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检视了孤独症儿童社会性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可能性、有效性。针对孤独症儿童的矫治,本书立足社会性发展的根本目标,探寻社会性教育的基本规律,构建社会性教育的操作方法,三位一体,立足家庭生活环境,创设实际问题情景,在解决问题中促进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本书内容不是为了讲述一个孩子成长的故事,而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获得康复。只要抓住了社会性教育这条主线,只要尊重教育科学,只要持之以恒,孤独症儿童都可以在自己现有的水平上获得显著的康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孤独症儿童社会性教育指南(修订版)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变态/病态心理学 |
作者 | 甄岳来 |
出版社 | 中国妇女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全面检视了孤独症儿童社会性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可能性、有效性。针对孤独症儿童的矫治,本书立足社会性发展的根本目标,探寻社会性教育的基本规律,构建社会性教育的操作方法,三位一体,立足家庭生活环境,创设实际问题情景,在解决问题中促进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本书内容不是为了讲述一个孩子成长的故事,而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获得康复。只要抓住了社会性教育这条主线,只要尊重教育科学,只要持之以恒,孤独症儿童都可以在自己现有的水平上获得显著的康复。 作者简介 甄岳来,孤独症社会性康复教育体系创始人,从事孤独症康复教育研究30多年。在其指导下通过社会性教育康复成功的孤独症孩子众多,康复效果不仅在中国,即便在世界上也位于前列,被家长和康复教师们誉为康复传奇。 自20世纪80年代首开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先河以来,这一体系对中国孤独症教育产生了重大且深远的影响。2012年起,她探索、创建了社会融合教育课程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的孤独症康复机构社会性教育教学模式。 著有《孤独症儿童社会性教育指南》《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操作指导》等。 目录 第一章 “我的孩子丢失了什么”——孤独症的核心是社会性发展障碍 为什么叫作“孤独症” 孤独症——一个心理学概念 孤独症——社会性发展障碍 社会性发展轨迹的偏离 “我家孩子不一样” 异常的不只是行为 塑造一个社会人 当父母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 孤独症康复教育的经纬线 第二章 “为你架设沟通的桥梁”——孤独症儿童的语言教育 语言能力是社会性发展的桥梁 连通“你”和“我”的桥梁 为什么说,说什么,怎样说 语言康复的“三级跳” 矫正与发展并行 学会破解语言密码 听为说之先 倾听能力训练举例 和孩子说什么 和孩子怎样说 怎么教孩子听完一段话 怎样教孩子听故事 尽早攻克语言障碍 孤独症儿童怎样编码 主动语言训练方案 怎样训练主动提问 怎样训练正确应答 怎样训练转述 怎样训练孩子告状 怎样训练使用人称代词 怎样训练连贯性讲述 怎样改变单一的刻板句式 怎样改变刻板的语调 怎样训练连续对话 怎样减少自言自语 怎样减少重复性语言 怎样训练表达感觉 学习常用量词 学习唱诵儿歌 学习看图说话 第三章 “帮你找到迷失的自我”——孤独症儿童的自我意识养成 自我意识是孤独症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灵魂 丢失了“自我”的孩子 社会人的灵与魂 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孤独症儿童“自我”断裂的结果 “自我”断裂的结果 孤独症儿童“自我”的觉醒 寻找迷失的“自我” 自我意识教育方案举例 认识“我的身体” 认识“我的东西” 看看××漂亮吗 看看我漂亮吗 他真棒 你真棒 这是我的作品 找找他的优点(缺点)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能做 我赢了 老师表扬(批评)谁了 老师表扬我了 我做什么 等待一会儿 我要当××× 客人来了 给自己“画像” 痛并快乐的自我意识教育 从低级到高级的“我” 注重评价与体验 让“我”走向快乐 第四章 “贫瘠之上我耕耘”——孤独症儿童的智力开发(上) 智力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智力”与“孤独”的组合 孤独症的“智力贫瘠” “社会性”与“智力”之缘 解析“孤独症儿童智力开发” 孤独症儿童动作感知训练 智力的第一块基石 孤独症儿童的动作感知训练 游戏活动中肢体动作训练 生活中肢体动作应用训练 游戏活动中肢体动作训练举例:多人传球 游戏活动中精细动作训练 生活中精细动作应用训练 游戏活动中精细动作训练举例:剪纸 孤独症儿童注意力训练 脱缰的注意 培养注意能力的攻坚战 注意力训练举例 孤独症儿童观察能力训练 孩子为什么不会找东西 “练以致用”的观察力 游戏中的观察能力训练举例 生活中的观察能力训练举例 链接:李忠忱教学法 第五章 “贫瘠之上我耕耘”——孤独症儿童的智力开发(下) 思维是孤独症儿童的智力卡点 追溯逻辑思维 孤独症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特点 孤独症儿童的知识教育与逻辑思维训练 自然常识与思维培养举例 社会常识与思维培养举例 在逻辑思维线上通关过卡 概括能力培养举例 这是交通工具 演绎推理能力培养举例 漂浮和沉底 类比推理能力培养举例 家具和沙发 孤独症儿童的数学教育 数学教的是关系 孤独症儿童数学启蒙教育的几点建议 孤独症儿童数学逻辑能力训练举例 手口如一点数物体 理解数的分解组合 数目守恒能力的训练 序列结构的逻辑能力训练 空间知觉能力训练 孤独症儿童学前数理智能培养主要参考内容 数理智能启蒙阶段 数理智能提升阶段 数理智能入学准备阶段 自我中心化的“囚牢” 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 “囚牢”中的孩子 孤独症儿童的思维方式矫正 让孩子活在“人间烟火”中 发展孩子的逻辑思维 社会化思维方式培养举例 学习从对方的角度思考 学习从多个角度思考 学习从近期与远期两个角度思考 第六章 “请你像我这样做”——孤独症儿童的行为矫正与行为建设 行为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孩子的行为怎么了 塑造行为的方与圆 行为问题面前的困惑 行为是这样塑造的 我们需要的行为是如何产生的 强化的神奇作用 “勿以善小而不奖” 何时奖励有技巧 强化出来的错误 让不良行为逐渐减少 从简单到复杂的串联 序言 治人生的“病”,还是“治” 生病的“人” 读者朋友: 大家好! 《孤独症儿童社会性教 育指南》与《孤独症社会融 合教育》由中国妇女出版社 分别于2008年、2010年出 版,读者数量一直以来在同 类书籍中位居前列。那么, 2022年为什么要对这两本 书进行修订呢?本次修订对 原书做了哪些重要的修改、 调整和补充呢?修订后的新 书,有哪些特点呢? 一、修订本书的原因 孤独症的诊断与康复已 经跨越了两个世纪,它对人 类生命质量的威胁恐怕不是 短时间能够终结的。孤独症 康复的真相到底在哪里?我 们一直以来的思维惯性就是 满世界去寻找方法,渴望用 “灵丹妙法”去治孩子生的“ 病”,特别是确诊之初的几 年,更是如此。抱着急功近 利的心态,在“治病”这条路 上,多少家长越走越远,甚 至梦想着“6岁痊愈”的人造 深神话…… 然而,总结几十年来中 国几代家长前仆后继、不屈 不挠地与孤独症抗争的经验 与教训,无论过去还是现在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最 终明白了一个真相——孤独 症康复的出路,不在于竭尽 全力、倾家荡产地去治人生 的“病”,而在于以人为本、 实事求是地教生病的“人”、 救不幸的家!“方法”重在针 对孩子患的“孤独症”,而“ 社会性教育”则重在拯救患 孤独症的“孩子”,拯救承载 着孤独症灾难的家庭! 在“幻想-破碎-再幻想-再 破碎”的轮回中,日渐觉醒 的孤独症康复行业,已经有 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师看清 了康复的真相,进而扭转了 孤独症康复的思考方向。修 订本书正是为了满足更多的 家长、教师从中获得社会性 康复教育指导的需要。 近十年来,社会性教育 自身也在不断地填补着一个 个空白。例如:在历史基础 上,社会性康复教育完成了 从目标、内容、途径、场所 到方法的体系构建;经过“ 社会性教育实验基地”的研 究探索,社会性教育创建了 “机构社会融合教育操作”的 课程模式;十年间的个案积 累,家庭社会性康复教育线 上、线下一对一入户评估、 方案制订及操作指导日臻成 熟;为机构社会性教育课程 构建、课程改革服务,“现 场/网络一对一社会性教育 课程执行督导”试验成功; 极具挑战的适应大龄孤独症 学生的生活功能课程及社会 融合课程的教学已经初具规 模……通过修订,补充社会 性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新进展 ,将更有助于读者学习、实 践社会性教育的落地操作。 继第一代、第二代家长 之后,近十年来,第三代孤 独症家长几乎都曾热衷追随 孤独症康复的“国际化时尚” ,幻想去用外来的方法治好 自己孩子生的“病”。他们多 方尝试之后,最终与社会性 教育结缘,学会了用社会性 去教生病的“孩子”,这才让 更多家庭的孤独症康复之路 越走越亮、越走越宽。越来 越多的家长从此扭转了康复 的思考方向,他们中每个家 长、每个家庭的历程与收获 无不感人至深,对后来者启 迪深刻。修订本书,只为启 发更多的家长,如果您跟着 “方法”走到山穷水尽之时, 不要忘记“社会性教育”会让 您转向柳暗花明之路。 又十年过去了,作者本 人也在平凡中续写着自己不 平凡的人生故事。年过花甲 ,与十年前相比,沉淀下来 的孤独症康复思想更为丰富 、更为深厚、更为精准、更 为凝重。修订本书是为了让 读者在孤独症康复的江湖之 中,再度确认“说真话,讲 科学,凭良心,为孩子”的 社会性康复教育的价值观。 其实,何止如此,这一价值 观更应该被中国孤独症康复 行业确认! 二、本书做出的重要调 整和补充 原书出版至今,参考读 者应用该书反馈的问题,为 了让新老读者都能从再版书 中大获裨益,本次修订,作 者对原书的结构进行了大幅 度的调整,另外,增加了全 新的完整章节,并对整书的 内容逐字逐句进行了全面复 审,补充、修正之处不计其 数。我们力争让本书内容既 科学、严谨,又通俗、易懂 ,目的是让该书更好地起到 指导家长、教师实施社会性 教育操作的作用。 第一,重要的结构调整 :“理论顶天,操作立地”, 自上而下,为读者呈现结构 化、系列化的社会性教育操 作体系。 为了更准确地体现原《 孤独症儿童社会性教育指南 》与《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 》两本书内容间的内在逻辑 ,为了使读者能够更完整、 更精准地理解社会性教育的 理念与操作之间的关系,也 为了更方便读者阅读使用, 本次修订将原来的两本书进 行了结构重组,分为《孤独 症儿童社会性教育指南》《 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孤 独症社会融合教育操作指导 》。修订还将原书中有些重 复的内容进行了整合,例如 ,对原两本书中都有的学校 融合的章节进行了合并、重 组,内容更充实,结构更合 理。调整后,每本书的主要 问题更加集中,且每本书都 为社会性教育不可或缺的重 要组成部分。 第二,最新的成果补充 :机构应该教什么?家长应 该如何为孩子选择机构?为 读者开阔眼界,拓展思路。 …… 社会性康复教育与众不 同在哪里呢? 如果当下治人 导语 30年心血凝结,15年畅销不衰。 专为中国孤独症儿童家庭打造。 系统、科学、可操作的家庭实用训练方案。 以孤独症儿童社会性发展为主线,以家长为主导,以家庭为核心。 在生活中训练,在训练中生活。 全书内容再提炼:概念更加精准,论述更加深刻,举例更加实用,操作更加具体,行文更加简练,让读者读得懂。 书评(媒体评论) 当我第一次接触社会性 教育体系的时候,我看到了 开创者兼容并蓄、海纳百川 的胸怀,这才是真正没有门 户之见的一个完整的康复体 系! ——天天妈妈 学习社会性教育,最大 的感觉就是我悟道了,醍醐 灌顶,茅塞顿开!看清了康 复的核心和命脉,我比以往 任何时候都平静、笃定、踏 实、清醒! ——晓晓妈妈 社会性教育就像一座宝 藏,不管从哪个角度打开, 都会发现令人赞叹的夺目光 彩! ——牛牛妈妈 精彩页 为什么叫作“孤独症” 孤独症儿童具有漂亮的外表、健全的四肢,然而,孤独症儿童缺失的是人最为本质的属性——社会性。 孤独症——一个心理学概念 与其说“孤独症”是一个医学概念,不如说它是一个心理学概念。 “孤独”,往往是人们在描述常人的性格特征时用到的词语,有的时候也说成“孤僻”。这个意义上的“孤独”,也可以理解为“外向”和“开朗”的反义词。顾名思义,作为描述一种性格特征的“孤独”,其含义通常是指一个人具有明显的关注自我心理活动的倾向,指这种心理倾向带来的不善言谈、不善交往、喜欢独处的行为习惯。具有这样性格的人,其心理世界的其他方面是健康的,并不影响其参与、享受正常的社会生活,不影响其承担适合自己的社会角色,不影响其理解、表达、分享高级社会情感。性格上的“孤独”能够被个体意识到,且只要自己有意愿,经过自己的主观努力,这种孤独是可以得到适当改变的。 用“孤独症”一词作为一类特殊症候群的统称,它与“孤独”性格中的“孤独”二字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孤独症”只是借用了“孤独性格”的某种外在表现,但是,“孤独症”却与这种性格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在含义。 典型孤独症之“孤独”的意义主要有三个。 其一,极端自我迷恋。孤独症使孩子顽固沉迷于自我感觉器官刺激带来的快感,抑制了他们对他人和其他事物的关注。他们高度抗拒外界介入,在极端自我封闭状态中无法自拔。 其二,严重的自我中心化思维。即便是高功能孤独症患者,绝大多数也是按照自己的角度、自己的方式、自我的理解去看待事物。他们有着与众不同的思维,这种思维很难被别人理解,他们自己也难以接受别人的调节。孤独症的“孤独”,实质就是一个人兼顾“自我”与兼顾“外界”之间平衡功能的丧失,因而孤独症儿童无法建立与常人的平等沟通。 其三,“孤独症”还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很难被本人自觉意识。因而,大多数孤独症患者没有自主调节能力,或自我调节能力薄弱。 绝大多数孤独症患者并没有医学可见的生理改变,孤独症的结果是孩子社会功能、社会适应能力的丧失。正是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与其说“孤独症”是一个医学名词,不如说“孤独症”就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命名。 孤独症——社会性发展障碍 人具有两重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经过母亲的十月怀胎,塑造了一个具有自然性的生物人。任何一个生命都是带着自然性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随着生命过程的展开,每个生命都要逐步习得人的社会性。人的生物属性与生俱来,而人的社会性则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获得的。生命过程,某种意义上就是个体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程,也叫作人的社会化过程。 社会性的习得首先依靠社会对个体的教育,而这种社会性教育起步于襁褓中的婴儿。对于任何孩子,一方面,社会性教育都带有强制性,并潜移默化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一个人社会性的获得,还必须依赖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它依赖孩子接受社会性教育的主观条件。只有两个条件共同具备,一个生命才能走上正常的社会化旅程。 孤独症儿童先天缺乏接受社会性教育的主观条件,他们不但没有社会化的能动性,相反,“孤独症”是对社会化的高度抗拒。孤独症儿童在认知、情感、动机、语言、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先天缺陷,阻塞了他们社会性发展的通道,延缓了他们社会性发展的进程,也制约了他们社会性发展的终极高度。 社会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标志,“自然人”是“社会人”的载体,“社会人”是“自然人”的存在方式。一个人的社会性反映在社会认知、社会情感与社会行为上。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性障碍首先表现在社会认知上的困难,也就是说,他们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包括对自己与别人关系的认知,他们对各种社会角色、不同角色的行为规范的认知,对各种角色行为原因的认知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困难。他们几乎难以对别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做出推测与判断,他们甚至不能读懂别人的表情。由于社会认知的严重扭曲,使得孤独症儿童无法实现从正常的社会认知出发而建立正常的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他们与同情、依恋、爱、自尊、羞耻等概念似乎有着遥远的距离。与社会规范格格不入的行为方式,如同横亘在孤独症患者面前的一道天堑,使他们与社会人的融合产生了巨大的困难。 社会性教育正是针对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障碍的教育,它特别强调孤独症儿童的社会认知教育,以社会认知能力的提升促进孤独症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和社会行为的养成,这就是孤独症康复思路的主线。社会性教育旨在培养孤独症儿童具有对人与人的关系的认知能力,具有一定的人际沟通能力;培养孤独症儿童具有对社会规范的理解能力,具有被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培养孤独症儿童具有对自我的认识能力,具有对自我情绪和行为的主动调节能力;培养孤独症儿童具有情绪情感的社会化表达能力,培养孤独症儿童具有从他人的角度思考、摆脱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