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在中国,真正有点儿传统,而且这传统的起源比较清楚、发展脉络也比较清楚的百年老大学,其实屈指可数。南开是其中之一。 100年前,“五四运动”爆发,按照正统教科书上的说法,中国正是从1919年开始,以“五四运动”爆发为标志,正式进入“现代史”,此前,则是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将近80年的“近代史”。周策纵认为,“五四运动”在其广度和意义的深度方面,是此前中国历史上的历次活动都不可比拟的。这段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自觉和活动,“是一件具有全世界性意义的事”。“近代中国大多数领导人物,从文学、哲学,到经济、政治等各界,大都受过‘五四’时代的教育和训练,而且多因参与这场运动才开展他们一生的事业。这次经验一直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心理。”南开大学就诞生在这一年。对中国来说,这个年份是后面一系列巨变的一个开端。这短短的100年,世界变化太大了。这变化之大,远超乎此前的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一座学校,主体当然是老师和学生。一座学校的生命与传统的传承,说到底还是在于活生生的老师和学生们。记述历史,就是记述这些人在这段时间内的活动。国家民族如此,一座学校的校史,也是如此。这些在历史长河中顺序经过的人,数以十万计,跨越百年,不可能在这样一本小书中完整体现。那么,我们只好选择一部分人,一个阶段的人。但如何用一个尺度来划分,记录一个什么范围的人,确是一个问题——在这方面,好像大家都比较多地用“代”这个概念。这是一个相对有区分度的划分,也是一个比较有边界的框定。而定义这“代”,则离不开时间概念,也离不开群体的设定。代与代之间的区分,年龄当然是一个重要的、自然的标准,但更主要的,还不是在于年龄上的差异,而是在于学术文化上的嬗变传承,在于进入社会之后扮演的角色有什么不同,在于他们与社会时代变化之间的关系。或者更概括地说,有没有属于自己这一代的较明显的“代特征”。 时间本来的确是连续的,但历史长河往往有明显的转捩点,而在这不长的一百年中就有几个转捩点格外突出,早已成为历史坐标点。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937年,全面抗战,南开南迁,有了后来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南开新生。1976年“文革”结束,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开始步入正轨。1992年,市场经济全面推开,随后中国高教改革也全面展开。大学里的学生本来也是一届跟着一届地入学、毕业,似乎也难以排辈论代;但在这100年中,中国的大学偏偏就有“断代”。这“断”代又往往是长时段的,非大学自身原因造成的,典型的就是十年浩劫。 作者简介 祝晓风,南开大学中文系1987级。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审;《人文》学术集刊主编。文学博士。《读书》杂志原执行主编。曾在光明日报社、中华读书报、中国外文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等单位工作。出版有文集《有声与无声之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新闻作品集《读书无新闻》(东方出版社,2006)、散文集《南开风语人》(南开大学出版社,2019)等。编辑《知识冲突》《南开故事》等图书若干。 目录 八里台时光 我终身难忘的南开学生岁月 李罗力 依然如故 王绯 从作家梦到学者梦 刘跃进 怎能忘怀我的南开 韩小蕙 南开“两滴水” 李建 唯有读书 赵玫 乱世写大意 浑水摸小鱼 刘树勇(老树画画) 两次梦圆南开 刘运峰 南开,南开,只把你带走 王勇竞 民间校史 依旧82级 张卫 咱们的“诗魂社” 黄桂元 谊园逸事 单正平 关于南开的点滴回忆 刘方炜 《南开园》是怎样办起来的 姜奇平 《新开湖》的变迁 文成峰 南开风物志略 张未民 文化小分队 我的肺使我爱南开 赵大庆 我那遥远的水洼子 胡学常 客居南开 寒山 别问我是谁 老莫 情与谊 南开二人转 王晓晖 小爱 王业明 南开,我初恋的圣地 王桂香 我当报幕员 侯永毅 同学少年 刘立本行状 潘渊之 总是当时携手处 刘立平(刘立本) 我在南开图书馆 汪春泓 梦华录 赵汝鹏 南开室友 张克勤 光阴的故事 孙勇进 南郊和南开 查宪俊 我到南开来看雪 张一鸣 南开叙事 寂寞抒情时代 张丹 我们仁的南开大学 傅金枝 刘达玲 傅桂敏 南开的调子 袁忠 小木克 麦平 南开日记 刘岳兵 南开词典 启发 一默 【新开湖与马蹄湖】 【谊园】 【复录社】 【牛】 【哥们几】 【天津话】 【学生会】 【八里台】 【买书】 【食堂管理员】 【中文系】 【听力室】 【“九三学社”】 【麻派】 【“双抠”】 【主楼】 【大中路】 【托派】 【天南街】 【电影广场】 【校卫队】 【联谊宿舍】 【“曙光”】 【自杀事件】 【草莓】 【三食堂】 【小农】 【老乡】 【舞会】(1) 【舞会】(2) 【双学位】 【分配】(1) 【分配】(2) 【棋牌社】 【自行车】 【汇款单】 【四位教授】 附录一 信两通 附录二 关于《南开故事》 阅读“南开” 陈平原 大学精神与大学制度建设 杨东平 祝晓风 关于南开的民间记忆 刘方炜 我们这一代的精神记忆 赵汝鹏 “我也是爱南开的”——《南开故事》编辑琐记 一默 一个人和一代人的记忆 强华 南开故事 淡墨如烟 穆紫 在南开的日子 孙嘉镇 初版后记 一百年比八十年要厚一点儿——再版编后记 序言 一个人的记忆和一代人的记忆(第一版代序) 祝晓风 几年前的夏天,我一个人在深夜里默默地捆着书。书 很多,捆了整整10个箱子。从窗户望出去,可以看见北面 十八楼的许多宿舍已经空了。我在的这间屋子也只剩下我 一个人,同宿舍的两位一个去了深圳一家报社,一个也早 已回了河南。我在默默收拾着东西,心里不知是什么滋味 。我无比清楚地意识到,这将是我此生在十七楼515住的最 后一个晚上,也是我作为一个南开学生住在南开大学的最 后一个晚上,明天,我将奔赴另一个城市,离开我生活了7 年的南开大学。 和先于我而离开学校的许多人一样,第二天我坐在车 上,任命运把我带向远方。当时我相信,那辆车驶向的地 方正是我要去的目的地。 这么多年过去了,南开在你的记忆中可能已经有些模 糊了,但是,她并没有从你心中消失。某一个夜晚,你一 个人独坐窗前,主楼和新开湖会突然在你的脑海中变得清 晰,就像我今晚一样。毕竟,南开在我们的人生成长中有 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南开我们才开始 长大成人。南开是我们的一个起点,我们是从那里走到现 在的。 谁也不能否认,考上大学是我们青年时代最重要的事 情。正如张艺谋前一段接受采访时所说,考上大学意味着 一个人的社会阶层改变了,他最大的机遇就是考上了电影 学院。由此我认为,张导是个诚实的人。上大学本身意味 着一个比较好的人生前途,特别是对于普通的农家子弟而 言。甚至大学生本身也由此而成为一个令人尊敬的阶层。 上不上大学的差别相当大,上什么大学的差别也不小。由 这一点说,能上南开是很幸运的,毕竟她能给我们的东西 远远多于一个普通地方大学。南开某个系的一个教研室的 师资力量往往强过我所在的省会的大学的一个系的师资力 量,甚至地方大学一个系的老师加起来,都不抵南开的一 个好教授的实力,这么说一点也不夸张。何况南开还让我 们有了一个比较开阔的视野和胸襟。最后,我们当中的大 部分因为是从南开毕业而获得了一份比较理想的工作,为 自己的后半生打下了一个不错的基础。我说的都是很实实 在在的话。所有这些,都是南开予我们的恩惠。如果连这 个都不承认,那的确有点没良心。但是,我们今天回忆南 开时满怀深情,又绝不仅仅是因为这些世俗的好处,而是 因为,在南开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从一个不谙世事的高中生 成长为一个比较成熟的大学生,从一个软弱、矫情、名为 人才坯子而实际上一无所长的大少年,成长为一个有点坚 强、学有所长而对社会有所用处的大学毕业生。我们在那 里长大成人。从这一点讲,非南开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母校 所怀有的感情都是和我们的一样美好,对此我怀有充分的 尊敬。而且我也因此相信,本书中所记录的也是中国所有 大学生在近20年的生活。 至于说在南开遇到的种种挫折和困难,在别的地方也 会遇到,但是年轻人往往因为过于热爱南开,或者说对于 他青年时的那段美好时光有更多的要求,所以往往就对一 点不如意特别在意,容易因此而说一些过头的话,做一点 看起来有点离经叛道而实际上无伤大雅的事,其实也在情 理之中。特别说明这一点,也是请我们的老师们原谅本书 中的一些看起来过激的言辞。但另一方面,我却认为,一 些同学的牢骚乃至怨恨也并不是毫无来由,因为他们所受 的打击有时能毁了他们一辈子,而他们的所谓过错不过是 年轻人的青春冲动,更有人所承担的不幸完全是命运不济 、造化弄人。如果说他们所受的损失是青春冲动所必需付 出的代价,那么这代价太大了。 大学期间和大学毕业之后,我一直在想,一个人的生 命是由什么构成的。思考而得的答案是,一个人生命的本 质是他的记忆。人与人的精神世界的差别远远大于肉体的 差异。存在先于本质。可什么才算是“存在”呢?通俗地讲 ,就是“经历”。而所谓“经历”,又不过是“记忆”而 已。人真实的“经历”只有一次,可是关于这“经历”的 记忆却可以有许多种,甚至在未真正地以肉身“经历”之 前,“经历”已经在心理上经历了很多次了。人因为有不 同的记忆,所以人与人各个不同。越是成年人,他们之间 的记忆差别越大,所以,越是成年人就越是不同的人。对 于本书中的所有作者来说,在我们的记忆中有一个共同的 部分,那就是南开。尽管每个人记忆中的南开并不一样, 但相对于我们与其他人的差别而言,我们之间的差别要小 得多,因为我们有这样一个共同的记忆。由此,我们联系 在了一起。 这是一个怀旧之情泛滥的时代,一个滥情的时代。在 1998年,说听一首老歌就是指听周华健的《花心》或者张 学友的《吻别》,至于崔健、李宗盛,那是老老歌了。在 这样一个文化记忆的新陈代谢空前迅速的时代,3年和10年 一样远,甚至3年和30年一样远。全球化是20世纪留给我们 的一大遗产。全球化的后果之一就是使当下与“过往”的 分离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快许许多多倍。也许正因 为如此,我们才更急切地以某种方式来留住我们想要留住 的。以我个人的能力所及,我能想到的当然就是你正准备 读下去的这本书了。我有足够的把握说,本书的作者们是 在怀旧,但绝不滥情。我们有足够的资本回忆,更有足够 的能力不仅仅沉湎于这种回忆。 这是一代人的回忆,也是每个人的回忆。而事实上, 本书的作者们如果单从年龄上看,已经不好说是一代人了 。本书年龄最小的作者今年还不到30岁,而77、78级的大 师哥大师姐们有的已经40好几、人到中年了。但是,他们 在对他们是南开人这一点上,都毫不含糊地认同。而且, 年龄最小的作者麦平写出了本书中最好的文章,让本书的 编者感到无比的高兴和由衷的自豪。 这是每个人的回忆,又是一代人的回忆。从“文革” 结束恢复高考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 ,南开又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中国又发生了多么大的变 化。把这个时间跨度的南开人的生活记录下来,应该说可 以在相当程度上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南开的变化了。而相对 于“文革”前的南开学生、相对于20世纪50年代的南开学 生,还有,相对于西南联大时期的南开学生,本书的作者 们所代表的应该说也是一代南开人吧。 现在,就把我们这一代南开学生的怀念献给我们亲爱 的母校。 导语 全书字数,约24万字。本书由几组文章构成:一,七七、七八级一组。恢复高考,是改变中国的大事,也是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事件。这两三级大学生中,出的人才最多。二,民间校史,记述一些有历史价值的事件或事迹。三,文化小分队,是一组文学青年的文章。四,“情与谊”和“同学少年”,记述南开学子之间的纯真友谊。五,南开叙事,则是一组抒情散文,文笔优美。六,南开词典,有关南开的一些典故,有一定知识性,趣味性。七,南开日记。可以真实地反映、记录当时的学生生活,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阅读价值。八,附录,把当年报刊上对此书的重要评论收入,特别是陈平原的《阅读南开》,会对此书的宣传推广大有助益。拟增加一组,“百年反思”。全书文章,以叙事散文为主,间或有议论文、随笔。 后记 今天把稿子编齐,我又一次确信,大半年来我们所付 出的一切是值得的。 本书从动议到实际约稿,一直到今天编辑成书,经过 了将近一年的时间。1998年10月17日,《光明日报》刊登 了一个整版的南开大学八十周年校庆的启事。在此之前, 我一直在想、在犹豫,是不是为校庆编一本书。显然,以 南开的历史,南开的人文内涵,编个三本五本都有内容。 但想来想去,我还是觉得我最熟悉我们这一代的生活、思 想,这些也是南开的一部分,也有它的独特价值,对我们 而言,这些甚至就意味着南开的全部。可是,这些记忆又 不可能在正式的校史中记录下来。——当然,南开吸引我 的东西很多,我也曾在前年年底回学校采访了几位老教授 ,有滕维藻校长、杨敬年教授、朱维之教授和魏损教授, 连续在《中华读书报》上刊登。——于是,就打算编这样 一本书。几个要好的朋友也都觉得这个想法不错,鼓励我 付诸实施,并给予了实际的帮助。最大的帮助就是和我一 同约稿,或者帮助我约稿、联系人,有的干脆自己写来。 这样,大大减轻了我的压力。但尽管如此,为编辑此书而 做的工作量还是大大超出我原来的预想。 此书的书名曾经过无数次的反复。到最后要定稿的时 候,有一个书名吸引了我和朋友们,“南开造”。到现在 ,至少我本人还对这个书名念念不忘。 在编辑此书过程中,还有不少校友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比如外文系八○级的张晓强学长介绍了不少他前后级的 同学,有的稿子还是他直接约来的。计算机系八五级的韩 大光学长在接到我发出的约稿信之前和我并不认识,接到 信后当天就和我联系见了面,并为本书约稿而在互联网上 设了一个信箱,沟通了编者和校友的讯息,扩大了本书的 影响。钟汝新学长远在深圳,专门为本书设计了一个封面 ,一片深情,令人难以忘怀。还有许多为本书付出感情和 时间的校友,在此无法一一列举。但愿你们见到这本曾让 你们牵挂的书不会失望。 此书的作者许多人都公私两忙,但为了写书中的这篇 文章不惜投入大量的时间。有的还数易其稿。对此,我表 示由衷的感谢和敬意。还有更多的人也接到了约稿信,但 因为主客观各方面的原因,没有写出成文。但他们心中仍 然惦记着这本书,这样就足够了。 特别感谢天津教育出版社给予的支持。是杨清文社长 和李莉副总编的援助之手把我从困境中解救出来,是他们 的关心与支持才最终使本书从一个美好的愿望变成一个实 实在在的喜悦。所有南开人都会记住天津教育出版社所做 的这些。 最后,再一次向为本书撰稿的作者致谢,我们共同为 母校献了一份礼。 祝晓风 1999年6月2日凌晨2时初写 1999年6月17日凌晨1时改定 精彩页 我终身难忘的南开学生岁月 李罗力 今年是南开大学建校一百周年,我们班同学康培莲给我发微信,说学校让我们77、78级的老校友出一本纪念文集,回忆我们当年在南开的学习生活,她嘱我一定要写一篇。 我的人生经历中,南开大学的学生岁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在此之前,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煤矿工人,但是在南开大学本科和硕士毕业后,我已经成为一个有更多知识、更强能力,可以在更大社会舞台上为国家做出更多贡献的一名青年学者了。所以,我永远感恩我的母校南开大学,也非常感恩我在南开大学的这段难以忘怀的学生岁月。 一、考学 1977年对我来说是人生经历中重要的一年,那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当时我正在天津蓟玉煤矿工作,担任井上运输大队的大队长。我是“文革”前的高中毕业生,国家恢复高考制度,重新让我们有了难得的学习机会。为此我心潮澎湃,万分激动,从得知恢复高考制度之始,就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紧张的复习功课和准备考试之中。我不但抓紧一切业余时间复习功课,而且因为我是井上大队的队长,所以还可以利用职务之便,把许多日常具体的指挥工作交给我的副手,利用上班时间也给自己创造了更多的复习机会。 但是没想到,临到高考前我却紧张得夜不能寐,当时已怀身孕的爱人甚至像哄孩子一样安抚我入睡。由于我考试期间太紧张,睡眠不足,考试时头脑昏沉,所以高考的成绩并不很理想。特别是本该拿高分的作文,竟然只得了仅仅及格的低分,由此拉低了我整个高考的成绩,导致我差点没能考上南开大学。若此,定将成为我的终生之痛。当然,我终于还是考入了我心目中最理想的目标——南开大学经济系,完成了自己人生阶段中的一个重要飞跃。 我们77级入学报到的时间是1978年2月底,我记得很清楚,在入学报到那天,我在傍晚的夕霞中,从家里骑自行车前往南开大学报到,当时心情非常激动,默吟下充满激情豪志的一首七绝:“夕辉澄灿飞鸟鸣,阔视云野激豪情。十年插满大鹏羽,展翅飞腾万里行。” 二、本科 我的本科只读了一年半,由于1979年上半年国家特殊地放开政策给了我一次难得的当期本科生可以考研的机会,我和班里的几个同学都成功的考上了硕土研究生,所以1979年的9月之后我就开始读研,结束了我在南开本科的学习和生活。 我的本科虽然只读了一年半时间,但是仍然给我留下了很多难忘的记忆。 记得刚入校两个星期左右,我爱人就到了预产期,当我得到家里的通知,要请假赶往医院产房的时候,系办公室主任岳章老师说了一句让我终生难忘的话。他说“你看你刚刚入校就要请假去伺候生孩子,我们真是不愿意招你们这些大龄的学生”。不过对于我们这些已经过了而立之年的人来说,能够得到这样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已经很满足了,根本不会计较这些老师的想法。他们有这样的想法也是合情合理的,毕竟我们岁数确实是比较大了。当然,这也只是经历过“文革”那样特殊的年月才会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情况。 我们当时报考的是政治经济学专业,主课就是政治经济学原理。我马上发现这门主课其内容实际上就是《资本论》的一个简本。 事实上,我在上学之前在煤矿已经领着身边的一帮小青年组成了一个读书学习小组,在这个学习小组里,我们读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等。其中尤以《资本论》最为晦涩难懂,我当时之所以抱着坚毅的态度去“硬啃”这本难读的书,就是因为我当时已经深刻认识到,真正决定一个国家社会发展水平的还是它的经济基础和生产力。中国必须要通过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才能把整个社会继续向前推进。我当时坚信《资本论》是指导中国走出困境的一个重要而强大的思想和理论武器。 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