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慧日峰下(宋代僧家茶事)
分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作者
出版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慧日峰下——宋代僧家茶事》是同名展览的一本图录。这次展览是“宋代文化联展四年计划”的第一期,整个展览系列旨在通过四年时间汇集宋代文化元素,向世人完整的展示杭州作为南宋皇城的千年文化传承与发展脉络,展示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韵味。出版本书,是希望透过器物的本身,看到器物背后所蕴藏的深厚文化底蕴,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本书汇集了宋代茶事器物114件,器物类别囊括了盏、盏托、执壶、罐、渣斗、杂件等。整个展览由三个单元组成,分别为:煎点茶汤、茶具先生、禅茶东传,以此完整呈现宋代僧家茶事的历史脉络。
目录

前言
煎点茶汤
丛林盛礼
茶具先生
禅茶东传
入茶

碗盏

茶叶罐
执壶
杂件
瓷片

会使老谦名不朽
“天目”释名
序言
我国饮茶的历史可追溯
至炎帝神农氏。汉代以前
茶多作为药饮或食物,僧
人饮茶史最早见于《晋书
艺术传》记载:单道开在
后赵的临漳昭德寺坐禅修
行,“时复饮荼苏一二升而
已”。
自唐后,茶进入寺院成
为僧侣日常修行的饮品,
茶始兴。“我之茗草,万木
之心。或白如玉或似黄金
。明(名)僧大德,幽隐
禅林,饮之语话,能去昏
沉;供养弥勒,奉献观音
,干劫万劫,诸佛相钦。
,’敦煌文献《茶酒论》简
洁明了地道出了茶与僧人
的因缘。其时,禅宗开始
盛行。修行者坐禅时除选
择幽静的修行环境外,还
特别强调“五调”,即调食、
调睡眠、调息、调身、调
心。而佛教正是看到了饮
茶有助清心寡欲、养气颐
神的大便利,遂将其援引
接纳为修性工具。公元八
世纪,大寂禅师以茶传法
,开禅茶之滥觞,此后历
代禅师多有以茶传法以助
人禅悟者。宋时,丛林生
活已完全与饮茶融为一体
。南宋《请岩老茶榜》之
机语形象概括了禅茶:“若
色若香若昧,直下承当;
是贪是嗔是痴,立时清净
。”
茶在佛教生活中有三种
利用:一是在佛前供奉,
二是僧徒自饮以助修禅悟
道,三是供僧俗客人饮用
以肋缘传道。僧人不但在
禅坐和日常生活中离不了
茶,在僧俗交往中也以茶
相奉,逐渐形成了一套禅
茶礼仪。宋以后,饮茶之
风逐渐从寺院、上层社会
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同
时,在与东亚文化交流传
播中也完成了东传的进程

宋时。僧家茶事与世俗
饮荷相互交流,并受上层
社会和文人士夫的审美影
响,煎、点茶器皆有名有
翻。此次《慧日峰下一宋
代僧家茶事展》重点聚焦
两宋时期寺院中的“茶事”,
并借宋曜变建盏展出为契
机,将宋代典型茶器具逐
一展示,既体现佛门中以
礼为尚的精神内涵,又能
让观者一窥宋代茶事之风
貌。
导语
宋时僧家茶事与世俗饮荷相互交流,并受上层社会和文人士夫的审美影响,煎、点茶器皆有名有翻。此次《慧日峰下——宋代僧家茶事展》重点聚焦两宋时期寺院中的“茶事”,并借宋曜变建盏展出为契机,将宋代典型茶器具逐一展示,既体现佛门中以礼为尚的精神内涵,又能让观者一窥宋代茶事之风貌。
精彩页
禅之趣意,在于静中悟道;茶之精神可于品茗中顿悟禅境,是故禅茶虽形色不同,然其所归之境,却为一者,由是禅茶本一味。
佛家用茶,多以茶为媒介,或作供养,或作色身资养,或助用功办道。所作供养,多以茶品清雅,汤色净洁,人饮清神,通贯身心,故以为净品而奉于佛前,以表清心供养。所作资养,人多五欲,受外障所扰,心身凝结,身识迷堵,茶品清幽,能通根尘,故以为资养色身通达障气之辅助。所作办道,茶品清透,可以凝神清气,以心印茶,茶之清神可以去除昏沉,醒神精进,故以为修心助道之缘。
此身六根,耳根单出,五根润物,以眼观色、以鼻闻香、以舌辨味、以身通气、以意入心。如是茶之精神,通达诸根,方为入禅之方便,若是单以茶品色香味而取悦身心,则茶是茶,禅是禅,二者不相融通,所言助道皆是假象,徒然自欺而已。禅茶一味,所言并非一句假名安立之辞,茶不能入禅,虽有其名,禅茶不存。何为禅境?何为茶意?于世间法中,以禅悟茶也好,以茶入禅也罢,不以其为助道之法,如何安名不足为思,本来就是假象之名。于佛法门中,本就将其作为助道因缘,方有禅茶入道之方便,若仅沉迷于茶品好恶,享受于五根,非惟不能助道,反成障道之法,如是赵州“吃茶去”,仅为禅与茶,一味无趣。
茶之一题,入得禅法,虽是一一相加之名,尚须诸多助缘,方能满足供养、清心、办道之用。禅门奉茶仪规,献茶庄严物具,奉献茶品之选,禅者入茶之心,如是等等,皆是助道之缘。由是种种,唐宋以来,禅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奉茶、普茶仪规,在丛林日用中出现了相应的职位,专司茶事。佛教所言庄严,从内在的自心庄严,到外在表现的道场庄严,也自然而然地置入茶事之中,茶礼仪规如同一堂庄严的佛事,呈现在丛林的日常之中,举手投足、入茶冲汤、奉茶供养、普茶利众,处处着心,安住当下一念,即心入道。如是转身再参赵外“从谂禅师“吃茶去”的时候,方能识得“吃茶”二字,被赋予了参悟心性的内涵,或可解为“安住当下、莫向外求”等,因人而别,应机示道,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吃茶了。
以茶入禅,佛门禅者由茶悟道,契合诸方,结缘大众。文人雅士由对禅的喜乐,转化到了禅门茶事当中,那些能够将心境融入茶事的禅师,被文人所追崇,苏东坡便是其中最为沉浸的一位。当然,能够吸引苏东坡的也并非只是禅门茶事,最为重要的还是禅师本身的禅修功夫和内在风范,这些我们可以从禅师们所作禅茶诗偈中窥见一斑。如南山如荠的“道亦修兮禅亦参,茶杓半曲茶瓯圆。炉烟一篆虚空灭,款款蝶衣护蒲团”。而对于禅师置茶功夫的认可,在苏东坡写给净慈寺谦禅师的诗中体现得最为透彻,“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饔鹅儿酒。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风腋今安有。东坡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以茶入器,禅为根本,茶为契因,器为契缘。禅者以一己入道之心,汇聚三昧水于器皿之中,融合茶之清和本味,呈现清心甘露汤品,或为供养,或为结缘,是为最胜。茶器之用,于佛前供养为庄严具,分茶布众为承载具,茶品呈现,器之形制各有不同,佛前供养有专属置器,大众普茶有相应置器,日常品饮亦有适用置器。法无定法,一法契心,心生万法,器物所成亦复如是,形制呈现多因用处而定。器之初始,以呈物为用,其后所用多样,器之变化渐趋多元,为了体现器之观感,器的形制在用之上追求它的文化与艺术性,归于物性,器物艺术呈现无论如何变化,当以用为根本,失于其用,形则无用。
P15-1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22:4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