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唐文治与学堂经学的改革/中大珠海哲学研究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新加坡)毛朝晖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探讨晚清“学堂经学”的改革以及在此视域下唐文治经学的生成及其典范意义。本书以京师大学堂作为主要个案,分析在西学冲击下晚清学堂的课程与相关改革,指出这种改革旨在对西方现代的“七科之学”和中国传统的“四部之学”进行调融。这反映在晚清学堂的课程改革和教科书编纂中,由此衍生了一种介于传统经学与现代学术之间的“学堂经学”形态。这一经学新形态一方面继承了晚清经学“中体西用”的正统理念,一方面尝试在制度上进行中西学术的兼容。这一形态始于洋务运动以后,及至民国建立后才在体制上被现代大学全面取代。就理念与实践而言,唐文治都是这一形态之下的一个堪称典范的经学家和教育家。 作者简介 毛朝晖,1981年生,湖南衡阳人,新加坡籍,新加坡国立大学汉学博士,曾任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副研究员、《华文学刊》编辑,现为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早期为教育实证研究,后转向儒家哲学、比较哲学、经典诠释和中国思想史研究,尤其关注儒家哲学体系的现代建构和传统经学的现代转型。至今已在《道德与文明》、《孔子研究》、《周易研究》、《经学研究集刊》、Asian Philosophy等中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录 序 第一章 导论 一 唐文治经学的典范意义 二 重新定位唐文治 三 经学思想与经学实践 第二章 唐文治经学的学术与政治背景 第一节 经世与体用——论唐文治的经学渊源 一 汉宋调和的思想基础 二 曾国藩的“四科判学” 三 “中体西用”论的生成 四 唐文治的经学渊源 五 结论 第二节 唐文治的“读经救国论”与近代中国变革 一 唐文治早年对“器物救国论”和“制度救国论”的接受 二 唐文治对“器物救国论”和“制度救国论”的反省 三 “新文化运动”与“读经救国论”的提出四结论 第三章 晚清的“学堂经学”改革 第一节 京师大学堂的课程改革与“学堂经学”形态 一 晚清学堂的教育理念与经学课程 二 京师大学堂的课程改革及其理念分歧 三 “学堂经学”形态 四结论 第二节 清末政治与经学教科书的诞生——以王舟瑶《京师大学堂经学科讲义》为中心 一 梁启超与经学教科书的滥觞 二 京师大学堂与早期经学教科书的编纂 三 王舟瑶《京师大学堂经学科讲义》的编纂旨趣 四 结论 第四章 唐文治的经学思想 第一节 唐文治经学思想的发展——以“正人心,救民命”宗旨的演变为主线 一 “正人心”的三个表述 二 从“维国运”到“救民命”——唐文治的两条经世路线 三 结论 第二节 唐文治的治经方法论 一 唐文治对汉宋治经方法的理解与会通 二 经学与文章学的会通 三 经学与科学的会通 四 结论 第三节 唐文治论读经次第及其原则——经学系统性的一个初步分析 一 唐文治论读经次第 二 决定读经次第的原则 三 结论 第五章 唐文治的经学实践 第一节 经学在现代学术中的艰难定位——唐文治与无锡国专的课程改革 一 无锡国学专修馆时期的国学课程 二 国学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国专转制 三 国专转制后的课程设置 四 经学在转制前后课程中的定位 五 结论 第二节 “大义”“新读本”“分类读本”——唐文治编纂经学教科书的理念与实践 一 标举“大义”的教科书实践 二 “新读本”的编纂旨趣 三 “分类读本”的编纂旨趣 四 结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书目 后记 序言 经弊则兴子,子裂则反 经。何谓“经弊则兴子”?《 庄子·天下篇》综论百家之 学,而推本于六经,其言曰 :“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 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 之。”在《天下篇》的作者 看来,正是因为王朝制度的 解纽、经典权威的旁落,才 造成诸子百家的兴盛。何谓 “子裂则反经”?《汉书·艺 文志》分别九家要旨,而归 本于六经,其言曰:“今异 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 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 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 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 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 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 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 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愈 于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 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 ,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在班固看来,诸子百家各有 所蔽,如欲取舍折中,必归 本于六经。 由二篇之言观之,则经 与子,实构成中国古典哲学 的两个动力与源头。说它们 是源头,是因为自周秦以降 ,无论各家各派,但凡能够 以哲学自鸣者,莫不含英咀 华,寝馈于六经与百家之言 。即便是从印度传入之佛教 ,也未尝不借老庄与儒经之 说,以与中土文化相会通, 这就是所谓“佛教中国化”得 以中国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说它们是动力,是因为自周 秦以来,经学与子学常互为 消长,同时也互为调节。子 学的兴起,原本就是起于对 经学权威的批判,流弊所及 ,则造成一种价值的相对主 义乃至虚无主义,使得民族 文化完全丧失重心,于是必 然要求经学的兴起加以整顿 ;经学的兴起,原本是起于 对子学乱局的整顿,流弊所 及,则造成一种价值的同质 化乃至思想专制,使得民族 文化丧失活力,于是又必然 要求子学的复兴予以补救。 于是,经子代兴,既相 互批判,又相互成就,这就 构成中国哲学演进的内在逻 辑。冯友兰、武内义雄将中 国古典哲学区分为子学时代 和经学时代,可以说是提纲 挈领,抓住了中国古典哲学 的动力与源头。但是,他们 都将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做 机械的切分,似乎将子学时 代与经学时代机械地理解为 两个前后进化的阶段。这并 不符合中国哲学经子代兴的 实际。在他们所谓的“子学 时代”,实际上早就经历了 西周初年儒家经典的经典化 过程,尽管那与汉代以后正 式成立的经学有所不同,但 显然并非子学形态;同理, 他们所谓“经学时代”,实际 上也包含魏晋玄学、隋唐佛 学等“去儒家经典化”的子学 形态,更何况明末清初的理 学家也有不少是批判经学的 。 可以说,“反经”构成了 儒家哲学复兴的一种重要方 式。汉唐时代的儒学复兴, 固然是以经学复兴作为表征 。汉代的“五经博士”,唐代 的《五经正义》,都明确表 征了儒学的复兴。宋代的儒 学复兴也是如此,程颐说程 颢“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 ,返求诸《六经》”,史称 张载“又访诸释、老,累年 究极其说,知无所得,反而 求之六经”。明末清初的一 些思想家,像王船山依然声 称“六经责我开生面”,顾炎 武主张“经学即理学”。直到 晚清民国之际,像张之洞、 康有为、唐文治、马一浮、 熊十力等人,也都是以“反 经”作为复兴儒学的学术资 源和思想进路。 本书对于唐文治经学的 研究,便是置于上述晚清以 来的“反经”思潮中予以观照 。 首先,本书从经学史的 脉络指出唐文治的经学思想 是对晚清经学主潮的继承与 发展。本书指出,晚清经学 在经世思潮与汉宋调和的内 在发展要求下,孕育了以张 之洞为代表的“中体西用”论 。唐文治的经学思想是对晚 清经世思潮和“中体西用”论 的继承。在此基础上,唐文 治最终提出“读经救国论”, 并确定以“正人心,救民命” 作为其经学宗旨。“读经救 国论”的提出,一方面是对 晚清经学主潮的继承,另一 方面则是对民国初年“新文 化运动”的经学回应。如果 说“正人心,救民命”的经学 宗旨体现了唐文治对经学本 体的理解,那么,“读经救 国论”则代表了他对现代中 国“立国之道”(借用张君劢 、干春松的说法)的政治思 考。此外,唐文治在治经方 法论、读经次第、儒家经学 的系统性等诸多经学问题上 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这对 于我们重新反思经学的现代 价值与现代转型提供了重要 借鉴。 其次,本书探讨了传统 经学与现代教育体制的兼容 问题及其一种可能的结合模 式——“学堂经学”形态。与 民国以来将经学拆分为“七 科之学”,创设独立的“国学 院”两种模式不同(近二十 年来,“国学院”模式在中断 数十年后又得以恢复),本 书指出自从洋务运动以来, 晚清的学堂就曾探索一种兼 容“四部之学”和“七科之学” 、“中体”和“西用”的经学教 育模式。为了与传统书院教 育和现代大学教育的经学教 育相区分,本书将这种经学 教育模式称为“学堂经学”模 式。本书以京师大学堂作为 主要个案,具体说明“学堂 经学”形态下的经学课程设 置与经学教科书的编纂实践 。然后,本文继续阐述唐文 治在无锡国专的经学实践。 经过对比,本书指出唐文治 的经学实践是对晚清以来“ 学堂经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