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龙泉人在武夷山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龙泉人在武夷山》一书自2016年6月启动以来,龙泉市文联抽调市作家协会、摄影家协会骨干成员,组成采写组,先后6次奔赴武夷山市,在龙泉市总商会武夷山商会的全力支持下,运用历史学研究方法、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和新闻学采访方法,实地“追根溯源”,精细研读、研究有关史料,走访龙泉人集聚的乡镇和村庄,采访各个年代代表性当事人,力求全景式地回顾、展现龙泉人移民武夷山近百年的历史与现实全貌。 目录 源流篇 东方伊甸园纯真武夷山——武夷山市的人文地理情况 瓷都剑邦天下龙泉——龙泉市的人文地理情况 迁移篇 故园往事尘封已久 悠悠往事伸手可触 希望不灭苦海有涯 逃荒经历堪称传奇 苦难如影我自安然 苦命夫妻相守白头 逃亡血泪都成过往 两出崇安终得乐土 风雨人生冷暖自知 三次逃离走出生天 苦寒岁月终有暖流 辗转他乡终得眷属 故乡明月常驻我心 生在深山心系森林 融合篇 此身安处便是家乡 “领头小哥”传奇一生 善念在心吃苦是福 国有林场的守望者 无师自通的手艺人 平凡与否皆是人生 农家女的岁月故事 以心换心终得真情 犟女人的离乡记忆 发展篇 苦难也是一所学校 大王峰下的“李铁梅” 身在武夷心系龙泉 立足武夷做强品牌 深山里走出的良医 大布村里的带头人 他乡故乡都是乐土 不懈努力终结硕果 根在龙泉叶茂武夷 独辟蹊径勇闯新路 发扬光大武夷岩茶 一生只专注做一事 新媒体服务大产业 雏鹰展翅翱翔蓝天 守望篇 我心依然是龙泉心 仰贤茶楼武夷正韵 植根群众效力武夷 我爱武夷始终不渝 守正创新争做好茶 诚实守信行稳致远 矢志不渝做精做强 情系故土留住根脉 心手相连情系故土 好客武夷投资热土 故园情怀血浓于水 与人为善终得善果 耕耘在武夷山水问 后记 序言 山水相连血脉同亲 “一山双城三世遗,千秋 剑瓷万古茶。”龙泉市位于 浙江西南部浙闽赣边际, 历为边境商贸重镇,素有“ 瓯婺八闽通衢”“驿马要道, 商旅咽喉’'之称。武夷山 市位于福建西北部闽赣交 界处,是福建省唯一以名 山命名的新兴旅游城市。 两地不但地域相近、山水 相连、文化相融,更是人 脉相亲。 武夷山脉逶迤绵延,北 接浙江仙霞岭,南临广东 九连山,呈东北~西南走 向,主峰武夷山黄岗山海 拔2158米,是福建的最高 峰,又有“华东屋脊”之称; 武夷山分两支自西向东延 伸人龙泉境内,构成了以 洞宫山、仙霞岭为骨架的 浙江省最高阶梯,主峰为 龙泉凤阳山黄茅尖,海拔 1929米,是“长三角最高峰 ”。在中国地理版图之上, 地势巍峨、连绵不断的浙 闽山地,群峰竞秀,沟壑 万千,溪流纵横,山清水 秀,风光旖旎。闽北之北 的武夷山市和浙南偏西的 龙泉市,武夷山脉的两个 最高点遥相呼应。文化区 域是以自然区域为基础, 自古代沿袭或俗成的区域 ,是长时期形成的,具有 较强的稳定性,其区域比 行政区划的范围更大些。 龙泉是闻名中外的青瓷之 都、宝剑之邦、香菇之源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是世界陶瓷类唯一的“人类 非遗”,龙泉宝剑锻制技艺 首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武夷山市是世 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所在 地,是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同时,龙泉市与武夷山 市分别是“海上丝绸之路一 瓷之路”和“万里茶道”的起 点城市。而且,龙泉市与 武夷山市自远古至秦末同 属“百越”“越国”“闽中郡”区 域,汉代分属东瓯(亦称 东越)与闽越。之后在行 政区划上虽然不同,但同 山共水使两地之间的文化 相融,民俗、民居和饮食 习惯相近,民众之间的文 化交流颇多。譬如,五代 十国时,龙泉季大蕴曾赴 武夷山引茶,并建盘茶王 殿,以供茶圣陆羽像。南 宋龙泉叶适与武夷山朱熹 两大思想家之间颇有交往 ;龙泉叶味道从朱熹学习 ,龙泉真德秀是朱熹再传 弟子,继承和弘扬了朱熹 学说。 武夷山市是座典型的移 民城市。史载三国孙吴时 期,一批批江浙等地的移 民纷纷进入闽北,或许那 个时候就有龙泉人迁徙武 夷山。南宋时,龙泉县龙 岩村人吴昱创造砍花法和 惊蕈术,龙泉菇民开始外 出人工栽培香菇,足迹遍 布半个中国。武夷山是许 多龙泉菇民传统的香菇栽 培地,一些龙泉菇民在此 安居乐业也未可知。我们 确切知道,20世纪30年代 以来,大批龙泉人赴武夷 山(当时的崇安县)谋生 ,俗称“出崇安”,他们或垦 荒,或务工,或经商,情 形就和南方人“下南洋”、山 东人“闯关东”一样。具体来 说,20世纪30年代、20世 纪五六十年代和改革开放 后有三次移民武夷山定居 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 在武夷山市居住的龙泉人 约有4.6万人,占当地总 人口的l/6。还出现了一些“ 龙泉村”,譬如武夷街道柘 洋村98%都是龙泉人;兴 田镇仙店村2430人,其中 800多人是龙泉人及其后裔 ,超过全村人口1/3。 追根溯源,面向未来。 自第一次大批迁徙以来, 龙泉人在武夷山迄今已逾 80年,时光背后的故事与 传奇,像似一个谜,需要 解答和记述。基于此, 2016年下半年以来,我们 组织采访、编撰小组前往 武夷山市,在武夷山市龙 泉商会的支持下,综合运 用历史学研究方法、人类 学田野调查方法和新闻学 采访方法,频繁走访龙泉 人集聚的乡镇和村庄,采 访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 当事人,力求清晰地呈现 龙泉人移民武夷山80年的 历史与现实风貌。我们此 举,既勾起武夷山龙泉人 的一段“乡愁”,又为后人留 下一份珍贵史料,更在于 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 和浙皖闽赣国家东部生态 旅游实验区战略的机遇期 ,为深厚两地友好情感, 推动区域旅游合作,共谱“ 牵手世遗,品茶赏瓷,珠 联璧合,完美之旅”华章, 奉献微薄的力量。 导语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历史上的原因,武夷山(当时称崇安县)人口锐减,一些龙泉人开始远走武夷山谋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大量龙泉人赴武夷山开荒谋生;发展经商。现在武夷山有龙泉人或龙泉人后代4万多人。大批龙泉人迁移到武夷山后,得到了武夷山人无私的支持与接纳,两地人民亲密无间,一起为建设发展武夷山,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全书由前言、源流篇、迁移篇、融合篇、发展篇、守望篇和后记构成。源流篇记述武夷山和龙泉市的人文地理情况,呈现两地地缘相近、山脉相连、文化相融,更是人脉相亲的源远流长。迁移篇记述龙泉人20世纪30年代、五六十年代和改革开放后三次移民武夷山的历程及其时代背景、客观原因等。融合篇记述龙泉人移民武夷山后,融入当地生活,参与武夷山建设的过程与事迹。发展篇采访各个年代代表性当事人和各个行业的典型人物。守望篇记述在武夷山的龙泉人乡音无改、乡俗犹存、乡情犹在及返回龙泉参加建设等。 后记 《龙泉人在武夷山》一 书自2016年6月启动以来 ,龙泉市文联抽调市作家 协会、摄影家协会骨干成 员,组成采写组,先后6次 奔赴武夷山市,在龙泉市 总商会武夷山商会的全力 支持下,运用历史学研究 方法、人类学田野调查方 法和新闻学采访方法,实 地“追根溯源”,精细研读、 研究有关史料,走访龙泉 人集聚的乡镇和村庄,采 访各个年代代表性当事人 ,力求全景式地回顾、展 现龙泉人移民武夷山近百 年的历史与现实全貌。 编辑部将采写组采写的 文章,按源流篇、迁移篇 、融合篇、发展篇、守望 篇进行整合,力求全景式 地回顾、展现龙泉人移民 武夷山近百年的历史与现 实全貌。 全书由前言、源流篇、 迁移篇、融合篇、发展篇 、守望篇和后记构成。源 流篇记述武夷山和龙泉市 的人文地理情况,呈现两 地地缘相近、山脉相连、 文化相融,更是人脉相亲 的源远流长。迁移篇记述 龙泉人20世纪30年代、五 六十年代和改革开放后三 次移民武夷山的历程及其 时代背景、客观原因等。 融合篇记述龙泉人移民武 夷山后,融入当地生活, 参与武夷山建设的过程与 事迹。发展篇采访各个年 代代表性当事人和各个行 业的典型人物。守望篇记 述在武夷山的龙泉人乡音 无改、乡俗犹存、乡情犹 在及返回龙泉参加建设等 。 采写组在武夷山采访期 间,得到龙泉总商会武夷 山商会的热情接待,在此 致以衷心感谢!由于资料和 采访条件的限制,本书欠 缺之处在所难免,还望读 者,特别是工作、生活在 武夷山的龙泉老乡见谅。 《龙泉人在武夷山》编 辑部 2020年12月 精彩页 东方伊甸园纯真武夷山 ——武夷山市的人文地理情况 武夷山概况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闽赣两省交界处,属中亚热带地区,前身为崇安县,建置于北宋淳化五年(994),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是福建省唯一以名山命名的新兴旅游城市。全市总面积2813平方公里,总人口24.5939万人,辖3镇、4乡、3个街道、4个农茶场、115个行政村。1999年12月,武夷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处、世界第23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武夷山市被评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等,被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首批国家旅游度假区、首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等;先后被评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被列为国家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以及国家智慧旅游、国家主体功能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参加中央电视台大型城市文化旅游竞演节目《魅力中国城》,获得“十件赫力城市”称号。 武夷山市政区沿革。据考古资料表明,武夷山市境内约4000年前已有先民聚居。后唐(923-936)时,现属武夷山市的区域原归建州建阳县管辖。官至左千牛卫上将军的邑人彭迁归隐后,召集乡人在现名为崇阳溪之东的潺口开荒垦田,凿湖筑坡,凡90处,灌田2000余顷(1顷约等于0.067平方千米),命名为新丰乡。这是崇安县最早的建置雏形,为此,新丰乡现仍为崇安县的民间泛称。以后,彭迁之子彭汉为台州军事判官,于五代闽王永隆三年(941)上书闽王王曦,改新丰乡为温岭镇。彭迁之孙彭趟在南唐官至殿中监。于保大九年(951)又上书朝廷,把温岭镇改为崇安场。宋淳化五年(994)升为县。历属建宁军、建宁府、建宁路、建宁府、建安道。宋至道年间(995—997),开始建县署于营岭(现城关的中心区)。咸平元年(998),建阳的上梅、下梅、会仙、将村、周村、黄村6里划归崇安。元丰五年(1082),建阳的从政、籍溪、五夫、建平、丰阳、节和、长平7里又划进崇安县境范围之内。此时,连同城关的四隅里、南乡的黄柏里和西北乡的石雄里、吴屯里、石臼里、大浑里,共计19里,形成当时崇安县的全部境域,一直沿袭到清代。民国二十九年(1940)2月,建阳的崇文、上里,包括城村、大渚、井前、杨厝划归崇安四区的文仙乡。次年1月,县属的四区星村镇黎源乡与建阳长坪接壤的施家坪及源头一带,面积约288亩(1亩约等于666.7平方米),划归建阳。1933年曾设苏维埃政府。1949年5月9日,该地区解放,历属建瓯专区(建阳专区)、南平专区、南平地区。1985年3月1日,崇安县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县市。1989年8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崇安县,设立武夷山市,管辖范围不变。 武夷山主要特征。一是自然景观独特。境内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属典型的丹霞地貌,素有“碧水丹山”之誉。 P2-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