆当日的聚会。酒席宴上,秦王与楚王约定,从此秦楚两国开始和睦相处。 P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