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札,就是古人的书信,也叫尺牍、书札、翰札、信札等,由于书写者多是文人士大夫,所以也被泛称为文人手札、文人尺牍。许多手札材料,特别是历朝历代名儒、文人、书法家的书信,由于具有较高的思想性、文学性和书法价值,而得以保存下来,这也为学者们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材料,故此对这些手札材料的整理出版具有重要的意义。
赵天华编著的《方树梅藏民国文士手札集(上下)》一书,将云南著名文献学家、藏书家方树梅民国时期所收藏的书信、手札、题签等文献进行了系统整理,期待与读者一同赏手札之美韵、识文士之风华。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方树梅藏民国文士手札集(上下)(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手札,就是古人的书信,也叫尺牍、书札、翰札、信札等,由于书写者多是文人士大夫,所以也被泛称为文人手札、文人尺牍。许多手札材料,特别是历朝历代名儒、文人、书法家的书信,由于具有较高的思想性、文学性和书法价值,而得以保存下来,这也为学者们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材料,故此对这些手札材料的整理出版具有重要的意义。 赵天华编著的《方树梅藏民国文士手札集(上下)》一书,将云南著名文献学家、藏书家方树梅民国时期所收藏的书信、手札、题签等文献进行了系统整理,期待与读者一同赏手札之美韵、识文士之风华。 目录 第一部分 A册:袁树五翰墨 袁嘉谷 一一通 一、袁嘉谷抄示荔扉遗诗 二、索书事致方树梅 三、立夏致方树梅 四、晋宁吟咏 五、馆抄二书事致方树梅 六、《不冷堂集》事致方树梅 七、晋宁张溟洲先生祠联 八、抄录明滇诗致方树梅 九、录担当赠刘维则诗并识致方树梅 一〇、兴滇学社事致方树梅 一一、华亭梵文石事致方树梅 周钟岳 六通 一、初五日致方树梅 二、六月二十九日致方树梅 三、初九日致方树梅 四、十七日致方树梅 五、二十八日致方树梅 六、游盘龙事致方树梅 赵式铭 一通 九月十四日致方臞仙 缪尔纾 三通 一、奉和介庵惺甫两师 二、感事 三、柏叹 周钟岳 一通 题《滇中茶花小志》 宋嘉俊 二通 一、题《滇南茶花小志》 二、春晚杂诗 周钟岳 一通 苏州九龙坞谒李鹤峰先生墓 赵芹 一通 题《滇南茶花小志》 王用予 二通 一、立秋次日致方树梅 二、五月十四日致方树梅 袁嘉谷 一通 南园先生手迹事致方树梅 赵藩 一通 四月朔致允三 赵式铭 一通 承惠珍物并示近作奉赠长句 B册:北游搜访云南文献师友赠诗 陈荣昌 一通 长歌行赠别方臞仙 袁嘉谷 一通 题《梅林觅句图》 周钟岳 一通 腥仙将赴各省搜求滇贤遗书,作此送之 ……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附录 后记 序言 在纸未出现之前的相当 长的一段时间,华夏先人在 木简(南方多用竹)上书写 ,木简和绳构成了札这种文 字载体。文字从先前的刀凿 刻写进化到毛笔书写后,人 们书写起来更为得心应手, 书写者的性情亦得以通畅表 达,甚至达到了书如其人的 化境。不同人的墨迹如同指 纹和面部特征一样具有唯一 性。笔迹的唯一性得到了法 律的认可,成为司法鉴定的 证据之一,人们订立文书合 同要签字画押,哪怕是签一 个简单的“十”或“〇”,都代 表了当事人自己。不同人书 写具有唯一性,而且,同一 人在不同情境下书写时,又 能呈现异样神采,形同加密 。 手札最基本的功能是承 载文字本身的信息,但又往 往通过艺术化的书写被附加 了更多的情感概念,使其成 为实用性、艺术性和情趣性 突出的书写样式。手札一般 是写给亲朋好友,对象特定 ,感情比较亲近,对其文化 水平比较了解,书写时无拘 束、无顾忌,轻松、率意, 释放真性情,在确保辨识的 前提下,尽力把文字书写得 优美、精致,充分展现笔墨 情趣,愉悦对方,当然也是 尊重对方的表现。使对方赏 心悦目、爱不释手、百看不 厌,有的长期收藏,视为拱 璧。事实上,东晋以来传世 的书法名作,大多是手札, 如王羲之《十七帖》《快雪 时晴帖》,王献之《鸭头丸 帖》等。稍微广义一点看, 《兰亭序》《祭侄文稿》亦 属于手札。 世间变化日新月异,然 静心细数今夕,除了科技进 步与物质丰富程度迥异外, 人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恩仇 、待人接物、生离死别的情 感表达,还是一样存在;老 子、孔子来自远古的说道, 仍是那样句句入耳;李白、 杜甫的诗歌照样打动现代人 的心扉。记得金庸先生在一 次访谈中说过,两千年来, 中国人的爱情表达大致没什 么变化。由此看来,虽然当 代打字机、电脑、电话和手 机短信、电子邮件、QQ、 微信等新载体的应用,置换 了传统实体书信的大部分空 间,从理论上来说,这也只 是“新瓶装旧酒”的差异,手 机短信的内容即是简短形式 的传统书信内容,手札的核 心内涵应该大致不变。王献 之《鸭头丸帖》也像是一条 手机短信,其文字内容为: “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 集,当与君相见。” 民国时期由于民众读写 能力的普及和邮局的普遍开 设,民间信函量快速上升, 迎来了纸质书信手札的空前 鼎盛。足以支持这一观点的 依据是这一时期出版过一大 批关于信札的专著,这些出 版物有的是信札范本,教人 如何写信、如何写好信的著 作,又有标榜介绍能以写作 规范严谨的信札为自豪者, 自称不完全统计的《民国书 信版本经眼录》就收录了 130多种此类著作。当时“荣 宝斋制”的五彩缤纷的彩图 信笺、诗笺在一般城市均能 买到,文人雅士更是以自制 美术笺相互寄递诗词唱和, 信札融入社会时尚。民国手 札的重要性正在不断被人们 认知,逐渐成为收藏中的热 门品种。在现代人通信生活 亟需向传统手札文化汲取营 养的当下,赵天华先生通过 精心收集解读的这本《方树 梅藏民国文士手札集》,无 疑能帮助读者找回传统书信 手札的纯正味道。 谨为序。 马寅生 二〇一八年九月五日于 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