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无悔年华(解放战争时期清华校友足迹上下)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为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出版物,与清华百年校庆时出版的《峥嵘岁月》是姊妹篇。书中记载了解放战争时期在清华园学习的近170位老学长的奋斗足迹。其中有老学长亲撰的回忆录,也有他们的亲友撰写的纪念文章,还有媒体记者的采访报道。这些老学长是共和国的创业者、开拓者和建设者,他们用毕生的努力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和民族的复兴伟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书分十个章节,展示了他们在共和国建设各个时期的突出贡献和不凡经历,内容翔实,情感真挚,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人生教育读本。
目录
一 攻坚克难 建树功勋
不辞夕阳铸“神威”——记超级计算机专家金怡濂 姚昆仑
郑哲敏院士:爆炸力学家的家国情怀 李舒亚
焊点棠木 行者无疆——记原航空航天工业部部长林宗棠 莫梓芫 关悦
毕生心血献科教——追记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西北大学教授侯伯宇 秦明 柯昌万
悼念刘金铎学长 金振东
用生命,书写一曲“强军之光”的赞歌——追忆中国“激光陀螺奠基人”、国防科技大学教授高伯龙院士 赵姝婧
万哲先:人生几何情系代数 李福安
大气科学与遥感技术学家赵柏林 九三学社中央网站
陪同国家领导人视察长江 魏廷琤
二 两弹一星 国之重器
周光召:“十万分之一”的科学元勋 张芸学
黄祖洽:核武大家筑梦杏坛 王力可 祁雪晶
我与清华工程物理专业的情缘 刘广均
“两弹”功臣胡仁宇 徐忠友
泪飞化作倾盆雨——深切缅怀哥哥李绪鄂 李绪桂
淡泊名利 笑对人生——回忆父亲徐乃明 徐红 徐倩
参加我国早期核武器研制的片段回忆 余庆昌
履行谦逊 志在蓝天——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与空间电子技术专家张履谦 常理
将军校友谢希仁 胡雪琴
何祚庥对氢弹理论和层子模型研究的贡献 刘磊 刘立 任安波
周文盛:为研制新型雷达不断创新突破
辐射防护领域的科学大家李德平 沈冰
叶铭汉:用“大机器”探索“小宇宙” 李舒亚
从事核事业60年 朱永□(特殊字体)
我的科研生涯 滕藤
我的爷爷王凯 方世宽
三 上天下海 奠基元勋
我的抗美援朝纪实 魏佑海
对海军航空兵创建工作的回忆 王尚真
把青春献给祖国的航空工业——参与苏联援建我国航空工业谈判纪实 任华
改装7M亲历记 孙肇卿 李周书
陆建勋院士:弄潮逐浪七十载唯愿祖国海疆平 王健
程不时:给雄鹰插上“中国翅膀” 赵征南
航空工业金奖得主、铸造领域的育人大师周尧和院士 黄辛
纯粹不凡脚踏实地——记北京大学数学研究所老教授黄敦
杨士莪:倾听大海的声音 曹曦 唐晓伟
献身人民海军 陈绍炘
四 自强不息 行业精英(上)——经济战线
潘际銮:不合时宜的老派院士 陈璇
多舛人生一力担当——访中国铁路栓焊钢梁奠基人潘际炎 王晓彤
方秦汉:钢锁苍龙霸贯九州 郭永玉等
周干峙:规划春秋 艾江涛 于涛
邱大洪:在科研与工程实践中勇于创新 王晶华 姜文洲
桥梁专家程庆国院士 沈惠金
常印佛院士:野外走出的地质学家 王申 吕凌峰
裴荣富:踏遍青山矿业新 韩露
永远怀念宣祥鎏学长 储传亨
电子物理学家吴全德
梁应辰:他把骨灰撒进海河波涛 矫阳
王众托院士: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陈文雪
化作滴水汇江河——追记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专家、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谷兆祺 程曦 吕婷
李道增:徜徉在剧场时空的行者 周秀芳
龙驭球院士:有限元法研究的峥嵘岁月 南秀渊
怀念班长梁新国学长 李如健
我搞汽车的一生 张曰骞
陈秉良:刚毅坚卓写春秋 李敏
从气象学员到水文气象预报开拓者——章淹教授访谈录 陈正洪等
科学攀登55年历程回忆 吕应中口述 郑小惠等整理
我在坦克工业中的经历 王勤谟
钢铁夫妻——庄沂、银重华 庄建
四 自强不息 行业精英(下)——理论、文化战线
龚育之:追求科学 追求革命 孙小礼
英若诚的传奇人生 梁秉堃
齐怀远 第一张“中国面孔” 张朔
张祖道:中国纪实摄影的先行者 石湾
往复的哲匠之路 钟涵
茅沅与《瑶族舞曲》
清华校训砥砺我前行 戈泊
万里云山如画千秋笔墨惊天——记《人民日报》高级记者陈柏生 李灿灿
为祖国健康工作62年 过伟
深感清华雨露情 曾俊伟
六十多年来的学习与写作 李光远
李琮:世界经济的50年探索 李成刚
五 鞠躬尽瘁 为民造福
心系人民 勤政务实——记彭珮云为民奋斗的一生 陆慧丽
人民公仆李锡铭 李湜
我走过的人生路 朱森林
严厉的老师 慈祥的医者——缅怀卢世璧院士 彭江
谢毓元:本然化成 陈珂珂
广播电视技术管理专家何大中
中国石油战线的优秀领导干部金钟超
九旬院士林皋:“还要向更高峰迈进” 吴琳 杜佳
我与城市规划工作结缘一生 储传亨
怀念老领导陈天戈 李龙吟
风雨人生的足迹 唐绍明
艾知生:献给清华和广电事业的一生 艾平
回忆六十年前参加农垦工作 孙晓耕
我参与了新中国第一部《水法》的制定 柯礼聃
难忘“清华人”这个称号 郭维敬
我为祖国健康工作60年 董贻正
肖秧:承父志守定初心五十载为国为民 肖红
厚德载物余香人间——怀念我的老伴高原 汤亚美
潘梁:追求光明奋斗一生 潘海迅
六 孜孜不倦 培育英才
丁石孙:从清华园到燕园到全国人大 黄景钧
一生写得江山绿 夕阳犹映晚霞红——记陈伯时老师清华毕业后的足迹 汤天浩
中国信息光学专家徐大雄
以诗人情怀徜徉——记中科院院
序言
我们与共和国共成长共
奋斗
彭珮云(清华大学社会
系1949届校友,曾任第九
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全国妇联主席等职)
2021年是清华大学建校
110周年。在校友总会主持
下,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些老
校友经过数年努力,编写了
这本《无悔年华——解放战
争时期清华校友足迹》一书
,作为向母校的献礼。这是
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代清
华人,都出生于内忧外患、
积贫积弱的民族危亡之际,
在学生时代经受了爱国进步
学生运动的洗礼,毕业后赶
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参
与、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
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
进程。
七十多年来,在中国共
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这一代
清华人发奋图强、上下求索
,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
了积极的贡献。其中许多人
经历了坎坷和磨难,却风雨
压不垮,始终矢志不移;“
文化大革命”后,又焕发青
春,老骥伏枥,全身心投入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竭尽所能,报效祖国
,奉献人民。不少人成长为
政界、学界等各界的领军人
物,党和国家的栋梁之才。
据不完全统计,在解放战争
时期清华校友中,有5位校
友成为国家领导人,2位校
友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38
位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中
国工程院院士,10位校友成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军,30
位校友担任省级、部级及以
上领导职务,14位校友担任
大学校长。
本书编者挑选了169位同
志作为这一代清华人的优秀
代表,从多方面收集资料,
讲述了他们在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后与祖国共成长共奋
斗的感人故事。从这些故事
中可以看到,他们虽然职业
不同,境遇各异,但是有着
共同的精神支柱和动力,这
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
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
的时代精神,是“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母校校训。
他们既有崇高的理想追求,
又能脚踏实地,不断实践,
艰苦创业。正是因为有了这
种伟大的中国精神,才能推
动、形成强大无比的中国力
量,为祖国创造“当惊世界
殊”的发展成就做出自己的
贡献。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
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比历史
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正处在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
键时期。越是接近目标,越
是形势复杂,任务越是艰巨
,在前进路上越是面临各种
风险挑战。历史告诉我们,
幸福生活是等不来的,唯有
不懈地顽强奋斗,才能继续
开辟新天地。
我们这一代清华人除英
年早逝或因病离世的同志外
,健在的已是九十岁以上高
龄。为了实现我们民族的伟
大梦想,我们愿意继续努力
,做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我们更加殷切地期望新时
代的清华人和广大青年个个
都成为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
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
代新人,为实现“两个一百
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再接再厉,团
结奋斗,在新征程上书写更
新更美的时代篇章。
导语
本书讲述了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代清华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与祖国共成长共奋斗的感人故事。从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到,他们虽然职业不同,境遇各异,但是有着共同的精神支柱和动力,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母校校训。
他们既有崇高的理想追求,又能脚踏实地,不断实践,艰苦创业。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伟大的中国精神,才能推动、形成强大无比的中国力量,为祖国创造“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做出自己的贡献。
精彩页
不辞夕阳铸“神威”
——记超级计算机专家金怡濂
姚昆仑
金怡濂,1929年9月出生于天津,江苏常州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高性能计算机专家,中国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清华大学兼职教授,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长期致力于高性能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多次主持多种类型大型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工作,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获200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人类文明之初,就与数有不解之源。从古代先民的“结绳记事”、古希腊毕达哥拉斯的“万物皆数”,到今天的数字化生存,“数”像一根奇妙的纽带,与人类的文明进步紧紧系在一起。20世纪40年代,数字电子计算机这个新生科技婴儿呱呱落地了。几十年后,这个长大成熟的孩子繁衍出庞大兴盛的家族,它的后代几乎无处不在,活跃于各行各业,用它敏感精细的脉络,把地球拉缩成一个小小的村落。中国计算机研究虽起步较晚,但伴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崛起,改革开放、科教兴国政策的实施,我国科学家以惊人的智慧、超群的胆识、坚忍的意志,使我国计算机从无到有,逐渐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了我国计算机技术的跨越发展。金怡濂院士就是这些杰出科学家中的代表。
求学之路
1929年9月,金怡濂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35年,他进入天津耀华学校开始接受启蒙教育。耀华学校的师资、环境都很好,是当时天津的一流学校。使金怡濂最难忘的是校长赵君达,他是一位知名教育家,爱国敬业,一身正气,建树颇丰。1938年6月,赵校长遭到了日本特务的暗杀,他的牺牲,使金怡濂和同学们悲愤万分,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激起了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努力学习的热情。
进入中学,学习难度大了,金怡濂更加刻苦。学校既重视概率论、排列组合、几何、物理等数理方面的教学,也非常重视语文方面的培养。国文课中不仅讲授《论语》《孟子》《诗经》《左传》等经典,同时也介绍《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等古典名篇。在耀华学校的12年间,培养了金怡濂的爱国热忱及对理科的兴趣和偏爱,为他今后事业的起飞做了良好的铺垫。
1947年,金怡濂中学毕业报考大学,同时被清华大学、北洋大学等4所大学录取。他首选了清华大学电机系。走进清华大学这所著名学府,水木清华、荷塘月色、西山紫气、三秋红叶,古色古香的清华学堂匾额,美轮美奂的欧洲古典式的大礼堂和中国传统的建筑教学楼,和谐优美,相映生辉。在这所新奇深邃的知识殿堂里,金怡濂感受到了生命的充实和快慰,他如饥似渴地吸吮着知识的甘汁。
清华大学非常重视基础课的教学,那时许多知名教授都教一门基础课和一门专业课。大一物理共开4班,分别由霍秉权、王竹溪、孟昭英、余瑞璜教授讲授;大二的工程力学共开两班,分别由张维和钱伟长教授讲授。教授们特别强调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如闵乃大教授讲课时,对理论公式的推导总是写满了黑板,推演完毕后,他便反复问学生是否抓住了“概念”。闵教授认为不论问题多么复杂,推导的公式有多长,关键是抓住基本概念和理论实质,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教授们讲课深入浅出、生动形象,金怡濂感到很“过瘾”,听后受益很大。
在清华大学的4年间,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47年的北京尚未解放,但向往民主自由的清华人,在这里讨论马列主义,收听陕北的新闻广播……点燃了希望的火炬,照亮了迈向光明的征程。1948年年底清华园迎来了解放的炮声。1949年10月1日,金怡濂和同学们高兴地参加了“开国大典”,目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欢腾场面。1951年金怡濂毕业,此时国家百废待兴,他与同学们坚决服从国家分配,带着满腔的智慧和热情,走上了建设新中国的工作岗位。在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之际,金怡濂与同学们聚首母校时,他们班上有4人成为院士、朱镕基当选为共和国总理。
人生“机”缘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全电子数字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这标志着人类走出了迈向信息时代的第一步。
从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后,金怡濂有幸分配参加研制我国第一台继电器专用计算机。1956年,周恩来总理领导制订的12年国家科学技术远景规划纲要中提出“四项紧急措施”,其中一项就是要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为此,我国政府决定选派20人赴苏联学习计算机技术,金怡濂幸运地成为其中一员,这便开始了他与计算机事业的“缘定一生”。当年年底,金怡濂抵达莫斯科,被分配到苏联科学院精密机械与计算技术研究所进修学习。当时苏联的计算机技术比较先进,运算速度达2万次/秒。金怡濂在留学期间学习非常刻苦勤奋,据他回忆说:“我们当时住在莫斯科南边的苏联科学院研究生宿舍,而研究所在北边。每天早晨,我们很早就起床,先倒两次公交车,再坐地铁,尔后又转乘公交,路上一般要花上一个半小时。我们在那里主要是做一些有关新型加法器方面的实验,回宿舍的时候就借些资料学习,尽管很累,但仍常常学到深夜。”由于忙,在莫斯科待了一年半的金怡濂,居然从没听过《莫斯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5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