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生态文明的社会形态,需要新的城市发展范式。准确理解公园城市所凝练的范式特征,把公园城市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和抓手,为人类社会生态文明转型提供经验和范例。 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公园城市专委会、成都市社会科学院组织编写;结合生态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经济、城市规划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深入探讨公园城市建设所涉及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科学构建理论内涵与评价体系,准确把握公园城市建设的内在规律,系统梳理并总结近三年成都公园城市建设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为新时代探索公园城市发展模式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作者简介 潘家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国家哲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会长、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会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府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国家973项目首席专家。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次评估报告主要作者。曾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北京代表处能源与发展版问、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减缓工作组(荷兰)高级经济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可持续城市化、土地与资源经济学、世果经济等。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以及英文刊《科学》(2008,10)、《自然》(2009,10)、《牛津经济政策评论》(2009,10)等刊物上发表中英文论(译)著300余篇(章、部)。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4年)和二等奖(2002年、2014年、2016年)、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11年)、中华(宝钢)环境奖(2016年)、中国年度绿色人物(2010~2011)主更的研究成果:《中国的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专著)、《2030年可持线发展的转型议程》(专著)、《气候变化经济学》(专著)等。 目录 第一篇 总报告 公园城市的内涵及评价体系研究 一 公园城市的内涵 二 公园城市的特征 三 公园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四 公园城市建设评价结果及分析 五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二篇 研究专论 第一章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成都方案——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一 成都创建公园城市示范区将有力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二 成都创建公园城市示范区的进展与挑战 三 成都创建公园城市示范区如何更好地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第二章 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创新推进公园城市建设 一 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要义 二 公园城市建设需着力空间布局优化 三 公园城市建设应重视产业结构调整 四 公园城市建设将突出体制机制创新 五 公园城市建设价值意义与经验启示 第三章 公园城市的历史性变革:生态价值转化视角 一 国内外生态价值研究进展 二 新兴城市的国际经验与启示:城市准范式革命阶段 三 公园城市与传统城市、新兴城市的比较 四 如何实现公园城市的生态价值转化 第四章 公园城市规划建设的思路和策略:风景园林学视角 一 筑牢公园城市生态绿色本底 二 构建公园城市风景游憩体系 三 提升公园绿地为民服务的功能 四 促进公园城市创新发展 第五章 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的城镇化效率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 成都市及其城镇化建设现状 二 成都市城镇化效率评估方法 三 成都市城镇化效率变化分析 四 成都市城镇化效率的影响因素与启示 第六章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引领高质量建设公园城市 一 公园城市:城市治理范式转换的内在要求 二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高质量建设公园城市的目标导向和科学路径 三 发展与保护:高质量建设公园城市必须处理好的第一关系 四 公园城市的新特质:气候安全、低碳发展 五 构建公园城市产业生态圈: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 六 统筹城乡、协调推进高质量建设公园城市 第三篇 典型案例 案例1 砥砺开拓创大熊猫保护示范基地,乘势而上打造公园城市明星项目 案例2 培育世界级品质城市绿心,高标准打造龙泉山森林公园 案例3 探索公园城市全新营建模式,依托锦城公园构建未来美好生活空间 案例4 注重场景营造,突出生态价值,高质量助推锦江公园可持续发展 案例5 注重产商联动,突出品质空间,高质量推动交子公园提能升级 案例6 坚持绿色发展,奋力创新探索,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鹿溪智谷公园城市示范引领性工程 案例7 一村一风格、一片区一特色,聚力打造战旗村公园城市示范片区 案例8 新桥社区摄影文创公园:一个主题公园激活一个社区 案例9 践行公园城市理念,深化中优战略实施高品质推进二仙桥工业城区转型发展 案例10 多元场景融合,促进生态价值转化,助推竹艺文化传承 案例11 建设文旅融合场景,推进产城一体发展,倾力打造成都音乐坊的公园城市名片 案例12 建设文旅融合场景,推进产城一体发展,倾力打造国际音乐之都的公园城市名片 附录 附录1 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决定 附录2 公园城市成都共识2019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创新城市发展范式建设 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代序) 人类社会文明形态演进 的一个标志,就是发展范式 的创新、完善和固化。农耕 文明时代生产力低下,与人 类经济社会相适应的发展范 式,表现为小农经济、自给 自足;在土地资源匮乏情况 下,精耕细作,温饱为要; 旱涝灾变无常,农业生产盈 余有限,难以支撑规模庞大 的非农人口。城池功能在防 务,市场交易供求低。因而 城镇规模小,功能弱,壕沟 高墙,画地为牢。 工业革命开启社会文明 新时代,热值高度密集的化 石能,强劲便捷灵巧的机械 力,大容量远距离高速度的 交通运输网、能源电力网、 信息互联网,催生新的经济 社会发展范式,专业化细分 工、规模化大生产、空间上 高集聚,地不分南北,季不 论冬夏,时不顾昼夜,生产 力高度发达,技术不断进步 ,生产大量盈余,积累雄厚 财富。农业生产力剧增,人 类跨越农耕文明的马尔萨斯 陷阱,而衣食无忧;制造业 效率攀升,工业文明的发展 范式满足了人类的物质需求 。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人口 随制造业产能规模扩张而汇 聚,产品服务交易供需两旺 。不同于农耕文明的因防而 建城,工业文明的城市发展 ,因工业生产而选址,据规 模需要而扩张,随供求对接 而成市。农耕文明的挖沟筑 墙而空间约束的城池,显然 不能满足人口和用地规模不 断扩张的工业文明的城市发 展需要。 工业文明发展范式下的 城市建设,似乎不受“边界” 约束。人口规模可以呈数量 级剧增,农耕文明时代以千 人为单元的镇,轻而易举地 被工业文明在规模上升级为 万、十万、百万、千万人, 狭小空间范围的城市群,更 是可以达到亿级水平。相伴 随的,是城市空间从方圆一 平方公里,到十、百、千, 乃至万平方公里的层级,一 些城市群的地域空间,则超 过十万平方公里的量级。但 是,工业文明社会形态下的 城市发展范式,也是有边界 的,不仅是简单的行政层面 的辖区边界,也包括制度层 面“中国特色”的城乡户籍隔 离,但最具普遍意义的,是 物理层面的“建成区”范围, 即城区人口居住、产业占用 、服务所在、大容量高频次 交通可及的“地表硬化”和“ 人工绿化”的非农业用地。 这一依赖于资本投入和技术 路径的摊大饼均质化的城市 发展范式,在许多方面,例 如教育、医疗、文化等各种 优质便捷高效的城市公共服 务,让人们感到“城市让生 活比乡村更美好”。但久居 钢筋混凝土的有限空间,我 们钻地下、我们攀高楼,我 们似乎难以接受大自然的服 务了,或者说,在拥挤的城 市空间有限的大自然服务满 足不了我们的需求了。于是 ,依靠技术手段,我们建污 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焚烧 厂、拓展地下空间;我们建 公园、截水源、养花草。悠 然见,人为再造的“自然”, 不论技术如何先进,毕竟不 是自然。却原来,乡村让人 们更向往。 美好生活的城市、令人 向往的乡村。工业文明范式 下的城乡发展,鱼和熊掌似 乎不可以兼得。在生态文明 范式下,“天人合一”、人与 自然和谐,“美好”和“向往” 可以融为一体吗?这就需要 创新城市发展范式。2018 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成 都考察时,从社会文明发展 范式转型的视野和高度,提 出建设公园城市;2020年1 月,又进一步要求把成都建 设成为“公园城市示范区”。 显然,公园城市所凝练的发 展范式内涵,远远超越了工 业文明“水多了掺面,面多 了加水”的技术范式,例如 增绿的森林城市、花园城市 ,减碳的低碳城市,去污的 卫生城市,环境保护模范城 市,减灾的海绵城市、韧性 城市,各种技术的集大成者 生态城市、文明城市等。 公园城市的范式内涵, 首先在于“公”,体现在其开 放性、共享性、可达性。公 者,共也。城市园林或园林 城市中的园林,有空间封闭 、定向服务的内涵。苏州园 林、皇家园林,花木有致, 曲径通幽,优美秀丽。然而 ,规模小、数量少、造价贵 、费用高,阳春白雪,享用 者寡。广义或范式意义上, 公园城市的“公”,并非狭义 的园林绿地的开放共享可达 ,而在于城市边界、城乡空 间的开放、共享、可达。“ 公”,突破了农耕文明的深 沟高墙,突破了计划经济的 城乡藩篱,超越了工业文明 “建成区”的技术范式,也打 破了“画地为牢”的行政割裂 。经济交融、市场共荣、生 态可达、资源共享、城乡一 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其次在于“园”,体现在 其多样性、包容性、系统性 。生态文明城市发展新范式 意义上的“园”,不仅仅是简 单意义上技术层面的“园艺” 或视觉空间上的“园林”。所 谓多样性,实际上是“多园 性”,多园融合,涵盖绿地 生态狭义的休憩地公园,提 供就业生产场地的工业园或 产业园,供给教育医疗文化 等城市服务的幼稚园、大中 小学校园、医院、影剧院, 居民生活居住的家园,乃至 “粮袋子”“菜园子”——种植 园、养殖园。公园城市,必 须是包容性的,不应该是单 一的或简单排他的。但是, 多园包容,不是杂乱无章的 ,既不厚此薄彼,也不平均 主义,而是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