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按照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历史顺序,简要介绍了两千多年来中外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涵盖了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微观到宇观,从理论到实践各个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包括重大的科学发现和具有重大的或划时代意义的技术发明,展示了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的波澜画卷。 本书原则上遵循厚今薄古的原则,突出了现代部分,密切跟踪科技发展的前沿,对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如能源问题、海洋问题等做了重点阐述,对生命科学、纳米技术、3D打印技术等也做了概述。 本书是作者在对三十多年来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完成的,内容编排合理,观点明确,逻辑结构严谨,资料翔实准确,语言通俗易懂。读者不仅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知识营养,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而且可以发展发散思维,受到启迪,净化心灵,提高科学和道德素养水平。 本书是一部信息量大、引人入胜、常读常新、读后必有所获的高级科普读物,是一本不可不读的好书。 作者简介 王士舫,女,1935年9月出生于山东省黄县。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基础部教授。1956年考入大连工学院化机系,后留校任教,1964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经典著作进修班(一年)。1974年7月调入北京大学任教,1980年底选调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任教。先后在大连工学院、北京大学、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为本科生主讲哲学,为研究生讲授经典著作、自然辩证法和科技史。曾任电子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和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应用哲学学会和安徽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理事。出版的主要著作有《科学技术发展简史》《自然辩证法讲义》,合著出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与学说》《应用哲学研究》等。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有三篇分别获省部级一、二、三等奖。 目录 绪论 第一篇 古代科学技术 第一章 人类的起源和科学技术的萌芽 一 人类的起源 二 石器和弓箭 三 火的利用和人工取火方法的发明 四 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 五 制陶技术和手工业的出现 六 冶金技术的出现与原始社会的解体 第二章 两河流域、古埃及和古印度的科学技术 一 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 二 天文学 三 数学 四 医学 五 建筑技术 六 手工业及其技术 第三章 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科学技术 一 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科学成就 二 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技术成就 第四章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一 古代中国的科学成就 二 古代中国的技术成就 第二篇 近代科学技术 第五章 近代前期自然科学的产生和第一次技术革命 一 近代前期科学技术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向宗教神学的挑战 三 血液循环的发现及其对宗教的冲击 四 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 五 数学的发展 六 第一次技术革命 第六章 近代后期的科学成就和第二次技术革命 一 天文学 二 地质学 三 物理学 四 化学 五 生物学 六 第二次技术革命 第三篇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与新兴学科的建立 第七章 物理学革命 一 物理学革命的发端——x射线、元素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 二 量子理论的创立及其早期发展 三 相对论的创立 第八章 核物理和粒子物理 一 原子核物理的产生和发展 二 基本粒子的发现及其理论探索 三 寻找和制造反物质 四 “太阳中微子丢失”之谜 第九章 现代天文学 一 现代天体演化理论 二 现代宇宙学 三 现代天文学的新发现和新假说 第十章 现代化学 一 元素周期律的科学阐述及发展 二 现代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三 化学键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四 晶体结构的测定及胰岛素的人工合成 五 大气化学和环境化学 第十一章 现代生物学 一 基因理论的建立 二 遗传之谜的破译 三 分子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及生物改造工程的崛起 四 现代生物学研究的新进展 第十二章 生命科学 一 生命的含义、基本特征及对其起源的探索 二 生命科学的含义、研究对象及其与生物学的异同 三 生命科学的分支学科及研究的主要课题 四 当今生命科学已取得的重大成果 五 生命科学发展的历史及趋势 第十 三章 地球科学 一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物理、化学性质 二 大陆构造理论 三 南极洲 四 地球科学研究的新成果 五 21世纪地球科学的发展战略 第十 四章 现代数学发展概况 一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二 运筹学 三 泛函分析 四 突变理论 五 数理逻辑 六 模糊数学 七 非标准分析 第十五章 横断科学——“老三论”“新三论” 一 信息论 二 控制论 三 系统论 四 突变论 五 耗散结构论 六 协同论 第四篇 现代高科技 第十六章 电子计算机技术 一 电子计算机的产生 二 电子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三 电子计算机的演变历史及发展方向 四 我国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概况 第十七章 现代信息技术 一 信息获取技术 二 信息传输技术的主体——通信技术 三 网络技术 四 信息高速公路 五 我国信息化建设概况 六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十八章 机器人 一 机器人的含义和原则 二 机器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三 机器人的等级和分类 四 机器人发展的历史简述 五 国际上机器人研发的最新成果及我国机器人研发的状况 第十九章 激光技术 一 激光及其产生的机理 二 激光技术发展的历史 三 激光器的基本结构和种类 四 激光技术的应用 五 激光技术的前景 第二十章 3D打印技术 一 3D打印技术的含义、技术支撑及工作原理 二 3D打印(机)技术的分类 三 3D打印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四 3D打印技术的发展历史 五 我国3D打印技术的现状 第二十一章 材料技术 一 材料及材料技术综述 二 金属材料 三 无机非金属材料 四 高分子材料 五 新型复合材料 六 具有特殊功能的新材料 七 材料及其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二十二章 纳米技术 一 纳米和纳米技术的含义 二 纳米技术的应用 三 纳米技术的发展及前景 第二十三章 能源技术 一 能源的含义和分类 二 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回顾 三 世界常规能源资源储量和开发利用情况 四 方兴未艾的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海洋能、核能、可燃冰、页岩气 五 世界能源消费预测及其对策 第二十 导语 科学史一再证明,自发的唯物主义是经不起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进攻的。这就从反面证明了科技工作者自觉地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多么重要。 本书既是一部关于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取得的成果的历史,也是一部关于科学思想演化以及科学巨匠光辉业绩的历史,读后使人对科技发展的历史及社会意义有很深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