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书缘人生(行走在哲学与出版的路途上第2版)(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杨耕教授的自选集,选摘了曾刊登在《光明日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报刊上对杨耕教授的介绍、访谈,收集整理了他的一些学术自述和演讲稿。全书分为“学术自述”、“人物介绍”“思想评介”、“理论对话”、“哲学演讲”“出版实践”等,以一种缩影的形式展示了杨耕先生的哲学之旅、学术之旅乃至人生之旅。杨耕先生还是一位资深的出版人,他曾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书中也能读到他关于大学出版之路的思考,关于整个出版行业的观点和态度。 作者简介 杨耕,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获哲学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先后获哲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哲学)组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报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先后出版学术著作15部,代表作为:《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重建中的反思: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先后主持编写教材12部,代表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导读》;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等国家级奖6项。 目录 学术自述 从往事门前走过——我的学术自述 马克思的思维方式与马克思哲学的存在方式——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人物介绍 名师剪影:杨耕 哲学家:杨耕 著名哲学家:杨耕 出版企业家:杨耕 学术名家:杨耕 封面人物:杨耕 当代学林:杨耕 首席专家:杨耕 学者:杨耕 杨耕:“钟情”哲学 杨耕:重读马克思 杨耕:重读·重建·重生 杨耕:学问人生 杨耕:与哲学连成一体 杨耕:哲学之“旅” 杨耕:把哲学融人生命活动之中 思想评介 用创造性思维进行马克思主义研究 以深人的学理把握现实中的时代——读《杨耕作品系列》 实践、历史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沉思——《杨耕作品系列》的意义和地位 需要勇气的对话性探索 构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高地——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以实践本体论为基础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 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非体系化哲学的体系化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研究:历史演变与基本问题》的学术主题与理论意义 突破“原著导读”的局限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群的全景展现及深层研究 让马克思哲学“活”在当代 有为的价值取向——读《理性与激情》 理论对话 建构哲学空间雕塑思维个性 “光荣的路是狭窄的”——访杨耕教授 哲学对我足够“深情”——访杨耕教授 马克思:从“天上”回到“人间”——杨耕教授谈《马克思传》 马克思:现代哲学的开创者 马克思历史观:本质特征和当代意义——访杨耕博士 马克思哲学:我们时代的真理和良心——访杨耕教授 今天马克思仍然“在场” 未来不能没有马克思 哲学家的当代良心和使命——访杨耕教授 深化对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认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杨耕教授解读中共十六大报告的主线、灵魂和主题 哲学演讲 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五个重大问题——在南京大学的演讲 哲学的位置在哪里——在武汉大学的演讲 哲学的显著特点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在北京大学的演讲 哲学理论主题的根本转换与理论空间的重新建构——在日本一桥大学的演讲 历史规律研究中的三个重大问题——在中山大学的演讲 “人的问题”研究中的五个重大问题——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演讲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的形成、特征和缺陷——在复旦大学的演讲 后现代主义的实质及其历史背景——在吉林大学的演讲 出版实践 杨耕:行走在哲学与出版的路途上 在学术传播与市场运作之间 体制创新:开启出版产业发展之路 大学出版社:抓住机遇与破解困局 向现代出版企业迈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组建一周年纪实 创新激发出版活力 改出活力实力竞争力——写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成立一周年之际 破茧成蝶的美丽蜕变 京师样板:巨变与跨越 来自北师大出版集团的体制改革报告 复盘北师大出版集团变革系列 杨耕:书缘人生皆风景 哲学的力量——评点《杨耕:书缘人生皆风景》 序言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 著作,是我的《书缘人生— —行走在哲学与出版的路途 上》的第二版。 这个世界充满着偶然性 。这部著作的出版就纯属偶 然。一次,我在查找资料的 过程中,偶然发现《光明日 报》(1998年12月2日)的“名 师剪影”栏目介绍了我的“教 学艺术”,《中国人民大学 学报》(1998年第1期)的“哲 学家”栏目介绍了我的科研 成果。在“名师”和“哲学家” 这两个“头衔”的“鼓舞”下, 我的“虚荣心”大发,于是, 我开始“不辞辛苦”“不知疲 倦”地在记忆中搜索、在资 料中寻找报刊对我的介绍、 思想评价、理论访谈以及我 的学术自述、学术演讲。当 这些介绍、评价、访谈、自 述和演讲稿端放在写字台上 时,我又偶发奇想,对这些 介绍、评价、访谈、自述、 演讲稿进行筛选、整理,加 以编辑、出版。于是,便有 了这部著作,即《书缘人生 ——行走在哲学与出版的路 途上》。 同这部著作第一版相比 ,第二版有了较大的变化: 一是把“学术自述”“思想介 绍”“理论对话”“哲学演讲”4 个部分,调整为“学术自述” “人物介绍”“思想评介”“理 论对话”“哲学演讲”“出版实 践”6个部分;二是删去了《 谋求图书结构转型》《书里 书外的马克思》《当代学林 :杨耕》(《学术研究》 2008年第4期)3篇文章;三 是增加了《从往事门前走过 》《出版企业家:杨耕》《 杨耕:哲学之“旅”》《用创 造性思维进行马克思主义研 究》《以深入的学理把握现 实中的时代》《重建马克思 主义哲学体系》《未来不能 没有马克思》《哲学的位置 在哪里》《向现代出版企业 迈进》《来自北师大出版集 团的体制改革报告》等27篇 文章。收入这部著作的“学 术自述”“人物介绍”“思想评 介”“理论对话”“哲学演讲”“ 出版实践”,以一种缩影的 形式展示了我的哲学之“旅” 、出版之“旅”乃至人生之“ 旅”,那就是:读书、教书 、写书、出书。所以,我把 这部著作定名为《书缘人生 ——行走在哲学与出版的路 途上》。 中国有句古话,叫作“光 阴似箭”。这句话,年轻时 只是说说而已,年老时确感 如此。从1977年我考入安 徽大学哲学系学习哲学到今 天,“光阴”已40多年。40多 年来,我一直在哲学这片神 奇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在人 生的道路上艰辛跋涉,不断 地走向远方。“我们走向并 珍爱每一处风光,我们不停 地走着,不停地走着的我们 也成了一处风光。”(汪国真 )我至今也没有成为“一处风 光”,但我的确“珍爱”着我 走过的“每一处风光”。 当这部著作的定稿端放 在写字台上时,我心中想的 已不是这部著作了。它既然 已经定稿,那么,它就是这 样了。此时,我的思绪却和 采访过我的记者朋友、为我 的著作撰写书评的导师和朋 友的名字连接起来了。《光 明日报》的梁枢、《中国新 闻出版报》的冯文礼、《中 华读书报》的陈香、《哲学 动态》的李立新等报刊的记 者不厌其烦地听完我的“故 事”;我的导师、中国人民 大学陈先达教授,北京大学 丰子义教授、复旦大学吴晓 明教授等学者不惜屈尊为我 的著作写下了思想深刻的书 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邢自兴、杜丽娟编辑不辞辛 苦,为我查找资料、打印书 稿;四川人民出版社社长黄 立新编审、社长助理章涛副 编审不嫌浅陋,将这本书列 入出版计划,任编辑戴黎莎 为这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 的劳动。在此,一并表达我 的深深的谢意。 人是社会存在物,需要 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 一个人如果没有朋友,那么 ,他即使生活在像“北上广” 这样的经济发达、人口密集 、高楼耸立的地方,他也会 感到孤独,产生孤独感。在 我看来,孤独不一定有孤独 感,孤独感反映的不是空间 的距离,而是一种人与人的 关系。“一个篱笆三个桩, 一个好汉三人帮。”我不是“ 好汉”,更需要帮。所以, 在这部集中反映我的哲学之 “旅”、出版之“旅”乃至人生 之“旅”的著作出版之际,我 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我的朋友 、师长和亲人,没有他们的 友情和亲情,我不可能成长 。同时,我也想到由于种种 原因对我产生误解、偏见甚 至“敌视”的人,没有他们的 误解和责难,我不可能成熟 。“被人误会,是我们人类 的命运。”(歌德)对我来说 ,友情与亲情、理解与误解 、委屈与磨难,都是一笔财 富,一笔不可缺少的财富。 实际上,经历本身就是 一笔财富。当然,这里存在 一个矛盾,那就是,当你有 了相当的经历以及由此形成 的经验时,你可能已经步入 中年甚至老年阶段了,属于 你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当你 年轻而拥有充分的时间时, 你往往又缺少经历,缺乏经 验,所以,越年轻,越容易 犯错误。这部著作实际上只 是反映了我的哲学之“旅”、 出版之“旅”乃至人生之“旅” 的成功之处,而没有反映这 一过程的失误、错误之处。 实际上,我经常犯错误。这 使我想起了卢梭的一句话: “要认识我,就要了解我的 一切方面,好的方面和坏的 方面。” 人的一生可以“过五关” ,也可能“走麦城”; 导语 本书是杨耕教授的自选随笔集,具有哲学情怀的杨耕,对出版业发展提出了前瞻性思考,锐意改革、开拓创新,推动了大学出版业体制改革。在领导和经营管理、图书选题策划编辑、资本运作和资源整合方面长袖善舞,为北师大出版社、出版集团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本书即是作者多年来对于哲学学术与教育、出版理念与实务的所思所想汇集。 精彩页 从往事门前走过——我的学术自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往事。有的人的往事灿烂辉煌、波澜壮阔,有的人的往事黯淡无光、平淡无奇;有的人的往事彰显着伟大,然而,在伟大中又透显出令人扼腕叹息的瑕疵;有的人的往事凸现着平凡,可是,在平凡中又透显出令人叹为观止的伟大……不管往事如何,往事并不如烟,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反思往事。“深深地沉思往事的意义,我们才能发现未来的意义。”(赫尔岑)于是,我从往事门前走过,“深深地沉思往事”,并向我的“上帝”——读者呈上“我的学术自述”。 1956年,我出生在一个普通教师家庭。我和我的同龄人一样,经历了共和国的风风雨雨、“天灾人祸”……我并不认为我“生不逢时”,相反,我非常庆幸我有这样一段特殊的经历。正是这段特殊的经历使我对社会与人生有了深刻的体认,并对我的哲学研究和学术生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实际上,“经历”本身就是一笔财富。当然,我们这一代不同于老一代。老一代在战争年代,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度过,我们这一代在和平年代,在不断地精神磨炼中生存;老一代敢“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们这一代“敢问路在何方”。我们这一代有我们这一代人的苦苦追求。 感谢邓小平,正是他老人家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使“九死一生”的中国现代化运动奇迹般地走出了历史的沼泽地,并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和地。1977年,在那个“解冻”的年代,我走进了安徽大学哲学系,成为高校招生改革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并从此与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986年,汪永祥教授把我领进了我向往已久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攻读硕士学位,从此,我进入哲学研究的“快车道”;1988年,陈先达教授把我留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任教,同时,哲学系推荐我破格免试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从此,我走向哲学的深处;陈志良教授宽广的视野和无私的帮助,使我在一个新的平台上展开了哲学研究,从此,我在哲学研究中一发而不可收。我忘不了我的两位导师和这位挚友。从他们那里,我不仅看到了哲学家的文采,而且看到了哲学家的风采;不仅学到了文品,而且学到了人品,由此,我想起了《天真汉》中的天真汉对博学老人高尔同的礼赞:“要是没有你,我在这里就陷入一片虚无。” 实际上,我最初选择哲学实属“误入歧途”。中学时期,我主要的兴趣是在数理化方面,并且成绩优异;高考之前我担任过中学数学老师。所以,我最初志向是报考理科。然而,在高考前夕,一位哲学先行者——陈宗明老师告诉我:哲学是一个诱人的智慧王国,中国需要哲学,而你的天赋更适合学哲学。就是这一次谈话,竞使我“鬼使神差”般地在高考前夕改变了最初的志向,选择了哲学。从此,我踏上一块神奇的土地,至今仍无怨无悔。今天,我已与哲学连成一体,或者说哲学已融入我的生命活动之中。哲学适合我,我也适合哲学,离开哲学我不知如何生存。当然,我也深知,哲学思维极其艰深,谁要选择哲学并想站在这一领域的制高点上,谁就必然在精神上乃至物质上选择一条苦行僧的道路。“光荣的路是狭窄的。”(莎士比亚) 我之所以从“误入”哲学到“钟情”哲学,并不是因为哲学“博学”,无所不知,实际上,“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赫拉克利特),而无所不知的只能是神学,历史已经证明,凡是以无所不知自诩的思想体系,如同希图万世一系的封建王朝一样,无一不走向没落;并不是因为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运动一般规律的科学,或者说,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实际上,哲学并不等于科学,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使“关于总联系的任何特殊科学”成为“多余”的了(恩格斯),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就是,“对哲学能力的本质做这样的期望和要求未免过于奢求”;并不是因为哲学“爱”智慧,实际上,哲学本身就是一种智慧,它给人以生存和发展的智慧与勇气,这是一种“大智大勇”。如果说爱情是文学的主题,那么,“人生之谜”就是哲学的主题。 从“误入”哲学到“钟情”哲学,我的这一心路历程的牵引线就是,哲学与人和“人生之谜”密切相关。无论哲学是把目光投向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转向人与社会的关系,归根到底,关注的仍是人在世界中的位置、人的价值和意义,显示的仍是人的自我形象。哲学之所以使哲学家们不停思索、寝食难安,就是因为它在总体上始终关注着人,而“在某一意义上说,我们之所以不能认识人类,正是由于研究人类的缘故”(卢梭)。一幕没有主角的戏是无法上演的。如果哲学甘愿把自己的主角——人让渡给其他学科,那么,它就会像浮士德一样,把自己抵押给魔鬼墨菲斯特了。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