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曙光就在前方(1947年至1948年榆林红色记忆)/红色榆林系列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出版社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榆林红色文化》是陕西省榆林市委党校、榆林市委组织部、榆林学院以榆林红色文化为基础,编写的一本地方红色文化书籍,主要讲述榆林的红色故事,包括榆林红色革命故事、榆林红色历史故事、榆林红色地名故事等。全书以讲述红色文化为主,大部分都是耳熟能详的地方故事,并配以当地的图片和部分地方采访,为读者提供经典案例,有利于传承榆林红色基因,弘扬榆林红色文化,培养读者理想信念,树立当地的文化自信,有利于榆林红色文化走出去。
目录
历史逻辑中的转战陕北
第一章 大革命时期的榆林红色革命(1919一1927)
第一节 五四运动前的榆林
一、封闭落后的整体社会面貌
二、杜斌丞主持的榆林中学成为新文化传播的进步堡垒
第二节 五四运动中的榆林
一、参与五四运动的榆林籍人士
二、五四进步思想在榆林广泛传播
三、榆林中学聘请先进知识青年
四、榆林中学成为陕北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阵地
五、马列主义在绥德四师广泛传播
第三节 党团组织在榆林的创建与发展
一、榆林党组织的创建与发展
二、榆林团组织的创建与发展
三、榆林党团组织领导开展的各项革命运动
第二章 土地革命期间的榆林红色革命(1927—1935)
第一节 榆林党团组织的恢复与中共陕北特委的建立(1927—1929)
一、大革命失败,井岳秀在陕北掀起“清党反共”
二、清涧起义打响西北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第一枪
第二节 曲折艰难的兵运工作(1929一1930)
一、兵运工作前召开的两次重要会议
二、在高志清部的中共组织及活动
三、神木兵变失败
四、在井岳秀直属部队中的中共组织及活动
五、榆林东山惨案
六、在高双成部的中共组织及活动
七、在苏雨生部的中共组织及活动
八、兵运失败的深刻教训
第三节 游击战争兴起与小块根据地建立(1931—1934)
一、晋西游击队与红二十四军进入陕北
二、陕北特委第四次扩大会议召开
三、红一支队的发展壮大
四、红二支队的建立及活动
五、红三支队的建立及活动
六、红四支队的建立及活动
七、红五支队的建立及活动
第四节 两次反“围剿”战争与陕北根据地的建立(1934.一1935)
一、第一次反“围剿”战争及其胜利
二、第二次反“围剿”战争及其胜利
三、陕北根据地的最终建立
第三章 中共中央在榆林
第一节 中共中央初到榆林
一、中共中央入陕第一站在定边
二、中央红军东征在清涧
第二节 中共中央局部执政在榆林
一、绥德分区
二、三边分区
第四章 转战陕北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解放战争的爆发
一、解放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二、解放战争爆发后中共的应对
第二节 转战陕北开始前后的决策
一、横山起义拓展转战空间
二、从全面进攻到重点进攻
三、是否撤离延安的战略考量和决策
历史记忆中的转战陕北
第五章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时期的重要战役
第一节 “三战三捷”
一、战役的背景
二、战役的经过
三、战役的意义
第二节 沙家店战役
一、战役的背景
二、战役的经过
三、战役的意义
第三节 两次榆林战役
一、第一次榆林战役
二、第二次榆林战役
第四节 宜瓦战役
一、战役的背景
二、战役的经过
三、战役的意义
第六章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时期的重要会议
第一节 枣林则沟会议
一、会议的背景
二、会议的内容
三、会议的意义
第二节 小河会议
一、会议的背景
二、会议的内容
三、会议的意义
第三节 义合会议
一、会议的背景
二、会议的内容
三、会议的意义
第四节 杨家沟会议
一、会议的背景
二、会议的内容
三、会议的意义
第七章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时期的重要文献
第一节 重要文件及指示
第二节 重要电文
理论逻辑中的转战陕北
第八章 转战陕北的历史经验和重大意义
第一节 转战陕北的历史经验
一、转战陕北胜利的理论武器:毛泽东思想
二、转战陕北胜利的决定因素:党的领导
三、转战陕北胜利的工作路线:群众路线
四、转战陕北胜利的重要法宝:统一战线
第二节 转战陕北的重大意义
一、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二、转战陕北的历史意义
第九章 转战陕北的现实启示及时代价值
第一节 转战陕北的现实启示
一、转战精神的内涵
二、转战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第二节 转战陕北的时代价值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价值
后记
序言
前言
榆林是陕西的北大门,
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交界
,总人口382万。九曲黄河
与万里长城在这里交融,
是呼包鄂榆城市群重要节
点城市。榆林不仅有着悠
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是国家公布的第二批历史
文化名城之一,而且拥有
光荣的革命传统。
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
榆林就建立了中共组织,
在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
争时期都曾为中国革命做
出过突出贡献。特别是解
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转
战陕北历时1年零5天,行
程200余里,途经12个县
(延安、延川、清涧、子
长、绥德、子洲、靖边、
安塞、横山、米脂、佳县
、吴堡),驻留过38个村
庄,其中榆林33个,延安5
个,时间最短的仅几个小
时,最长的达4个月。在转
战期间,“毛泽东是在最小
的指挥所里指挥了世界上
最大的人民战争”,虽然险
象环生却总是逢凶化吉;
虽然与敌人近在咫尺却能
安然脱险;虽然与敌军兵
力悬殊,却成功牵制了胡
宗南二十多万大军;虽然
行进在山峁沟壑间却能随
时随地指挥全国解放战争
;虽然指挥着全国解放战
争却已经开始谋划新中国
蓝图。演绎了一幕幕震撼
世界的活剧,发出了一个
个令人振奋的号召,留下
了一段段感人肺腑的佳话
。这些丰富的红色文化资
源,是我们开展以爱国主
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
、革命传统教育和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
教材。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习近平多次强调“
要用好红色资源”,发挥资
政育人的作用。2021年9
月13日,习近平在陕西榆
林考察时指出:“要充分运
用红色资源,深化党史学
习教育,赓续红色血脉。”
同时,他在主持召开学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
会时也曾强调,“要坚持理
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
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
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
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
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
志,做奋斗者。”榆林学院
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
从2009年以来,依托转战
陕北红色资源,创建实践
教学基地,连续在暑期开
展“重走转战路,服务黄土
地”的思政课主题实践活动
,在追寻转战陕北历史记
忆、感悟转战陕北战略意
义、学习和传承转战陕北
伟大精神的同时,开展了
一系列科研服务活动。为
当地老百姓带去精彩的文
艺节目,宣讲国家兴农、
强农、惠农政策,开展义
务支教、支农活动,采访
全国劳模、治沙女英雄牛
玉琴,慰问孤寡老人,看
望留守儿童,与大学生村
官座谈交流。力图通过统
筹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
大课堂、课内和课外、校
内和校外多维度、多平台
、多手段地进行点、线、
面立体化的思政课实践教
学,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
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一活动通过榆林学院
官网、微博、微信已发布
实践简报20多篇,微博、
微信500多条,浏览量上万
人次。陕西教育厅网站、
陕西大学生在线、榆林新
闻网、榆林日报等媒体对
活动进行跟踪报道,引起
社会的极大反响。2011年
荣获陕西省校园文化建设
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2
年、2013年被评为陕西省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
践活动“优秀团队”和“标兵
团队”。近年来西安交通大
学、西安医学院、西安理
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
高校在暑假时间,组织思
政课教师来榆林进行实践
研修,认为转战陕北的这
段历史值得我们学习和铭
记。
基于此,榆林学院马克
思主义学院组织编写了这
本转战陕北的校本教材,
本教材从马克思主义在榆
林的传播及党团组织的创
建出发,以西北革命根据
地的形成及中共中央在榆
林的发展为起点,集阐述
了转战陕北的历史背景、
重要战役、重要会议,以
及转战陕北的历史经验、
重大意义、现实启示和时
代价值。本教材作为思政
课的辅助教材,力图使学
生在学习了解转战陕北的
惊心动魄过程,弘扬和传
承以坚持理想、坚定信念
的坚守精神;顽强拼搏、
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勇
于突破、开拓奋进的创新
精神;大公无私,毁家纾
难的奉献精神为主要内容
的转战精神,辅助课堂和
实践教学,提升思政课的
教学实效性,激发学生的
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
献。
导语
本书从马克思主义在榆林的传播及党团组织的创建出发,以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及中共中央在榆林的发展为起点,集阐述了转战陕北的历史背景、重要战役、重要会议,以及转战陕北的历史经验、重大意义、现实启示和时代价值。作为思政课的辅助教材,本书力图使学生在学习了解转战陕北的惊心动魄过程,弘扬和传承以坚持理想、坚定信念的坚守精神;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勇于突破、开拓奋进的创新精神;大公无私,毁家纾难的奉献精神为主要内容的转战精神,辅助课堂和实践教学,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后记
后记
《曙光就在前方——
1947年至1948年榆林红色
记忆》是榆林学院思想政
治理论课校本教材。在编
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共中
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榆林市委党史研究室、榆
林市各县史志办等有关部
门和专家学者的帮助支持
。同时,广泛听取了思政
课教师的意见建议。
本书的编写任务分工:
全书共九章,张渊、张柱
华承担了全书提纲的拟定
、通稿,张渊完成了第四
章的撰写,王小康完成了
第一章、第二章的撰写,
徐蓉蓉完成了第三章的撰
写,胡少波完成了第五章
的撰写,薛改霞完成了第
六章的撰写,李飒飒完成
了第七章的撰写,葛莉珍
、薛杨完成了第八章的撰
写,赵慧完成了第九章的
撰写。
在此,谨对各级领导的
关心和为书稿编写工作做
出重要贡献的各位同志和
朋友表示真诚的谢意和崇
高的敬意!
由于榆林革命历史及中
共中央转战陕北历史波澜
壮阔、纷繁复杂、人物事
件众多,而我们的水平有
限,加之时间仓促,资料
缺乏,疏漏错误在所难免
,竭诚欢迎批评指正。
本书编写组
2021年7月
精彩页
第一章 大革命时期的榆林红色
革命(1919—1927)
大革命时期,地处于陕北的榆林,地理环境封闭,经济发展落后,但陕北的思想并不落后,榆林中学率先拉开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序幕,绥德师范创建了陕北乃至西北最早的党组织,为日后榆林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播下了火种。
第一节五四运动前的榆林一、封闭落后的整体社会面貌辛亥革命之后,全国的反帝反封建反军阀斗争以及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迅速开展,但是榆林依然沉浸在封建礼教的桎梏牢笼中。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全国爆发辛亥革命。10月22日西安起义,27日以张凤翔为大统领的“秦陇复汉军政府”正式成立。11月22日,清政府的榆林驻军在杨昆山的领导下起义,推翻了榆林的清朝政权,成立“秦陇复汉军榆林洪汉军”,并派兵神木、府谷、佳县和怀远县(后名横山)等地,扩大革命成果。后来由于起义军内讧和政局的动荡,杨昆山惨遭杀害。1914年袁世凯委派心腹陆建章率军人潼关,取代陕西都督张凤翔主政陕西。陆建章部下刘国栋、商震分别率军驻榆林、绥德,把持陕北军政大权。与此同时,投靠陆建章的陕军头目、原同盟会盟员陈树藩,委派陕西第一混成旅营长井岳秀带兵来榆林,驻防半年。1916年,继陆建章主持陕政。驻守榆林的刘国栋率部出逃,驻防绥德的商震部退往山西。从此,开始了井岳秀对陕北二十余年的反动人驻榆林。井岳秀为了巩固其军阀政权,勾结地方豪绅,扩充武装,编练民团,实行封建武装割据。他将所属军队以营、连或排为单位派驻陕北各县,操纵那里的政治经济大权,肆意征粮收税,拉丁派捐。同时,又和地方恶势力、土匪沆瀣一气,狼狈为奸,无恶不作。井岳秀为了保证其庞大的军费开支,满足其奢侈生活,不仅向陕北人民征收所谓的烟亩捐、驼捐、羊圈捐、屠宰税等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还一手把持陕北地方实业银行,开设“井记”商店,垄断畜产品出口。民国初年,陕北连年灾荒,加之战乱频繁,盗贼蜂起,阶级矛盾更加明显。农民为谋求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逃荒,而地主、富农则趁机掠夺兼并大批良田。土地的高度集中,使广大无地或少地的贫苦农民处于租种土地、出卖劳力和借高利贷来维系生存的境地。在井岳秀集团对人民横征暴敛下,为富不仁的地主更采用高额收取地租和放高利贷两种盘剥方式,对农民进行肆无忌惮、蔽骨吸髓般的剥削。地租有“四六”(即全年收成农民得四成,地主收六成)及“对半分”等;高利贷的盘剥,一般是月息三分,还有“驴打滚”(到期不还、利息加倍)。贫苦农民既要交地租和债利,又要承担名目繁多的捐税,一年辛勤劳作,所剩无几。每遇灾年,许多人因无力还租交债,而被逼卖儿卖女,家破人亡。井岳秀为了强化其军阀统治,还操纵了陕北的文化教育事业。榆林城内的各中、小学校教师均是前清的秀才、举人等封建老学究,教学沿袭旧制,唯读四书五经,愚昧麻痹人民。在井岳秀反动统治集团的巧取豪夺、重压盘剥下,陕北的经济形势日趋严峻,阶级矛盾也随之尖锐化。绝望中的民众奋起抗争,各地的抗粮、抗捐、抗税等反井斗争,此起彼伏。
P2-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2:5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