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辑共收入论文31篇,其中学术论文29篇、教学改革论文1篇、翻译译文1篇。为促进校内外的学术交流,本辑刊发中国传媒大学外作者论文16篇、校内人文学院语言学系作者论文6篇,与校外作者合写论文2篇、与博士生合译论文1篇;人文学院文学系作者论文6篇(含教师与本科生合写论文1篇)。收入本辑的所有论文、译文与作品均为首次公开发表。 作者简介 杜寒风,哲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学术委员、中文系教授、文艺学博士生导师、宗教学与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艺术学部艺术研究院审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语言文学前沿》主编,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曾获得北京市高等学校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成果奖(论文)、中华全国美学学会青年学术委员会“首届全国青年优秀美学学术成果奖”、中国艺术研究院第四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高校科研成果奖二等奖、优秀科研成果奖(文科论文类)三等奖、优秀科研成果奖(文科著作类)二等奖、北京广播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中国传媒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文科论文类)二等奖;杂文《新帮闲绝对要不得》获得北京市杂文学会“北京杂文奖”三等奖;作曲《这里是你的诗歌和远方》(作家、评论家陈法玉词)获得江苏省宿迁市委宣传部“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庆祝宿迁建市20周年歌曲征集活动优秀奖。 目录 语言编 萧该音切考辨及其对中古音研究的启示 从《尔雅》中的复合名词看现代汉语中的强势词法模式 海峡两岸体育新闻语篇及物性对比研究 试论国俗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视频素材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应用及相关研究述评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实习情况调查研究——以中国传媒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例 对首尔大学中国留学生语言态度实证调查研究的讨论 语言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研究之管窥 论中国立法语言的词汇模糊性 计量语言学研究综述:回顾、现状与展望 基于词汇时空运动模型的一体化词语监测研究 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关照下《三国演义》英译探析 戏剧中的视角:对丹尼斯·波特的《硫黄与蜜糖》的社会语用分析(下) 文化编 《老子》与唐太宗诗 寄至味于澹泊——苏轼“平淡”论及其艺术审美理想 韩愈文集传本系统简论——兼及王若虚《文辨》的文献学价值 黄庭坚禅诗观与笔法创作的关系探微——以《伏波帖》为例 “药”的叙事含义、叙事功能与叙事价值——以鲁迅的小说《药》为中心 有意味的空间形式——《呼兰河传》中的“后花园”书写 浅析许杰笔下的马来西亚华侨女性反抗意识——以《椰子与榴莲》为例 主题讨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中的应用——以《拜堂》的主题讨论为例 怀念一代大哲李泽厚先生——经历“美的历程”,始终“走自己的路” 20世纪80年代“知青”爱情叙事的文学—文化想象 新文科建设的基础与方向——中国传媒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调研分析 文化寻根,返归本真——论文艺民族化视野下《那山那人那狗》的当代魅力 小津安二郎电影中的食物与日本社会变迁 从文字到光影的艺术转换——中国古典小说的电视剧改编刍议 电视剧《觉醒年代》的视听表达及“艺术公赏力” 创造真正属于农民的现代乡村审美文化 对京都北韵禅乐传承教育的沉思 斯威登堡的精神分裂过程与其通灵术:雅斯贝斯论斯威登堡(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