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好散文(1978-2018)(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山东友谊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以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为契机,精选四十年来齐鲁作家创作的最具代表性的散文精品名篇,全面展示新时期以来散文创作的优秀成果。这些作品书写了齐鲁大地的变革与发展,展示了四十年山东作家最闪光的文字,包括张炜、李存葆等当代山东文学大家和各个时期的优秀散文作家作品。这些作品具有经典性、审美性、艺术性、探索性相统一的特点,读者从中可以感受到当代作家在社会变革和发展中的文化立场与审美价值。
目录
张丽军 齐鲁散文四十年
石 英 寂寞:大泽乡的土台
许 评 重返牡丹乡
耿林莽 我喜欢一条河
张 岐 海之梦
吕曰生 雨蒙蒙
飞 雪 马鸣黄河口
苗得雨 思念你呀,山野的花
章永顺 夜读中国
马瑞芳 煎饼花儿
戴永夏 济南的春天
王光明 钻石,你在寻找谁?
李存葆 大河遗梦
刘玉堂 龙子峪的传说与真实故事
王景科 苦涩的父爱
李贯通 等你在西湖
聿 君 乱山藏古寺
刘玉民 泉城柳
王树理 一座城市的婉约与豪放
綦国瑞 故乡有了聚宝盆
李木生 微山湖上静悄悄
刘烨园 致苍凉
桑新华 暮年种菜趣味长
卢德志 黄河入海时
张存金 纺 车
莫 言 陪考一日
赵德发 今日刮哪风
丁建元 凡眼瞩望星空
王延辉 高堂在上
张 炜 融入野地
李登建 千年乡路
方 远 记忆深处总是情
李蔚红 三个和一个
王离京 黑 狗
严春友 大自然的智慧
厉彦林 故 乡
陈 忠 月光里的曲水亭街
赵统斌 李白的“毛病
迟 云 感谢诗歌 学做诗人
夏立君 一个人的仪式
李炳锋 九月的云天
王力丽 清汤面
张清华 深秋海德堡
王兆胜 济南的性格
李公顺 二嫂的玉米地
刘荣哲 无法寻找的自我
杨文学 鹅 殇
鲁先圣 伟大的人们
刘致福 乡事二题
赵雪松 穿堂风
鲁 北 我的文学情缘
李志明 父亲三劫
周蓬桦 河流:闪光的预言
胡容尔 旧戏台
夏海涛 穿越棋山
阿 岱 花儿又开——樱花小镇
赵建英 大地的味道
郭光明 睡在麦田里的父亲
王 川 夏尔希里的“雕像
逄春阶 坟上葵花开
耿 立 泥土的虔敬
孙继泉 季节深处
南 方 灵魂的雕铸
李一鸣 远眺华不注
刘月新 与美相遇
张世勤 父亲的农具
若 荷 水边记忆
姚凤霄 大王的神谕
辛 牧 渐行渐远的乡间手艺人
陈文东 乡下的伯父
米 兰 一部书的留传
房 子 潜行与画像
冯连伟 故乡的冬天
张期鹏 率真孔子
郭立泉 地里站着的是我娘
于 兰 穿越时光遇上你
巴兰华 茵 陈
张 岚 母亲的随身物件
愚 石 夏老师
时磊英 走近张家界
王开岭 精神明亮的人
逄金一 生命之灯
黄发有 走走又停停
万晓岩 无非市者
刘学刚 草木性情
简 默 声 音
丛 桦 大悲咒
刘 君 山在那
廖无益 离尘世一尺远
刘玉栋 沉默的祖父
也 果 视 线
陈 融 房间与风景
张金凤 胡麻的天空
王 韵 寂静的美神
王月鹏 在广场
宋长征 乡村游戏谱
张克奇 亲亲的土地
祝红蕾 城里的灰 村庄的土
于琇荣 一个来历不明的下午
黛 安 萝卜灯
王海峰 访树札记
乔洪涛 大地笔记
葛小明 五莲山走笔
编后记
序言
齐鲁散文四十年
张丽军
中国散文传统源远流长。散文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尚
书》和殷周铜器铭文。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散文与韵文、
骈文相对,不追求押韵和句式的工整。春秋战国时期的《
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诸子史传都可以看
作是现代意义上散文集的渊薮。现代散文在“五四”时期
发轫,是在西方“essay”影响下出现的一种文学性文体,
以白话文形式和新的思想文化内涵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散文
时代。关于散文的定义与散文研究的关键也是众说纷纭:
刘半农在《我之文学改良观》一文中提出,所谓散文是指
文学的散文,这样就将散文明确地划归为文学的范畴,把
非文学的文章排除在散文外;傅斯年在《怎样做白话文》
一文中将散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提,归为四大文学样
式,从正式意义上确定了散文的概念;更有周作人提出的
“美文”说,王统照提出的“纯散文”说,梁实秋的“文
调”说,郁达夫的“个人本位”说,以及林语堂对散文“
幽默、闲适、性灵”等特质的倡导;鲁迅则在《怎么写》
一文中直接指出,“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
有破绽也不妨”。在刘半农、傅斯年、鲁迅、林语堂等作
家和学者的大力倡导下,现代散文研究取得了飞速进展,
散文逐渐成为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并因其灵活多变的形式,深深地受到文人和读者的喜爱。
现代文学时期,涌现了像鲁迅的《朝花夕拾》、周作人的
《谈虎集》和梁实秋的《雅舍小品》等一批优秀的散文集
作品。
散文发展到当代,更是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局面。
随着改革开放如火如荼地进行,我国在政治、经济上发生
了重大变革,文学创作更加丰富多彩。20世纪90年代,散
文走向多元化。受到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
的影响,诸多学者开始对社会现状及社会发展前途进行理}
生思考,以散文笔法,调整和传达新的文化心理与价值取
向,由此,以余秋雨为代表的“文化散文”“学者散文”
开启了“大散文”写作局面。国内的优秀散文作品亦是层
出不穷,数不胜数,引入注目。
齐鲁文脉昌盛,文化源远流长。孔子、孟子等齐鲁大
地的文化大师层出不穷,其作品既展示出奇崛瑰丽的文思
、浩然长存的民族正气,又有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自然质
朴风格,成为先秦诸子散文中的传世绝唱。直至当代山东
文坛,散文创作依然无比活跃,涌现出一大批蜚声海内外
的散文大家。当代山东散文已经走出了山东,与各省市散
文界频繁往来,乃至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为纪念四
十年来山东散文走过的光辉岁月,山东省散文学会联合山
东友谊出版社,在省内绚烂夺目的散文作品中优中选优,
撷取了一百零二位作家的优秀散文作品,出版了这部《好
散文》(1978—2018)。拿到这部书稿后,我细细翻阅,
心情宛如这金秋的蓝天,爽朗、舒展、和煦、温暖、怡然
、欢愉。在这样一个充斥着浮躁的文化快餐的时代,我们
欣喜地看到,山东还有那么多的作家执着于自己内心的坚
守,沉下心来去创作散文,用一颗真心去拥抱现实与人生
,写出自己对社会百态最真实的思索,以此来追求更高远
的艺术与精神境界,让人油然而生敬意。秋天是收获的季
节。敬业勤奋的山东省散文学会为我们捧出了这样一枚硕
果,这是特别让人感动的。这让我和大多数读者一样,能
够有幸得以对新时期以来山东散文创作的精品力作一饱眼
福,感受这片文化沃土所滋养出的从未断绝、从未停止而
始终汩汩流淌的慷慨激昂、浅吟低唱与干曲百回的生命呢
喃。
不同的时代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意识,从古至今,人们
似乎始终对“好”这一概念有着深深的执着。什么是“好
”的,怎么做才是“好”的,成了当代大部分人所追求和
探讨的共同命题。散文也不例外,究竟什么样的散文才能
称得上“好”散文,散文怎样写才能算是“好”呢?
散文之美,在于无拘无束、汪洋恣肆的挥洒,正如苏
轼所说,作文应当“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
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散文的魅力不就在于它的自
由与真实的表达吗?“散文可以写得像一首诗,可以写得
像一篇小说,也可以写得像一出短剧。它可以像蒙田、培
根和帕斯卡尔那样,深沉和渊博地思索社会人生与宇宙万
物的哲理;它也可以像屠格涅夫、波德莱尔和泰戈尔那样
,亲切地诉说自己内心的喜悦和追求,坦率地倾泻自己灵
魂的忧郁和激愤;它更可以像查理·蓝姆、欧文和阿左林
那样,栩栩如生地描述某种独特的日常生活的风情画。”
《好散文》这部作品集就是这样,它所收入的散文类型丰
富多样,有像诗歌一样意境深远、格式独特的“诗化散文
”;有的则融合了小说的叙事模式;有的用情丰富,或慷
慨激昂,或低沉婉约;有的则是充满了智慧与哲学的凝思
……这样的内容选择,恰好可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阅读与审
美需求。在这一百位作家中,一大部分是多年从事散文创
作与评论工作,对散文创作的技巧和题材等等都有着十分
独到的理解与把握,在散文写作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更
重要的是,这些作家深深地懂得如何将自己的真情实感投
入到散文的创作中去,从而在打动读者的同时,产生真正
的艺术之美、文学之美、哲思之美、人性之美。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乡愁,是古
往今来的文学作品中的惯用主题,写故乡与乡愁的文章,
在这部作品集中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是啊,“胡马依北
风,越鸟巢南枝”,故乡有父母兄弟的亲情,有质朴的乡
亲,有甘甜清澈的家乡水,有肥沃的、生机勃勃的土地,
还有一望无际的田野。可以说,每一个出门在外的中国人
,骨子里都带着一种乡愁。乡愁可以分为许多种,有的是
思念故乡的人,有的是思念故乡的景,有的思念故乡的味
道,有的则思念故乡的一草一木。李存葆的《大河遗梦》
就是思念故乡的景,作为济南的本土作家,李存葆自然对
黄河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我们曾被李白所感叹的“黄河之
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这样雄伟奇崛的想象所折服
,也曾被《黄河大合唱》的“朋友,你到过黄河吗,朋友
,你渡过黄河吗”这种振聋发聩的朗诵所震撼,而在《大
河遗梦》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黄河的宏伟壮观,伴随而
来的还有黄河的柔情、黄河的虚弱、黄河的呻吟,这让我
们意识到,保护母亲河,保护我们共同的民族记忆,刻不
容缓。李登建的《千年乡路》则对故乡的风土人情进行了
生动而又深情的刻画,作者每年都会在故乡居住一段日子
,这段日子里,他会看到故乡土路上那棵明代的老树,会
看到各家各户飘出来的袅袅炊烟,会看到无比熟悉的砖墙
红瓦,会看到在田间劳作、挥洒汗水的乡里乡亲··…·
所有的这些都扎进了作者的灵魂深处,成为作者日后创作
的丰富素材与不竭源泉。厉彦林的《故乡》、李木生的《
微山湖上静悄悄》、刘致福的《乡事二题》等作品都吟唱
出了属于一个人的独特生命记忆与在灵魂深处涌动的情愫

亲情爱情,生死离别,这是文学永恒的题材,散文更
是这种情感抒发的绝佳文体形式。在《好散文》所收录的
一百零二篇散文中,写亲情的有十余篇。王景科的《苦涩
的父爱》饱含深情,读来让人潸然泪下。这篇散文,将一
位淳朴的父亲对女儿难以言说又无法掩饰的父爱,写得深
情真挚、触动人心,生动的细节描写塑造出了一位鲜明立
体的父亲形象,具有很强的穿透力与感染力,显示出作者
不凡的才气和娴熟的散文技巧,更重要的,是作者蕴藏于
内心的无限深情。王延辉的《高堂在上》、杨文学的《鹅
殇》、郭光明的《睡在麦田里的父亲》、张存金的《纺车
》等都无比动人,在一个个闪光的细节中,诉说人世间最
动人的亲情之爱。
哲理情思与思想光辉,是大文化散文洗涤人心、动人
魂魄的最重要品质,最能体现出一位散文作家思想的厚重
与心灵的深邃。张炜的《融入野地》就是一篇这样的流淌
着野性的、原始思维的、具有精神穿透力而读来酣畅淋漓
的大文化散文。章永顺的《夜读中国》、李贯通的《等你
在西湖》、刘烨园的《致苍凉》、丁建元的《凡眼瞩望星
空》、夏立君的《一个人的仪式》等作品都流淌出一种辽
阔的、深邃的、凝视历史与思考未来的人文情思,或苍茫
,或温润,或目光如炬。
写各式景物的作品也是这部作品集的重头戏之一。美
景总是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给人以无限美的享受。是啊,
散文怎么能离开美好的景色呢?但散文篇幅都很短小,无
法面面俱到地描写某一地方的景色,于是散文作家们别具
匠心,精心选取能够直击灵魂的景物进行描写,这样更能
凸显出某一处景物所具有的神韵。石英的《寂寞:大泽乡
的土台》记述了作者游历大泽乡的经历。他写了大泽乡的
雨,这雨让他联想到了那个英雄辈出、风云际会的年代,
同时也让他更深层地发掘出了存在于我们这个民族血脉中
的东西。许评的《重返牡丹乡》描写了自己家乡的牡丹,
写出了牡丹的万紫干红,写出了牡丹的娇艳欲滴,同时也
因为紫牡丹想起了一件伤心的往事,从而得出了“不破除
迷信,不逾越雷池一步,必然一事无成”的结论。一株小
小的牡丹,就能让一位散文作家得出影响自己一生的道理
,这样充满哲思的联想发人深省,可见作家的内心世界是
多么丰富。《马鸣黄河口》是飞雪的一篇散文,他通过描
写祖国的一群年轻人在黄河入海口的美丽孤岛上牧育“渤
海马”的故事,记录了祖国的巨大变化,以及这些年轻人
的甘愿奉献,他看到了中国的青年们用自己的青春保卫着
这片土地,正是因为青年人的付出,才使得这片孤岛的夜
晚“静极了”,这样的“静”是甜蜜的静,是温馨的静,
是让人安心的静。此外还有苗得雨的《思念你呀,山野的
花》、王兆胜的《济南的性格》、李一鸣的《远眺华不注
》、陈忠的《月光里的曲水亭街》、张清华的《深秋海德
堡》等等,这些都是写景叙事散文的佳作。作家的景总是
能归结到情,可以见得,一个优秀作家的散文创作,哪怕
是以写景出发,也不单单是浮光掠影地描写当下所见之景
,更重要的是,如何细腻地捕捉自己的内心,抒发出由这
样的图景抽象和凝聚出来的情,从而实现一种情景相生的
审美效果与审美体验。
文学实际上是“人学”,散文创作自然也离不开写人
。赵统斌的散文《李白的“毛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
真实、狂放、任性的李白,也借以批评了当下“借批名人
而成名人”的怪象;李公顺的《二嫂的玉米地》描写了一
个扎根土地、任劳任怨、忠贞不渝的二嫂形象,二嫂的不
幸遭遇令人唏嘘,她不知结局的执着等待,也使得文章带
有了一丝淡淡的惆怅;张期鹏的《率真孔子》是一篇很有
意思的散文,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孔子应该是刻板的老学
究形象,张期鹏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在为孔子“翻案”,我
们看到了孔子的真性情,一个丰满的、有血有肉的孔子形
象展现在我们面前。《夏老师》是愚石怀念自己老师的一
篇文章,师恩难忘,在我们的生命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位
老师,对我们的人生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夏老师就是一位
“始终像一颗闪耀着光芒的星”的老师,带给了作者无尽
的光明与温暖。在愚石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了师生情深,看
到了夏老师和作者间的最为淳朴动人的情感。
以上只是简单的列举,肯定有疏漏,肯定不全面,但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改革开放四十年,当代中国文
学始终在不断地进行着自我革新,不停进行着新的路径探
索。山东作为一个文化大省,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悠久
的历史文化传统、鲜明的伦理情怀和绵延的丰沛文脉,无
不为当代山东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着深厚的精神文化资源
。诸多作家在文学创作上始终不曾懈怠,而散文文坛更是
百花齐放、硕果累累。改革开放四十年,这是一个全新的
起点,预示着全新的历史征程。在这个急剧变化时代,在
21世纪中国现代化语境之下,山东散文作家应当更加积极
地汲取各种艺术滋养,深入民间,深入日常生活,深入灵
魂深处,深入地域空间的角落与历史文化深处,创造出属
于这片地域文化和精神空间的散文作品,为当代读者和后
来人呈现出更为独特的生命体验、心灵之悟和文学经验。
我们有理由相信,生长于齐鲁大地的散文作家们,一定会
进发出更为强劲的创作活力与艺术追求,自觉地继承传统
、发展传统,不断创作出新的作品,让自己的散文创作自
觉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自觉投入到民族精神的建设与国
民品格的塑造中去,书写出属于一个人、一个时代的,乃
至一个民族的散文作品来。
鲁迅先生说,在进化的链子上,我们都是历史的中间
物。《好散文》是新时期四十年山东散文创作的一个最好
的展示、一个最好的纪念;对21世纪山东新散文而言,《
好散文》又是一个最好的启示、最好的历史中间物。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
导师,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齐鲁文化英才,山东
省首批、第二批签约文艺评论家)
导语
本书由丁建元任主编,王海峰任执行主编,共收入102篇散文佳作,这些作品,集中展示了改革放四十年来山东散文家的创作风貌和取得的文学成就,是一部具有时代印记又开放包容的精品散文选集,具有较高的思想品质与文本价值。
后记
中国散文学会首任会长吴组缃先生在1986年给山东散
文学会成立的贺词中说:“中国是散文的祖国,山东是散
文的故乡,《论语》《孟子》抒情说理,写人情、写事理
,是先秦散文的经典著作;《聊斋志异》家喻户晓,人人
喜爱,其中写场面,写对话,写时事,写世态,近五百篇
中三分之二是最好的散文;三十年代后如李广田、王统照
、杨朔、臧克家、吴伯箫等都是著名的散文家;新时期以
来,山东新人辈出,出手不凡……”
山东省散文学会成立三十多年来,正是秉承着优秀的
传统精神,怀着对时代的责任与梦想,与山东散文作家一
道,不断开掘和梳理地域文化的血脉特征和精神气韵,感
悟和抒发各自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情怀,以丰富的齐鲁文化
色彩和开放胸襟,守正扬善,依文担当,在当代散文世界
里表现出特有的思想品质和艺术格调。尤其在进入新时代
后,山东散文作家不断崛起,越发显示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逐渐建构出散文创作的全新空间。
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回首山东散文作家走过的
道路,为了总结展示山东四十年散文创作的整体风貌,我
们发起并组织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齐鲁散文名篇”推选
活动,集中编选四十年来优秀散文名篇和新时期散文佳作
,推出这本《好散文》(1978—2018)。这是一部具有时
代痕迹又开放包容的散文选集。在编选的过程中,我们查
阅了大量资料,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但仍限于条件而难
免其局限性,谨为读者和学者对山东散文的阅读、研究提
供一份资料。
本书的编辑出版是在山东友谊出版社、舜网、济南万
科的大力支持下完成的,在此,我们向为本书付出辛劳和
努力的有关单位和朋友表示谢意。
山东省散文学会
2018年12月
精彩页
寂寞:大泽乡的土台
石英
或许我这人与雨有缘,回想过去几十年凡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所在,当时大都下着或大或小的雨。这样,我的一些散文,就不能不提到雨景,而绝非“情不够,雨来凑”。这不是,先几年我专程去安徽宿县,只整整一日,老天就时断时续、时大时小地下着雨。上午我去灵璧看了虞姬墓,下午是临时起兴,去宿县大泽乡瞻仰了陈胜、吴广公元前209年揭竿起义的故地。
当我在宿县城的一家饭铺吃罢午饭,雨本来有些消停了,天空的云团被撕得很碎,我心里庆幸不会再挨浇了,谁知上了一辆稀里晃荡的运营小巴,走了不远天上的乌云便重新抱起团来,大雨点子像银币似的拍打着车窗玻璃,本就超员的小巴里的乘客可能已习惯了这样的天气,脸上的表情大都有些麻木。坐在我身边的一位三十八九岁的中年男子许是看我有点异类,从侧面端详一阵子之后终于问我去哪里做甚。我如实告诉他去大泽乡“看看陈胜吴广”。后面的另一位小伙子高兴地插嘴说:“巧了,他就是大泽乡的村支部书记。”我看了看也有点像,便请他到那里后给以指点。他验看了我的证件,不再犹豫地答应:“没问题,我带你去。起义的遗址就在我家的前面,不远。”他给人一种可信赖感,我心想遇到热心人了。
人,有时不得不处于绝对被动的状态,不论你平时觉得怎么怎么样。我在途中就是这样,只是绝对被动地觉得折转了几个大弯,那中年男子说:“到了。”下车时,雨势半点未减,我们谁也没带雨具,只能任其摆布;却有点压力太大反不觉重压之感,不管不顾地在雨阵里冲突,脚下的泥水溅起,湿了半截裤筒,而且越来越沉,因为不只是雨水,还有烂泥。村支书将我带至他坐北朝南的家屋,前面是雨雾迷蒙下的旷场。他的妻子切了一个西瓜,招待陌生的客人。村支书安慰我:“过一会儿雨会小的,我再领你去看。”
“你们这里总是雨吧?”我的问话还有一种潜台词:两干多年前的陈胜吴广就是因为连降大雨误了期限才被迫行动的,难道说两干多年间天气就没有什么变化?还是一种巧合?不过,这倒也好,与当年天气情况的重合,更能体昧那种真实的场景。
过了不到半个钟头,雨势果然弱了些,我急于要去现场,村支书拿出雨伞,我俩分别撑着,踏着泥泞,来到前面二百米开外的陈胜、吴广起义故址。这里四面有围墙,村支书请管理处的负责人打开园门。虽是文物保护单位,但没有别人来,我估计即使不是雨天,参观的游客也不会多;或许要门票,但因村支书与管理人员很熟,经他介绍,我俩自行地进来。迎门处有陈、吴的雕像,给我的感觉沉重而肃穆;加上是雨天,周围静得连稀疏的雨点声也被空气吞没了。雕像后面就是一方偌大的土台,多高?眼前没有数据,我也没问向导,目测三五米光景。上得台来,几乎没有什么另外的建筑,如果不是为了实地感觉,而按一般游客看光景的心理,肯定将会大失所望。而我却无半点失落感,联想得很多,很饱和,最关键的一点是,好心的村支书向导以十分肯定的语气告诉我:“这是实实在在的起义原址,我们世世代代住在这里,一代代传下来,证明没错。”这就够了,绝对不虚此行。对于一帮身无长物的纯粹农民来说,还能要求他们些什么呢?
最有价值的是:这是真的,真的就在这里发生过,而不是伪造的;如属后者,纵是亭台楼阁又有几许价值?
天云复又被扯开,我忽生一种联想:莫非是陈胜、吴广诸人的在天之灵,以“竿”抽打雨云,才搅了个七零八落?正如当年这帮首义者,尽管闹腾半天失败了,却从此也把偌大的秦王朝搅了个不亦乐乎,再也稳不住局面。他们以自身失败的代价为他人作嫁衣,尽管这是始料不及的结局。另一方面,他们造反的对象也是始料不及的,由于一帮被逼无奈、缺乏明确的纲领的穷小子敢为天下先,最终埋葬了曾经不可一世、庞大的也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短的秦王朝。
以往读了不少谈及陈胜、吴广起义失败的文字,最常用的词儿就是“一场悲剧”。今日我倒觉得未必非如此看不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一个历史转折阶段,不论是悠长的还是一闪而过的,重要的是曾经发生过或存在过,也就具有沉重的分量和不简单的价值。不然,为什么区区一个不起眼的土台,就被命名为文物保护单位?我非常赞赏有关方面的眼光和标准,他们没有浅薄的势利眼,也不完全以成败论英雄。
“先生,你琢磨啥哩?”向导村支书见我半晌不语,试探地问我。但没等我回答,又接着问:“你说这两个老兄为啥不能成功?”
“你说呢?”我笑着又问他。
“打不过人家呗。”村支书这一下打开了话匣子,“陈胜、吴广怎么说也还是庄户人,扫它几个秦朝的地方政权、地方武装还可以,所以攻下了陈县和赵、魏等地方。可一跟经过训练的章邯大军交手就顶不住了,结果只能给项羽、刘邦他们垫背。”
想不到眼前这位中年汉子,竟有他一套不俗的见解。比之于过去若干年中那些“农民阶级局限性”笼而统之的定势,他至少从一个角度道出了一些实在的道理。在他执着的催问下,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12:4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